苦碟子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4)03-0254-0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痉挛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短暂性缺血,临床常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行走不稳。我院神经普内科近年来应用苦碟子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门诊及入院病例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男10例,女15例,年龄30~78岁,平均53.2岁;治疗组男8例,女17例,年龄33~75岁,平均52.5岁。
1.2 方法 对照组葛根素30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每日1次,7~14天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苦碟子20ml静滴,每日1次,7~14天为1个疗程。两组同时辅以晕复静、安定、尼莫地平治疗。用药前应用德国EMI公司生产的TC-2000型TCD仪,用手提IMH2脉冲探头经枕窗探测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
1.3 疗效判定标准 [1] 治愈:指眩晕及伴发症状、体征消失。头颅多普勒恢复正常,半年内未复发者。显效:眩晕消失,头颅多普勒示供血明显改善,随访3个月发作频率减少50%以上者。无效:指未达到显效标准者。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葛根素组总有效率56%,苦碟子组总有效率84%,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TCD椎-基底动脉Vm指数对比 苦碟子组治疗前后Vm变化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2,血流速度:椎动脉33.87±8.25/S。
表2 两组对血流速度
3 讨论
本结果显示苦碟子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总有效率84%。苦碟子治疗前后Vm(平均血流速度)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发病因素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症及颈椎病等 [2] 。有人通过SPECT研究证实52.9%~83.3%的病人缓解期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即存在脑血流量减低区,说明在无临床症状时大脑即有潜在缺血区。当这种潜在缺血区因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作用,使脑血流量减少至功能阈值以下则引起发作 [3] 。脑缺血时,局部有大量自由基产生。这种物质在脑缺血性损伤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苦碟子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机制:(1)抑制自由基产生:抑制神经递质释放(EAA、DA)减少自由基产生;提高ATP酶活性,抑制Ca 2+ 内流,减少XO途径生成自由基;拮抗儿茶酚胺作用,抑制自由基生成。(2)清除体内自由基:降低LPO、TXB 2 水平,升高SOD,6-keto-PGF 12 水平,清除自由基。
参考文献
1 刘秋成.超声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6,6:60.
2 童启进,秦彬.33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与病因.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8,5:147.
3 潘中允,陈涤明,朱绍莉. 99m Tc-ECD SPECTγCBF显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华核医学杂志,1989,9:210.
作者单位:233000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普内科
(收稿日期:2003-12-14)
(编辑黄 杰), 百拇医药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痉挛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短暂性缺血,临床常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行走不稳。我院神经普内科近年来应用苦碟子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门诊及入院病例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男10例,女15例,年龄30~78岁,平均53.2岁;治疗组男8例,女17例,年龄33~75岁,平均52.5岁。
1.2 方法 对照组葛根素30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每日1次,7~14天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苦碟子20ml静滴,每日1次,7~14天为1个疗程。两组同时辅以晕复静、安定、尼莫地平治疗。用药前应用德国EMI公司生产的TC-2000型TCD仪,用手提IMH2脉冲探头经枕窗探测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
1.3 疗效判定标准 [1] 治愈:指眩晕及伴发症状、体征消失。头颅多普勒恢复正常,半年内未复发者。显效:眩晕消失,头颅多普勒示供血明显改善,随访3个月发作频率减少50%以上者。无效:指未达到显效标准者。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葛根素组总有效率56%,苦碟子组总有效率84%,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TCD椎-基底动脉Vm指数对比 苦碟子组治疗前后Vm变化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2,血流速度:椎动脉33.87±8.25/S。
表2 两组对血流速度
3 讨论
本结果显示苦碟子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总有效率84%。苦碟子治疗前后Vm(平均血流速度)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发病因素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症及颈椎病等 [2] 。有人通过SPECT研究证实52.9%~83.3%的病人缓解期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即存在脑血流量减低区,说明在无临床症状时大脑即有潜在缺血区。当这种潜在缺血区因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作用,使脑血流量减少至功能阈值以下则引起发作 [3] 。脑缺血时,局部有大量自由基产生。这种物质在脑缺血性损伤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苦碟子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机制:(1)抑制自由基产生:抑制神经递质释放(EAA、DA)减少自由基产生;提高ATP酶活性,抑制Ca 2+ 内流,减少XO途径生成自由基;拮抗儿茶酚胺作用,抑制自由基生成。(2)清除体内自由基:降低LPO、TXB 2 水平,升高SOD,6-keto-PGF 12 水平,清除自由基。
参考文献
1 刘秋成.超声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6,6:60.
2 童启进,秦彬.33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与病因.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8,5:147.
3 潘中允,陈涤明,朱绍莉. 99m Tc-ECD SPECTγCBF显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华核医学杂志,1989,9:210.
作者单位:233000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普内科
(收稿日期:2003-12-14)
(编辑黄 杰),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