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4年第4期
编号:10443915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急性期川崎病疗效观察及随访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4年第4期
     【摘要】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IVGG)治疗急性期川崎病(KD)的疗效。方法 74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A、B、C、D4组,前3组予不同剂量IVGG加阿司匹林(ASP)治疗,D组单用ASP治疗。结果 不同剂量IVGG治疗组与单用ASP治疗组比较,退热、粘膜充血及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IVGG治疗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有临床意义的差异;治疗后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IVGG治疗组较低,治疗1个月后,分别为10%、5.6%、33.3%;3个月后分别为5%、0%、0%、11.1%,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IVGG联用ASP治疗KD急性期症状控制明显优于单用ASP者,不同剂量IVGG治疗比较以1g/(kg·d)×1d与1g/(kg·d)×2d较佳,在临床应用中建议用1g/(kg·d)×1d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 治疗 川崎病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4)04-0364-02
, 百拇医药
    川崎病是一种全身血管炎为病理改变的综合征。日本及美国有统计资料表明KD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最常见原因。有研究表明大剂量IVGG联用大剂量ASP治疗急性期KD,可以将KD的冠状动脉改变从20%~25%降低为2%~4% [1] ,但目前IVGG治疗KD的最佳剂量尚不清楚。为了探讨不同剂量IVGG对KD急性期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我们对2000年1月~2003年1月我科住院的74例患儿进行了随机对照试验。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病例临床诊断均符合1984年川崎病委员会修订的诊断标准 [2] ,且符合筛选条件发病时间<11天。根据年龄<3岁与≥3岁分层后随机分为A、B、C、D4组。A组:IVGG400mg/(kg·d)×5d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2.2±1.6)岁,平均入院病程(5.3±2.4)d;B组:IVGG1g/(kg·d)×2d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2.5±2.3)岁,平均入院病程(6.1±1.9)d;C组:IVGG1g/(kg·d)×1d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2.4±1.4)岁,平均入院病程(5.5±1.8)d;D组:单用ASP对照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平均年龄(2.4±2.2)岁,平均入院时病程(5.8±1.8)d。以上4组具有可比性。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分别采用四种治疗方案。A组静脉滴注IVGG400mg/(kg·d)×5d,B组静脉滴注IVGG1g(kg·d)×2d,C组 静脉滴注IVGG1g(kg·d)×1d,3组IVGG均配成5%浓度,滴速5~6ml(kg·h)10~12h滴完。D组单用ASP作对照。4组均按如下方案口服ASP,急性期剂量均为50mg/(kg·d)分3次口服,热退后减至5~10mg/(kg·d)1次口服,至临床症状消失,一般1~3个月。有冠状动脉扩张者用至冠状动脉扩张消失(直径<3mm)。辅助治疗4组均加服潘生丁及维生素E。

    1.3 观察项目 观察用药后退热及粘膜充血、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均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各予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1次。68例随访有冠状动脉损害者以后每年检查1~2次至扩张消失。

    1.4 统计方法 观察结果用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F检验,有差别时用q检验,率的比较用X 2 检验,自身前后比较t检验。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2.1 4组患儿急性期症状恢复时间比较 见表1。A、B、C3组分别与D组比较,退热时间、粘膜充血、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A、B、C3组各自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有临床意义的差别;4组白细胞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

    2.2 治疗前后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比较 见表2。

    表1 4组患儿急性期症状恢复时间比较

    注:A、B、C3组分别与D组比较P<0.05,A、B、C3组各自比较P>0.05,各组白细胞治疗前后比较均P<0.01。

    表2 各组治疗前后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比较 例(%)

    注: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经X 2 检验均P>0.05。 A、B、C、D4组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可能由于样本太少的缘故,但有临床意义的差异。
, 百拇医药
    2.3 随访 门诊随访68例(包括22例冠状动脉扩张患儿)。随访时间为6个月~3.5年。在病程3个月内每个月1次,3个月~1年每3个月1次,1年以后每6个月1次。复查内容包括症状、体征、血常规、心脏彩超及心电图。结果1个月后复查心电图全部恢复正常,彩超ASP组新发冠状动脉扩张4例,IVGG治疗组无新发,且较前多已恢复。6个月后复查冠状动脉扩张均已恢复,无1例冠状动脉瘤及猝死发生。1例(A组)在治疗后2个月复发,再次治疗采用B组治疗方法,随访1年3个月无复发。

    3 讨论

    3.1 川崎病发病机制目前认为可能系细胞因子(超抗原)诱导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使白细胞附着于内皮细胞并表达为一种新抗原,继而产生针对新抗原以具有细胞毒性的自身抗体 [3] 。岂光建等认为川崎病的急性期患儿淋巴细胞凋亡降低或延迟,可能参与川崎病自身免疫反应及发病,免疫球蛋白通过降低川崎病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细胞因子IL-6使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延迟被递转,使T细胞恢复到正常水平 [3] 。皮光环等 [4] 认为在此基础上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存在辅助T细胞1与辅助T细 胞2(T H 1/T H 2)功能状态失衡,T H 2呈过度活化状态,T H 2细胞表达高水平CD 30 分子,免疫球蛋白能够调节TH 1/T H 2功能状态,这可能是免疫球蛋白能快速控制临床症状及免疫治疗机制,故IVGG能阻断KD的启动和继续发展,疗效显著。而阿司匹林大剂量KD急性期治疗机制为抑制血管内皮细胞中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本组资料亦显示,4组均能使KD临床症状缓解,使白细胞明显下降,但组间比较IVGG治疗组控制临床症状更迅速,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较低,治疗后无新发冠脉扩张发生,且原冠脉扩张消退较快,无过敏等副作用发生。IVGG治疗各组间比较以1g/(kg·d)×2d与1g/(kg·d)×1d治疗较好,由于IVGG价格昂贵且未能预见可能的副作用,鉴于我国国情,故临床上建议单剂1g/(kg·d)×1d治疗KD急性期患儿。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杜军保,张清友.川崎病治疗的若干新观点.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16(5):339-341.

    2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91.

    3 申昆玲.儿科新进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

    4 皮光环,杨锡强,魏钰书,等.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对川崎患儿T H 1/T H 2的影响.中华儿科杂志,2002,40(2):75-77.

    作者单位:413000湖南省益阳市中心医院儿科

    (编辑罗 彬),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