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4期
编号:10444451
试述足三里穴的性能作用及临床应用体会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4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4)04-0345-02

    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为四合穴之一,古人常用于治疗肚腹诸症。由于作用显著,取穴方便,适用范围广泛,故一直被古今医家所重视,近代医家通过不断的实践,对该穴的应用有了新的发展,笔者通过对该穴的长期临床实践,对其性能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1 位置与取穴

    1.1 位置 《针灸大成》:“膝下三寸,骨外廉大筋内宛宛中,两筋内分间,举足取之”[1] 。《素问·针解篇》:“三里者,下膝三寸也” [1,2] 。其位置即当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1.2 本穴的取法 一般让患者仰卧双膝并列伸直,以一夫法避开胫前动、静脉,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取之。
, http://www.100md.com
    2 操作方法

    2.1 针刺与留针时间 “素注”刺一寸,灸三壮,《铜人》灸三壮,针五分。《明堂》针八分,留十呼,泻七吸,日灸七壮,止百壮。《千金》灸五百壮,少亦一、二百壮 [1] 。目前临床上针刺深度多在1~2寸,留针时间一般20~30min,留针期间应适当加以捻转。

    2.2 补泻手法的运用 《会元》谓:“补三里而健脾,泻三里而能平肝,降逆通畅” [1,2] 。东垣曰:“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筋胁,膈噎不通,饮食不下,取三里以补之” [1] 。说明实症、热症应用泻法,虚症、寒症应用补法。通过不同手法调整虚实,而达到病愈的目的。

    2.3 针刺方向与感应 本穴以直刺进针1~2寸感应较快较强。针尖稍向上进针使其感应向上传导以治疗肚腹诸症,疗效较好;针尖稍向下进针感应向下传导以治疗下肢痹痛及中风偏瘫、半身不遂。
, 百拇医药
    3 性能作用

    古人云:“三里功多数不清”。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合穴是经气充盛汇合于脏腑之处,具有增强机体抵抗力的作用。笔者根据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为多气多血之经,结合古今文献及临床应用体会,将足三里穴的性能作用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健运脾胃,温中散寒,止痛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腿肿膝眼酸,伤寒羸瘦损,气蛊及诸般,……” [1] 。又东垣曰:“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筋胁,膈噎不通,饮食不下,取三里以补之” [1] 。根据历代医家的长期实践经验,本人在临床上也屡试不爽,常用于治疗胃病、呕吐、噎膈、腹胀、泄泻。同时,根据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循行,临床也常用于治疗下肢痹痛、水肿等症。

    病例:患者,女,15岁,学生。于1999年8月25日就诊。患者半月来常感上腹部隐痛,喜温喜按,纳差食少,半小时前因进食冰棒2支,突感上腹部疼痛加剧,诊时见面色苍白,疼痛难忍,四肢不温,体形消瘦,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诊为脾胃虚寒。治当温中散寒,健脾止痛。当即针刺足三里,使针感向腹部传导,针用补法,留针15min后疼痛减轻,30min后疼痛消失。后嘱患者连续针刺1周,每次配以中脘温灸5壮,患者上述诸证消失,纳食增加,恢复如常人。
, 百拇医药
    3.2 行气活血,宣通气机 临床用足三里穴行气活血,宣通气机以治疗胸腹瘀血、乳痈,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诸症很早就有记载。华佗云:“主五劳羸瘦,七伤虚乏,胸中瘀血,乳痈”[1] 。东垣曰:“气逆上霍乱者,取三里,气下乃止,不下复治” [1]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同时与足太阴脾经互为表里关系,故临床多取足三里穴以治疗脾胃气机升降失常之症。

    病例:患者,男,25岁。于1999年12月8日就诊。患者自诉昨晚进食猪蹄后出现脘腹胀痛,呕吐酸腐,频频而作,进食愈甚,吐后反畅,大便秽臭而溏,舌苔厚腻,脉象滑实。治当升清降浊,宣通气机。针刺双侧足三里、内关穴后呕吐渐止,余证配以中药治疗后消失。

    3.3 回阳救逆 回阳九针歌中足三里为回阳九针穴之一。华佗云:“主五劳羸瘦,七伤虚乏……” [1] 。东垣曰:“饮食失节及劳役形质,阴火乘于坤土之中,致谷气、荣气、清气、胃气、元气不得上滋于六腑之阳气,是五阳之气,先绝于外。……,继之则元气乃伤;当从胃合三里穴中推而扬之,以伸元气。” [1] 。另具《大众医学》报导:“三里有白术之强,桂附之热,参茸之功,硝黄之力” [3] 。也说明了足三里回阳救逆之功效。
, 百拇医药
    病例:患者,男,45岁。于2000年7月28日就诊。患者被他人抬入诊室,代诉其在卖肉时突然晕厥不省人事,见其面色苍白,汗出,四肢逆冷,脉微欲绝。治当醒脑开窍,回阳救逆。当即针刺足三里、合谷、人中三穴后病人渐清醒;后予静脉补液治疗后患者痊愈而归。

    3.4 预防保健,抗衰老 俗语云:“若要小儿安,三里常不干” [4] 。足三里穴的预防保健作用很早就有记载。《外台秘要》云:“人年三十已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冲目”[1] 。现代医学的发展,使足三里穴的预防保健作用得到了更进一 步的认识。《针刺研究》 [5] 及《上海针灸杂志》 [6] 分别对单纯足三里穴两侧交替针刺和采用配绝骨四穴化脓灸,均对降血脂有明显的作用。为针灸足三里预防心血管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中华医学杂志》报道了足三里穴注射足量的1/3的钩端螺旋体菌苗,可预防钩端螺旋体病。同时《中国针灸》也报道了氟美松关于足三里穴注射,能刺激骨髓造血机能,使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增多,从而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等等。以上资料不难看出足三里穴具有预防保健作用。
, http://www.100md.com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人体衰老,则脾胃肾的功能亦衰退。针刺足三里,可以调整胃液分泌及胃蠕动,进一步调整脾胃功能而达到抗衰老作用。另外,足三里穴的预防保健作用与抗衰老作用互为因果关系,即通过其预防保健作用可达抗衰老之目的。

    病例:患者,女,50岁。于2000年5月12日就诊。患者自诉平素患有内耳性眩晕之病,每因感寒或劳累而发。发作时头晕旋转,两目昏黑,泛泛欲吐,甚者昏眩欲仆,近日来因外感而觉头昏不适,神疲纳呆,心性失眠。因恐该病发作而前来就诊。故令其用艾绒灸双侧足三里各5壮,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每疗程之间休息5天。属患者坚持治疗3个疗程。半年后偶遇而访,患者诉该病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仅发作1次,且症状明显减轻。

    4 小结

    本文从足三里穴的位置、取穴、操作及性能作用等方面,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及近人临床实践,着重阐述了足三里穴的性能作用,并列举了有效病例,使古代医家的学术思想、理论实践与临床经验更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广泛地运用于临床。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针灸大成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768,768,772,330,772,769,771,769,770,770.

    2 刘虹.经穴命名与歌诀.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0-31.

    3 李志明.大众医学.1985,12:39.

    4 赵辑庵遗著.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32.

    5 彭悦.针灸研究.1986,4:312.

    6 蒋桂素.上海针灸临床杂志,1987,3:11.

    作者单位:555200贵州省印江县民族中医院针灸科

    (编辑 元红),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