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肠止泻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前后血清免疫反应变化
【摘要】 目的 观察固肠止泻丸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影响。方法 用肠炎平配方煎至30ml于每日排净大便后将其药液用适温保留灌肠,每日1次,20天为一疗程,总共二疗程,治疗前后测定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gA、IgG及LTR。结果 治疗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gA、IgG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LTR则明显降低,治疗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gA、IgG下降,LTR显著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固肠止泻丸能增强溃疡性结炎患者的细胞免疫,降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体液免疫。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4)06-0536-02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理目前仍不十分清楚,认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的免疫异常及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花生四烯酸、神经肽、一氧化氮等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在用肠炎平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同时,测定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前后IgA、IgG及LTR的变化情况,现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组 40例,均为沿河县人民医院内科1999年1月~2004年2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住院及门诊病人,男25例,女15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为42.6岁。
1.2 对照组 40例,沿河县人民医院内科1999年1月~2004年2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住院及门诊病人,男25例,女15例,年龄为18~67岁,平均年龄42.6岁。两组病人平均年龄、病程及病情相近,具有可比性。两组病人于治疗前抽血查IgA、IgG及LTR。
1.3 正常组 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3岁,均为正常体检患者。
1.4 诊断标准 根据1993年太原全国消化系统疾病会议制订的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
1.5 治疗方法 实验组用的固肠止泻丸(主要成分:黄连、儿茶、乌梅肉、干姜、罂粟壳、木香、延胡索等),每次5g,每日2次,30天为1疗程,治疗一疗程后复查IgA、IgG、LTR。对照组为黄连素0.3g,每日3次,30天为1疗程,治疗前后亦检测血清IgA、IgG、LTR。
, 百拇医药
1.6 统计学处理 LTR用χ 2 检验,IgA、IgG用均数加配对t检验。
2 结果
各组IgA、IgG、LTR测定见表1,实验组及对照组IgA、IgG明显高于正常组,LTR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实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前血清IgA、IgG、LTR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血清实验组IgA、IgG明显下降,LTR升高,前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血清IgA、IgG、LTR与正常组相比 略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gA、IgG、LTR比较 略
3 讨论
慢性炎性疾病多有免疫系统的异常改变,溃疡性结肠炎也如此 [1] 。表现为体液免疫反应增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存在血清IgA、IgG升高 [2~4] 及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异常,认为有原发性T细胞功能缺陷。本实验结果表明溃疡性肠炎患者血清IgA、IgG升高而LTR降低,与文献相符。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较难治愈的病症,主要发生在结肠粘膜层的炎性病变,病变部位主要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主要临床表现有腹泻、血性粘液脓血便、腹胀、里急后重感。中医认为脾胃功能障碍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基础,而六淫邪气,饮食所伤,先天禀赋不足及七情郁结等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发生本病。整体观是中医理论的基本思想,溃疡性结肠炎表现为整体关系失调,正气虚弱-脾气虚,邪气较盛-湿热蕴结,血瘀而导致本病的发生。固肠止泻丸方中的黄连功用清热燥湿止泻、儿茶凉入肺经,能生肌止血、收涩敛疮,乌梅肉、干姜能清热,罂粟壳止痛燥湿,木香活血止血生肌,延胡索涩肠止血、收敛抗菌作用 [5] 。本文患者在应用固肠止泻丸治疗后血清IgA、IgG水平明显下降,而LRT升高,推测肠炎平通过对机体整体调节作用,能增强人体防御机能和免疫监视作用,能降低溃疡性结炎患者机体的体液免疫和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反应。由此可见: 中药固肠止泻丸是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方便、经济、安全的方法。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Mayer L.Mucosal immune system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New York:Elsevier,1992,53-75.
2 Macdenott RP,Nash GS,et al.Alterations of IgM,IgG and IgA synthesis and secretion by peripheral blood and Interstinal mononuclera cells from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and crohn’s disease.Gastroenterology,1998,81:844-852.
3 Scott Mc,Nahm MH et al.Spontaneous secretion of IgG subclasses by intestinal mononuclear cells:difference between ulcerative colitis,crohn’s disease,and controls Clin Exp lnmunol,1986,66:209-215.
4 Kett K,Brandtzaeg P,Local IgA subclass alteration in ulcerative colltis and crohn’s disease of the Colon.Gut,1987,28:1031-1021.
5 徐淑方.药理实验方法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890.
(编辑 李木), 百拇医药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4)06-0536-02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理目前仍不十分清楚,认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的免疫异常及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花生四烯酸、神经肽、一氧化氮等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在用肠炎平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同时,测定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前后IgA、IgG及LTR的变化情况,现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组 40例,均为沿河县人民医院内科1999年1月~2004年2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住院及门诊病人,男25例,女15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为42.6岁。
1.2 对照组 40例,沿河县人民医院内科1999年1月~2004年2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住院及门诊病人,男25例,女15例,年龄为18~67岁,平均年龄42.6岁。两组病人平均年龄、病程及病情相近,具有可比性。两组病人于治疗前抽血查IgA、IgG及LTR。
1.3 正常组 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3岁,均为正常体检患者。
1.4 诊断标准 根据1993年太原全国消化系统疾病会议制订的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
1.5 治疗方法 实验组用的固肠止泻丸(主要成分:黄连、儿茶、乌梅肉、干姜、罂粟壳、木香、延胡索等),每次5g,每日2次,30天为1疗程,治疗一疗程后复查IgA、IgG、LTR。对照组为黄连素0.3g,每日3次,30天为1疗程,治疗前后亦检测血清IgA、IgG、LTR。
, 百拇医药
1.6 统计学处理 LTR用χ 2 检验,IgA、IgG用均数加配对t检验。
2 结果
各组IgA、IgG、LTR测定见表1,实验组及对照组IgA、IgG明显高于正常组,LTR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实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前血清IgA、IgG、LTR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血清实验组IgA、IgG明显下降,LTR升高,前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血清IgA、IgG、LTR与正常组相比 略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gA、IgG、LTR比较 略
3 讨论
慢性炎性疾病多有免疫系统的异常改变,溃疡性结肠炎也如此 [1] 。表现为体液免疫反应增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存在血清IgA、IgG升高 [2~4] 及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异常,认为有原发性T细胞功能缺陷。本实验结果表明溃疡性肠炎患者血清IgA、IgG升高而LTR降低,与文献相符。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较难治愈的病症,主要发生在结肠粘膜层的炎性病变,病变部位主要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主要临床表现有腹泻、血性粘液脓血便、腹胀、里急后重感。中医认为脾胃功能障碍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基础,而六淫邪气,饮食所伤,先天禀赋不足及七情郁结等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发生本病。整体观是中医理论的基本思想,溃疡性结肠炎表现为整体关系失调,正气虚弱-脾气虚,邪气较盛-湿热蕴结,血瘀而导致本病的发生。固肠止泻丸方中的黄连功用清热燥湿止泻、儿茶凉入肺经,能生肌止血、收涩敛疮,乌梅肉、干姜能清热,罂粟壳止痛燥湿,木香活血止血生肌,延胡索涩肠止血、收敛抗菌作用 [5] 。本文患者在应用固肠止泻丸治疗后血清IgA、IgG水平明显下降,而LRT升高,推测肠炎平通过对机体整体调节作用,能增强人体防御机能和免疫监视作用,能降低溃疡性结炎患者机体的体液免疫和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反应。由此可见: 中药固肠止泻丸是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方便、经济、安全的方法。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Mayer L.Mucosal immune system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New York:Elsevier,1992,53-75.
2 Macdenott RP,Nash GS,et al.Alterations of IgM,IgG and IgA synthesis and secretion by peripheral blood and Interstinal mononuclera cells from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and crohn’s disease.Gastroenterology,1998,81:844-852.
3 Scott Mc,Nahm MH et al.Spontaneous secretion of IgG subclasses by intestinal mononuclear cells:difference between ulcerative colitis,crohn’s disease,and controls Clin Exp lnmunol,1986,66:209-215.
4 Kett K,Brandtzaeg P,Local IgA subclass alteration in ulcerative colltis and crohn’s disease of the Colon.Gut,1987,28:1031-1021.
5 徐淑方.药理实验方法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890.
(编辑 李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