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色诊概念及光子学在色诊中的应用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4)05-0402-02
色诊是中医的特色之一,是中医临床进行辨证论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其临床应用价值及理论意义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本文就关于《内经》中色诊的概念作一简单论述,并探讨光子学技术在中医色诊的应用。
1 色诊的基本概念
色,简单地说,就是颜色的意思。在中医范畴中,色则为脏腑气血之外荣的含义。早在《内经》时期就有了“色”的基本概念,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因而走空窍。”《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就认识气血之精华上行头面及外达肌肤可以形成各人不同的色的表现,为生命的基本现象。色诊就是医生通过眼睛的视觉观察人们身体表面及其排泄物、分泌物的颜色与光泽的一种望诊方法。色诊很早就为祖国医学所重视,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黄帝问岐伯曰: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在内经中,往往将察色与按脉的重要性相提并论,如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理色脉而能神明”(《素问·移精变气论》)。在临床应用中,色诊与脉诊一样是最难于掌握的,因为其基本内容都由众多的医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多带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义。古代医家非常注重色诊中的常色,表明机体的健康,如《素问·经络论篇》曰:“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同时还指出了常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随外界影响而产生改变,由于不同的经的作用而产生青、赤、黄、白、黑之间的微妙差异。
, 百拇医药
2 五色诊法
五色诊法是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按五脏配五行五色的理论,以机体所表现的青、赤、黄、白、黑不同颜色的变化进行疾病诊断的一种方法。在《素问·五脏生成篇》中曰:“五色微诊,可以目察。”《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这表明在《内经》时代就已经确立了五色诊法,通过眼睛的观察对五色之间微小的变化进行诊断疾病。同时注意到五色与五行相应,五色应五脏五时之气,《灵枢·五阅五使篇》曰:“五色更出,以应五时,各如其脏。”《素问·举痛论》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素问·痿论》中则指出,肺热为白,心热为赤,肝热为苍,脾热为黄,肾热为黑;《灵枢·五色》全面阐述了五色的明暗、死生、浮沉等。五色诊法可以用以全身如面部、皮肤、爪甲、眼目、舌诊等,通过与五行生克关系,推断机体内各脏腑的功能状况及病理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3 光子学技术在色诊中的应用
, 百拇医药
光子学是研究以光子作为信息载体和能量载体的科学,主要研究光子的产生、传输、控制、探测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它是继电子学、光电子学之后发展起来的一个近代尖端高新技术科学领域。光子学和光子技术已在信息、能源、材料、生命科学、医学和环境科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色诊就是光在机体表面的反射,其色泽的变化与光子的产生和接收密切相关,受分子状态的直接影响。而祖国医学中,以光子作为信息载体和能量载体,能够提供人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各个生命层次的信息,因此,光子学技术在色诊过程中能够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色诊为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望诊所获得的信息都是通过光在整体或局部的反射光作用于医生的眼睛及由此而产生的思维判断而获得的。因此,中医的望诊与光学技术及光子学技术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但就客观的需要来说,人的眼睛还有很大的局限性。眼睛作为一个灵巧的光学仪器和智能化仪器是光学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光子学技术和相关的现代科学技术,扩展了眼睛功能,从而达到丰富望诊内容的作用。因此,充分利用光子学的科研成果将大大有利于中医诊断学的发展,从而促进其现代化的进程。色诊在常规的临床应用中,很难做到定性定量,如《内经》所云:青如翠羽、赤如鸡冠者、黄如蟹腹者、白如豕膏者、黑如乌羽主生,青如草兹、赤如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主死,这些都需要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才能体会,无法做到定量或半定量。另外,色诊中的色,不是简单地讲颜色,而且还要注意其色调、明度、纯度、光泽等多方面的因素,这无法单纯以经验的总结所能解决。光子学技术的发展应用,先进的光学仪器、光谱仪器、激光光谱仪器和光机电算一体化仪器等,在总结千百年丰富的中医色诊经验基础上,对色诊进行客观化、仪器化、智能化及定量与半定量化,使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能用适当的物理、化学或生化参数表征。
, 百拇医药
科学仪器是人类感官的延伸和发展,对它的使用将赋予中医学一个崭新的形象:当代随着颜色光学理论的发展和测色仪器的更新换代,面、鼻、舌、皮肤色诊有望进入到一个客观化、标准化的时代。如最近脸部识别技术取得新进展,有可能识别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健康状况、不同神态或不同面部表情下的微小变化。中医专用的诊断仪器和设备的研制已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光谱系统能发现病理性的特征颜色和特征谱,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定量的信息。例如它可获取典型病例皮肤颜色合成的光谱成分或特征谱,使病情的判断更加准确,还能扩展波段到可见光波段之外的光谱区,从而扩大中医诊断的能 力。
4 色诊的现代研究
为进一步促使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建立符合现代科学发展水平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发挥重要作用,将光子学技术等先进科学纳入到中医学系统中,由刘颂豪院士与邓铁涛教授共同提出了“光子中医学”的概念,并联合筹建了光子中医学实验室 [1,2] 。光子中医学,也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光子学的理论和技术对中医学诊断、治疗、预防、康复、保健等方面的方法和效应进行定性、定量或半定量研究,以揭示光子运动规律中医属性的学科。其最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将光子学技术应用到中医的望诊中,以求中医诊断向定量化、客观化、自动化发展。
, 百拇医药
蔡先光等 [3] 利用色差计对102名正常人四季面色进行了定量观察,结果表明正常人的面色在春天呈稍青之色,在夏天面呈红润而有光泽之象,在秋天面呈黄而少泽之象,在冬天呈稍灰之象,以科学定量的方法证明了祖国医学中的色随四季而稍微改变的理论。蔡氏 [4] 还应用光色计对中医望诊中所见的病理五色进行了量化、数据化研究,结果显示,光泽情况由高到低为:淡白组、红赤组、萎黄组、青紫组、暗黑组;红光情况由高到低依次为:红赤组、暗黑组、青紫组、淡白组、萎黄组;黄光情况由高到低依次为:萎黄组、暗黑组、淡白组、青紫组、红赤组;这不仅仅表明与临床肉眼观察基本一致,还说明用测色仪等应用于临床色诊是切实可行的。王鸿谟 [5] 等对46例健康青年的红外面图进行了全面部和颜面部、明堂部色泽的参数测析,并测定了全身整体及局部之间的关系,观察到与中医色部传统的男左女右说及左肝右肺说不同的支持点,也表明现代技术在中医色诊的应用是一个本身对中医基础理论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色诊为中医学的基本特色之一,随着光子学技术在色诊上的应用,可促使色诊技术向微量化、自动化和快速化的方向发展,将为中医诊断提供新手段、新方法和新仪器。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Liu SH,Liu TCY,Li Y,et al.Introduction to phot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 SOC PHOTO-OPTINS,2000,4224:179-185.
2 刘颂豪,邓铁涛.光子中医学.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4):241-243.
3 蔡先光,艾英.102名正常人四季面色变化定量观察.中医杂志,1996,(6):359-360.
4 蔡先光.508例病理五色定量计测.中国医药学报,1996,(1):20-21.
5 王鸿谟,张栋.中医色诊学的定位定量研究.中国医药学报,1998,(4):14-18.
作者单位:510631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光子中医学实验室
(收稿日期:2003-12-10)
(编辑清 泉), 百拇医药
色诊是中医的特色之一,是中医临床进行辨证论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其临床应用价值及理论意义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本文就关于《内经》中色诊的概念作一简单论述,并探讨光子学技术在中医色诊的应用。
1 色诊的基本概念
色,简单地说,就是颜色的意思。在中医范畴中,色则为脏腑气血之外荣的含义。早在《内经》时期就有了“色”的基本概念,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因而走空窍。”《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就认识气血之精华上行头面及外达肌肤可以形成各人不同的色的表现,为生命的基本现象。色诊就是医生通过眼睛的视觉观察人们身体表面及其排泄物、分泌物的颜色与光泽的一种望诊方法。色诊很早就为祖国医学所重视,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黄帝问岐伯曰: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在内经中,往往将察色与按脉的重要性相提并论,如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理色脉而能神明”(《素问·移精变气论》)。在临床应用中,色诊与脉诊一样是最难于掌握的,因为其基本内容都由众多的医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多带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义。古代医家非常注重色诊中的常色,表明机体的健康,如《素问·经络论篇》曰:“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同时还指出了常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随外界影响而产生改变,由于不同的经的作用而产生青、赤、黄、白、黑之间的微妙差异。
, 百拇医药
2 五色诊法
五色诊法是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按五脏配五行五色的理论,以机体所表现的青、赤、黄、白、黑不同颜色的变化进行疾病诊断的一种方法。在《素问·五脏生成篇》中曰:“五色微诊,可以目察。”《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这表明在《内经》时代就已经确立了五色诊法,通过眼睛的观察对五色之间微小的变化进行诊断疾病。同时注意到五色与五行相应,五色应五脏五时之气,《灵枢·五阅五使篇》曰:“五色更出,以应五时,各如其脏。”《素问·举痛论》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素问·痿论》中则指出,肺热为白,心热为赤,肝热为苍,脾热为黄,肾热为黑;《灵枢·五色》全面阐述了五色的明暗、死生、浮沉等。五色诊法可以用以全身如面部、皮肤、爪甲、眼目、舌诊等,通过与五行生克关系,推断机体内各脏腑的功能状况及病理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3 光子学技术在色诊中的应用
, 百拇医药
光子学是研究以光子作为信息载体和能量载体的科学,主要研究光子的产生、传输、控制、探测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它是继电子学、光电子学之后发展起来的一个近代尖端高新技术科学领域。光子学和光子技术已在信息、能源、材料、生命科学、医学和环境科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色诊就是光在机体表面的反射,其色泽的变化与光子的产生和接收密切相关,受分子状态的直接影响。而祖国医学中,以光子作为信息载体和能量载体,能够提供人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各个生命层次的信息,因此,光子学技术在色诊过程中能够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色诊为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望诊所获得的信息都是通过光在整体或局部的反射光作用于医生的眼睛及由此而产生的思维判断而获得的。因此,中医的望诊与光学技术及光子学技术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但就客观的需要来说,人的眼睛还有很大的局限性。眼睛作为一个灵巧的光学仪器和智能化仪器是光学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光子学技术和相关的现代科学技术,扩展了眼睛功能,从而达到丰富望诊内容的作用。因此,充分利用光子学的科研成果将大大有利于中医诊断学的发展,从而促进其现代化的进程。色诊在常规的临床应用中,很难做到定性定量,如《内经》所云:青如翠羽、赤如鸡冠者、黄如蟹腹者、白如豕膏者、黑如乌羽主生,青如草兹、赤如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主死,这些都需要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才能体会,无法做到定量或半定量。另外,色诊中的色,不是简单地讲颜色,而且还要注意其色调、明度、纯度、光泽等多方面的因素,这无法单纯以经验的总结所能解决。光子学技术的发展应用,先进的光学仪器、光谱仪器、激光光谱仪器和光机电算一体化仪器等,在总结千百年丰富的中医色诊经验基础上,对色诊进行客观化、仪器化、智能化及定量与半定量化,使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能用适当的物理、化学或生化参数表征。
, 百拇医药
科学仪器是人类感官的延伸和发展,对它的使用将赋予中医学一个崭新的形象:当代随着颜色光学理论的发展和测色仪器的更新换代,面、鼻、舌、皮肤色诊有望进入到一个客观化、标准化的时代。如最近脸部识别技术取得新进展,有可能识别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健康状况、不同神态或不同面部表情下的微小变化。中医专用的诊断仪器和设备的研制已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光谱系统能发现病理性的特征颜色和特征谱,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定量的信息。例如它可获取典型病例皮肤颜色合成的光谱成分或特征谱,使病情的判断更加准确,还能扩展波段到可见光波段之外的光谱区,从而扩大中医诊断的能 力。
4 色诊的现代研究
为进一步促使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建立符合现代科学发展水平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发挥重要作用,将光子学技术等先进科学纳入到中医学系统中,由刘颂豪院士与邓铁涛教授共同提出了“光子中医学”的概念,并联合筹建了光子中医学实验室 [1,2] 。光子中医学,也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光子学的理论和技术对中医学诊断、治疗、预防、康复、保健等方面的方法和效应进行定性、定量或半定量研究,以揭示光子运动规律中医属性的学科。其最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将光子学技术应用到中医的望诊中,以求中医诊断向定量化、客观化、自动化发展。
, 百拇医药
蔡先光等 [3] 利用色差计对102名正常人四季面色进行了定量观察,结果表明正常人的面色在春天呈稍青之色,在夏天面呈红润而有光泽之象,在秋天面呈黄而少泽之象,在冬天呈稍灰之象,以科学定量的方法证明了祖国医学中的色随四季而稍微改变的理论。蔡氏 [4] 还应用光色计对中医望诊中所见的病理五色进行了量化、数据化研究,结果显示,光泽情况由高到低为:淡白组、红赤组、萎黄组、青紫组、暗黑组;红光情况由高到低依次为:红赤组、暗黑组、青紫组、淡白组、萎黄组;黄光情况由高到低依次为:萎黄组、暗黑组、淡白组、青紫组、红赤组;这不仅仅表明与临床肉眼观察基本一致,还说明用测色仪等应用于临床色诊是切实可行的。王鸿谟 [5] 等对46例健康青年的红外面图进行了全面部和颜面部、明堂部色泽的参数测析,并测定了全身整体及局部之间的关系,观察到与中医色部传统的男左女右说及左肝右肺说不同的支持点,也表明现代技术在中医色诊的应用是一个本身对中医基础理论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色诊为中医学的基本特色之一,随着光子学技术在色诊上的应用,可促使色诊技术向微量化、自动化和快速化的方向发展,将为中医诊断提供新手段、新方法和新仪器。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Liu SH,Liu TCY,Li Y,et al.Introduction to phot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 SOC PHOTO-OPTINS,2000,4224:179-185.
2 刘颂豪,邓铁涛.光子中医学.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4):241-243.
3 蔡先光,艾英.102名正常人四季面色变化定量观察.中医杂志,1996,(6):359-360.
4 蔡先光.508例病理五色定量计测.中国医药学报,1996,(1):20-21.
5 王鸿谟,张栋.中医色诊学的定位定量研究.中国医药学报,1998,(4):14-18.
作者单位:510631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光子中医学实验室
(收稿日期:2003-12-10)
(编辑清 泉),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