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激程度不等的预激综合征1例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680-6115(2004)05-0464-02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24岁,因停经39周来我院做产前检查,随查心电图(图1),可见Ⅰ、Ⅱ、Ⅲ、aVR、aVF、V 1 ~V 3 、V 6 均为宽大畸形QRS波群,间期大于0.12s,其前未发现P波,V4 、V 5 导联可见预激程度不等预激波,V 4 导联可见第一、二个波为宽大畸形的QRS波。第三、四个畸形波逐渐减轻,随着心率的增快预激波消失,QRS波群趋于正常,V 5 导联第二个波P-R间期为0.12s,第三个波为0.08s。起始部均有顿挫,在Ⅰ导联,可见QRS波其后有一向上的小波,考虑为J 波,测量各导联P-J间期均为0.24s,故心电图诊断为预激程度不等的间歇性B型预激综合征。 图1
2 讨论
典型的预激综合征,又称(WPW)综合征,表现为(1)P-R间期缩短<0.12s;(2)QRS时间>0.10s;(3)QRS波的起始部粗钝(称为delta,波,下称预激波);(4)一般P-J间期是正常的,约为0.27s;(5)可有继发性ST-T改变。预激综合征发生的原理是由于心房和心室之间除了由于房室结—希浦束轴径联系外,还有异常的旁道。旁道的起止点决定预激综合征的类型:房室旁道是典型预激综合征的基础,房室结内通道及房室结传导加速是LGL综合征的基础,结室旁道及束室旁道是异型预激综合征基础,预激波的存在与否,明显与否,是判断典型预激综合征心电图的重要因素。有时预激波较小,且不典型;有时预激波间歇出现;有时预激波在一连串心搏中,由小逐渐变大,心电图由不典型逐渐变为典型,国外文献上称为“手风琴现象”。对于预激波不典型而不易判断者,可采取一些无创性方法,有时能使预激波消失或显示,有利于判断。例如压迫颈动脉窦、憋气、用洋地黄制剂等,可使预激波显现,或者由小变大。深呼气、运动、缓脉灵等可使原有预激波消失,临床上可试用这些方 法诊断,此患者图中的肢导部分及胸导V 1 、V 2 、V 6 波均为宽大畸形QRS波群,间期>0.12s。ST段Ⅱ、Ⅲ、avF、V 6下移,T波倒置。ST V 1 、V 2 上抬T波直立,V 4 前两个波为宽钝R波,带有明显的切迹酷似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但此患者为一青年孕妇,以往无器质性心脏病史及高血压病史,当连续描记此图时,随着心率加快表现出正常QRS波群,并有突发突止的现象,因此可排除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诊断。近年来有文献报道,Kent束内可发生文氏型阻滞,当我们连续做V 4 导联时可见P-R间期从无到有随着P-R(预激波)逐渐延长直至预激波消失,P-R间期也趋于正常,相应QRS波由宽变窄,畸形由重变轻,其ST-T也相应地出现继发性改变,表现为与预激波方向相反移位。因此,考虑为仅在每一次心动中,心房激动经正常及异常房室传导通道下传所占的比例不一,而表现出以上图中的逐渐变化。
作者单位:250014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第三人民医院
(收稿日期:2004-02-25)
(编辑秋 实), http://www.100md.com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24岁,因停经39周来我院做产前检查,随查心电图(图1),可见Ⅰ、Ⅱ、Ⅲ、aVR、aVF、V 1 ~V 3 、V 6 均为宽大畸形QRS波群,间期大于0.12s,其前未发现P波,V4 、V 5 导联可见预激程度不等预激波,V 4 导联可见第一、二个波为宽大畸形的QRS波。第三、四个畸形波逐渐减轻,随着心率的增快预激波消失,QRS波群趋于正常,V 5 导联第二个波P-R间期为0.12s,第三个波为0.08s。起始部均有顿挫,在Ⅰ导联,可见QRS波其后有一向上的小波,考虑为J 波,测量各导联P-J间期均为0.24s,故心电图诊断为预激程度不等的间歇性B型预激综合征。 图1
2 讨论
典型的预激综合征,又称(WPW)综合征,表现为(1)P-R间期缩短<0.12s;(2)QRS时间>0.10s;(3)QRS波的起始部粗钝(称为delta,波,下称预激波);(4)一般P-J间期是正常的,约为0.27s;(5)可有继发性ST-T改变。预激综合征发生的原理是由于心房和心室之间除了由于房室结—希浦束轴径联系外,还有异常的旁道。旁道的起止点决定预激综合征的类型:房室旁道是典型预激综合征的基础,房室结内通道及房室结传导加速是LGL综合征的基础,结室旁道及束室旁道是异型预激综合征基础,预激波的存在与否,明显与否,是判断典型预激综合征心电图的重要因素。有时预激波较小,且不典型;有时预激波间歇出现;有时预激波在一连串心搏中,由小逐渐变大,心电图由不典型逐渐变为典型,国外文献上称为“手风琴现象”。对于预激波不典型而不易判断者,可采取一些无创性方法,有时能使预激波消失或显示,有利于判断。例如压迫颈动脉窦、憋气、用洋地黄制剂等,可使预激波显现,或者由小变大。深呼气、运动、缓脉灵等可使原有预激波消失,临床上可试用这些方 法诊断,此患者图中的肢导部分及胸导V 1 、V 2 、V 6 波均为宽大畸形QRS波群,间期>0.12s。ST段Ⅱ、Ⅲ、avF、V 6下移,T波倒置。ST V 1 、V 2 上抬T波直立,V 4 前两个波为宽钝R波,带有明显的切迹酷似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但此患者为一青年孕妇,以往无器质性心脏病史及高血压病史,当连续描记此图时,随着心率加快表现出正常QRS波群,并有突发突止的现象,因此可排除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诊断。近年来有文献报道,Kent束内可发生文氏型阻滞,当我们连续做V 4 导联时可见P-R间期从无到有随着P-R(预激波)逐渐延长直至预激波消失,P-R间期也趋于正常,相应QRS波由宽变窄,畸形由重变轻,其ST-T也相应地出现继发性改变,表现为与预激波方向相反移位。因此,考虑为仅在每一次心动中,心房激动经正常及异常房室传导通道下传所占的比例不一,而表现出以上图中的逐渐变化。
作者单位:250014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第三人民医院
(收稿日期:2004-02-25)
(编辑秋 实),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