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 2004年第5B期
编号:10445896
浅谈痰证的治则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4年第5B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7587(2004)05-0732-02

    痰证在中医学中即是水湿停积于机体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涉及临床各科,包括许多疑难杂症和常见多发病。

    1 痰证的形成

    痰证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如清代叶天士所论。“夫痰乃饮食所化,有因外感六气之郁,则脾肺胃升降之机失常,致饮食输化不清而生者;有因郁则气火不舒而蒸变者;有因多食甘腻肥腥茶酒而生者;有因本质脾肾阳虚,湿浊凝滞而生者,又有肾虚水泛为痰者……更为阴虚劳证,龙相之火上炎灼肺,以致痰饮者”。由此可见,痰证的形成是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宜致脾、肺、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在机体内运化失常,体内精气不能化生气血,遇阴寒凝聚而生痰。痰之为病,随气机升降,可内蕴脏腑阻碍气机,外达经络阻碍气血运行,便身皆到,在病理上又与气、火、瘀相互影响,其临床表现复杂多端,变幻莫测。因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 http://www.100md.com
    2 痰证的治则

    2.1 治痰以防变生诸证 “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治痰必求其本,对生痰之源脾肾而言,脾肾病变为因,痰为果;痰即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一旦形成,可变果为因,变生诸证,即因病生痰,因痰生病。痰有寒痰、热痰、燥痰、湿痰、风痰、顽痰之不同,二陈汤是治疗痰证的基本方,二陈汤中的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为治痰要药,陈皮理气燥湿,顺气消痰,茯苓健脾渗湿,共奏和胃理气,燥湿化痰之功,适用于湿痰。寒痰可于方中加干姜、细辛;热痰者,加瓜蒌、竹茹、黄芩;风痰者,加南星、白附子;顽痰者,加礞石、海浮石。如治痰火上扰,虚烦不得眠用温胆汤,治肺肾阴亏,痰湿内盛用金水六君煎,均由二陈汤化裁而来,对发病急,病势凶,变化快的老痰、顽痰,应使用逐痰法和吐痰法急祛其痰。由于痰在病理上与气、火、瘀相互影响,所以治痰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调达气机以气顺痰消。“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也随之顺矣”。二陈汤以陈皮理气即是此意,调气法可按气滞、气逆、气虚的不同选用行气、降气、益气各法。(2)化痰兼化瘀,防止痰瘀互结。痰浊、瘀血均为人体阴血,津液代谢输布失常的病理产物,二者互为因果,痰证可致瘀,瘀证易生痰。中医有“久病入络”之说,顽痰之证,如瘰疬、瘿瘤不是单纯
, http://www.100md.com
    的痰证,而是痰瘀互结,故应痰瘀同治,有所侧重。(3)清热泻火以防痰火之煎熬。痰郁日久,极寒化热,痰因于火动的惊痰、火痰、老痰、顽痰,祛痰中应加清热泻火之品可增强化痰之功,将顺气清火与化痰法合用,使气顺火降,热清则痰消,痰消火无所附,诸证可除。如礞石滚痰丸中礞石逐痰,大黄、黄芩清热泻火,沉香降气,治实热老痰之证。

    2.2 治痰治本,调治脾肾以绝生痰之源 痰证之病多为本虚标实,当标实已退,痰浊渐化,痰火渐清,疾病的缓解期则应纠其本源调补脾肾。“治痰者,必当温脾强肾以治痰之本”。醒脾、健脾、温脾以化湿而痰无由生,温肾则水不上泛,痰也自消;温肾则脾旺,脾健运,水湿不能停聚为痰,滋肾则虚火降,不能灼液为痰。调治脾肾以绝生痰之源乃治本大法。

    总之,采用不同治疗法则:热痰宜清之,燥痰宜润之,湿痰宜燥之,风痰宜散之,郁痰宜开之,顽痰宜软之,缓则治其本,治在肺、脾、肾。

    3 典型病例
, http://www.100md.com
    患者,男,65岁,2003年3月15日初诊,有支气管哮喘史30余年,近年来形瘦神惫,畏寒怕冷,1周前突然哮喘发作,气喘不能平卧,痰多而粘,咳之难出,胸中窒闷,西医治疗效不显,遂看中医,诊见面青肢冷,喘促张口抬肩,喉中痰鸣,苔白腻,脉滑。辨证:哮证。系痰湿阻肺,肺失肃降。治法:祛痰降气平喘。方药:姜半夏9g,陈皮6g,炙苏子9g,白芥子9g,莱菔子9g,沉香3g(后入),炙麻黄6g,杏仁15g,款冬花10g,3剂。二诊,气喘渐平,已能平卧,喉中痰鸣消失。遂以二陈汤合金匮肾气丸以治其本。

    按:本例痰湿证为痰湿阻肺,肺失肃降,气喘胸闷属实,但老年咳喘日久脾肾阳气渐衰,故近年来形瘦神惫,畏寒怕冷,此为本虚,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燥湿祛痰降气以通畅气机,沉香降气,使 气顺痰消喘平,麻黄、杏仁、款冬花宣肺化痰平喘。病缓后继用二陈汤合金匮肾气丸即可健脾燥湿,理气化痰,又可温肾纳气以治其根本。

    作者单位:250022山东省济南市劳教所

    (收稿日期:2003-12-30)

    (编辑 小川),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