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健脾法治疗肝源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 观察疏肝健脾法治疗肝源性腹泻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运用疏肝健脾法治疗肝源性腹泻35例,并设30例对照组,做疗效性观察。结果 治疗14天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4.29%,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疏肝健脾法治疗肝源性腹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疗效优于对照组。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4)02-0163-02
肝源性腹泻是指肝脏各种实质性疾病所引起的慢性腹泻,排除原发性肠病和继发性感染者。常伴有上腹不适、嗳气少食、乏力、恶心呕吐等。因本病易被慢性肝病原来的消化道症状所掩盖,故在临床上常常不引起医患双方高度重视而影响肝病病程。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常常采用抗生素、胃粘膜保护剂、维生素、各种消化酶及保肝药物治疗,但往往疗效欠佳。笔者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疗肝源性腹泻,临床疗效较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 http://www.100md.com
1.1 诊断标准 本组病例选择参照1992年4月制订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 [1]标准:①大便超过每日3次,便质溏薄或水样,大便总量超过每日200g,腹泻病程>2个月;②患有慢性肝病(肝硬化、肝癌、慢性乙肝等);③排除慢性肝病以外其它原因致腹泻者。
1.2 一般资料 35例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26~70岁,平均46.5岁;慢性肝炎10例,肝炎肝硬化20例,脂肪肝3例,肝癌2例;病程6个月~5年,平均2.7年。腹泻次数多为3~5次/d,重者多达10次/d,半数以上患者伴有轻度腹痛及腹部压痛。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基本处方:柴胡、白术各12g,茯苓、炒麦芽、薏苡仁各20g,陈皮、土炒当归、白芍各10g,甘草6g;每日1剂,早晚分服,7天为1疗程。如伴有恶心、呕吐,顿服困难则改为少量服。伴黄疸者加茵陈、黄连;伴五更泻者加补骨脂、炒肉豆蔻;伴胁痛或有肿块者加川芎、川楝子、桃仁、制鳖甲;伴腹水者去甘草加大腹皮、泽泻。另给服保肝药物:肝泰乐0.2g,3次/d;复合维生素B 2 片,3次/d;维生素C0.2g,3次/d。
, 百拇医药
2.2 对照组 氟哌酸0.2g,3次/d,另服保肝药物同前;7天为1疗程。全部病例均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人民军医出版社《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关于慢性非炎症性腹泻的治愈好转标准拟定。显效:腹泻停止,成形便每天1~2次,腹痛消失,食欲较前提高;有效:稀便次数减少,每天少于2次,腹痛减轻,食欲较前提高;无效:大便次数及性状无改变,腹痛无减轻,食欲无提高。
3.2 疗效 (1)治疗组35例服药2个疗程后,显效18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29%。(2)对照组30例,显效9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3.3 实验室检查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粪检有脂肪滴的5 例,经治疗后脂肪滴消失。治疗组治疗前血清IgA值为1.23±0.24g/L,治疗后1.81±0.58g/L(P<0.01)。
, 百拇医药
4 体会
肝源性腹泻临床常见,有时可作为肝病的首发和主要就诊症状,其发病机制复杂,可为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 :①消化不良:肝病的肝功能低下,胆汁生成减少,且排泄减少,胆盐缺乏,影响脂肪的乳化和吸收;②肠道吸收障碍:肝病的门脉压力增高,门脉内血流淤滞,肠粘膜微血管内形成血栓,致肠粘膜充血水肿或缺血缺氧而糜烂,防碍肠内营养物、水及电解质的吸收,使肠腔内容物增多,渗透压增高;③肠道菌群失调:肝病患者的肠道抵抗力降低,肠道内pH值发生改变,易引起菌群失调,生物拮抗作用减弱;④肠功能紊乱:肝病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使肠蠕动加速,食物排泄过快;⑤胃肠道合并症:肝病患者易合并胃肠炎或胰腺炎,慢性肝病时合并溃疡性结肠炎等。肝病患者大多体质较差,如果任其腹泻无度,很容易导致水、电解质酸碱代谢紊乱,身体更加虚弱,机体抵抗力更加低下,不利于改善肝功能和祛除病毒。因此,制止腹泻为治疗肝病的第一要义。
肝源性腹泻属祖国医学“泄泻”范畴,主要病位在脾胃和肝。病机为湿热病邪侵犯肝脏,肝失疏泄,肝气横逆乘脾;或者肝病日久,损伤脾胃,从而导致脾失健运,进而水反成,谷反成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而形成腹泻。故有《金匮要略》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此时治疗大法为疏肝理气,健脾止泻。方中柴胡疏肝理气,白术、陈皮健脾和中,燥湿化痰,茯苓、薏苡仁淡渗利湿,健脾补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其中当归用土炒避之润肠之效,炒麦芽 [3] 健脾止泻,疏肝退黄;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健脾益气,疏肝和胃,渗湿止泻。
, 百拇医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有明显的抗肝损伤、利胆、降低转氨酶、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白术有保护胃粘膜及缓和肠蠕动的作用;甘草有类皮质激素抗炎、抗过敏作用;陈皮、白芍合用可抑制肠管蠕动,解肠肌痉挛,白芍、薏苡仁还有镇静、镇痛作用;当归对小鼠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并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和恢复肝脏某些功能的作用,故笔者认为本方可能有改善肝功能,祛除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SOD活性,抑菌消炎之功效,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临床观察表明,疏肝健脾法治疗肝源性腹泻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临床儿科杂志,1992,10(4):239-241.
2 虞爱华.腹泻的诊断与治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293- 294.
3 陈国源.麦芽在肝病中的运用.中医杂志,1993,34(1):58.
作者单位: 430061 湖北中医学院(2002级研究生)
(编辑 亦平), http://www.100md.com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4)02-0163-02
肝源性腹泻是指肝脏各种实质性疾病所引起的慢性腹泻,排除原发性肠病和继发性感染者。常伴有上腹不适、嗳气少食、乏力、恶心呕吐等。因本病易被慢性肝病原来的消化道症状所掩盖,故在临床上常常不引起医患双方高度重视而影响肝病病程。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常常采用抗生素、胃粘膜保护剂、维生素、各种消化酶及保肝药物治疗,但往往疗效欠佳。笔者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疗肝源性腹泻,临床疗效较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 http://www.100md.com
1.1 诊断标准 本组病例选择参照1992年4月制订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 [1]标准:①大便超过每日3次,便质溏薄或水样,大便总量超过每日200g,腹泻病程>2个月;②患有慢性肝病(肝硬化、肝癌、慢性乙肝等);③排除慢性肝病以外其它原因致腹泻者。
1.2 一般资料 35例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26~70岁,平均46.5岁;慢性肝炎10例,肝炎肝硬化20例,脂肪肝3例,肝癌2例;病程6个月~5年,平均2.7年。腹泻次数多为3~5次/d,重者多达10次/d,半数以上患者伴有轻度腹痛及腹部压痛。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基本处方:柴胡、白术各12g,茯苓、炒麦芽、薏苡仁各20g,陈皮、土炒当归、白芍各10g,甘草6g;每日1剂,早晚分服,7天为1疗程。如伴有恶心、呕吐,顿服困难则改为少量服。伴黄疸者加茵陈、黄连;伴五更泻者加补骨脂、炒肉豆蔻;伴胁痛或有肿块者加川芎、川楝子、桃仁、制鳖甲;伴腹水者去甘草加大腹皮、泽泻。另给服保肝药物:肝泰乐0.2g,3次/d;复合维生素B 2 片,3次/d;维生素C0.2g,3次/d。
, 百拇医药
2.2 对照组 氟哌酸0.2g,3次/d,另服保肝药物同前;7天为1疗程。全部病例均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人民军医出版社《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关于慢性非炎症性腹泻的治愈好转标准拟定。显效:腹泻停止,成形便每天1~2次,腹痛消失,食欲较前提高;有效:稀便次数减少,每天少于2次,腹痛减轻,食欲较前提高;无效:大便次数及性状无改变,腹痛无减轻,食欲无提高。
3.2 疗效 (1)治疗组35例服药2个疗程后,显效18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29%。(2)对照组30例,显效9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3.3 实验室检查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粪检有脂肪滴的5 例,经治疗后脂肪滴消失。治疗组治疗前血清IgA值为1.23±0.24g/L,治疗后1.81±0.58g/L(P<0.01)。
, 百拇医药
4 体会
肝源性腹泻临床常见,有时可作为肝病的首发和主要就诊症状,其发病机制复杂,可为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 :①消化不良:肝病的肝功能低下,胆汁生成减少,且排泄减少,胆盐缺乏,影响脂肪的乳化和吸收;②肠道吸收障碍:肝病的门脉压力增高,门脉内血流淤滞,肠粘膜微血管内形成血栓,致肠粘膜充血水肿或缺血缺氧而糜烂,防碍肠内营养物、水及电解质的吸收,使肠腔内容物增多,渗透压增高;③肠道菌群失调:肝病患者的肠道抵抗力降低,肠道内pH值发生改变,易引起菌群失调,生物拮抗作用减弱;④肠功能紊乱:肝病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使肠蠕动加速,食物排泄过快;⑤胃肠道合并症:肝病患者易合并胃肠炎或胰腺炎,慢性肝病时合并溃疡性结肠炎等。肝病患者大多体质较差,如果任其腹泻无度,很容易导致水、电解质酸碱代谢紊乱,身体更加虚弱,机体抵抗力更加低下,不利于改善肝功能和祛除病毒。因此,制止腹泻为治疗肝病的第一要义。
肝源性腹泻属祖国医学“泄泻”范畴,主要病位在脾胃和肝。病机为湿热病邪侵犯肝脏,肝失疏泄,肝气横逆乘脾;或者肝病日久,损伤脾胃,从而导致脾失健运,进而水反成,谷反成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而形成腹泻。故有《金匮要略》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此时治疗大法为疏肝理气,健脾止泻。方中柴胡疏肝理气,白术、陈皮健脾和中,燥湿化痰,茯苓、薏苡仁淡渗利湿,健脾补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其中当归用土炒避之润肠之效,炒麦芽 [3] 健脾止泻,疏肝退黄;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健脾益气,疏肝和胃,渗湿止泻。
, 百拇医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有明显的抗肝损伤、利胆、降低转氨酶、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白术有保护胃粘膜及缓和肠蠕动的作用;甘草有类皮质激素抗炎、抗过敏作用;陈皮、白芍合用可抑制肠管蠕动,解肠肌痉挛,白芍、薏苡仁还有镇静、镇痛作用;当归对小鼠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并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和恢复肝脏某些功能的作用,故笔者认为本方可能有改善肝功能,祛除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SOD活性,抑菌消炎之功效,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临床观察表明,疏肝健脾法治疗肝源性腹泻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临床儿科杂志,1992,10(4):239-241.
2 虞爱华.腹泻的诊断与治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293- 294.
3 陈国源.麦芽在肝病中的运用.中医杂志,1993,34(1):58.
作者单位: 430061 湖北中医学院(2002级研究生)
(编辑 亦平),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