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急救网络模式的探讨
【摘要】 本文对农村急救网络模式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在中国农村,经济不发达,缺少急救医疗、交通、通讯设备和全民急救意识,急救网络只能依附于县(市)、乡镇医院,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开展急救工作。
关键词 农村 急救网络 模式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4)02-封三-01 急救工作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依靠德国援助的急救医疗、交通、通讯设备,在农村急救网络的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潜江市急救网络概况
1.1 机构与组织系统 我市在德国巴符州红十字会的援助下,于1988年建立了急救中心,隶属于市红十字会和我院。分1个指挥中心,18个Ⅱ级急救站,40个Ⅲ级急救点。指挥中心设在我院急诊科,Ⅱ级急救站置于全市各乡镇卫生院,Ⅲ级急救点分布于全市各基层卫生所和市内318国道的交警部门。
, 百拇医药
1.2 设备 潜江市急救中心大部分急救医疗、交通、通讯设备由德国巴符州红十字会无偿提供。指挥中心配有德产无线电台中心控制台1部,手提式心电监护除颤仪3台,心脏起搏包1个,气管插管2套,咽喉镜3套,急救箱2个,奔驰救护车3辆(均装置无线电台、呼吸机、心电监护除颤仪、急救箱等)和国产呼吸机2台,洗胃机2台及120社会急救电话,无线寻呼机,内部电话;Ⅱ级急救站配备德产无线电台分台、急救箱,大部分Ⅱ级急救站配有国产救护车;
Ⅲ级急救点装有电话,配备简易急救医疗设备。
1.3 工作范围 (1)培训急救人员;(2)院前急救。
1.4 工作情况
1.4.1 训练不同层次的急救人员 (1)非医务人员:我市由于318国道、汉(口)宜(昌)高速公路横贯全境,交通事故较多。我们在市交警部门的配合下,对全市的司机、交警、消防警等非医务人员进行了以培养急救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急救培训,组织他们参加急救演习,让他们掌握简易的止血、包扎及伤病员移动和向急救站、点呼救等一般急救知识。(2)Ⅱ、Ⅲ级急救站、点急救员:我们用3年的时间,对Ⅱ、Ⅲ级急救站、点近200名急救员,每年进行为期2周的急救专业知识培训,邀请我国和德国知名急救专家来潜讲学,使急救员掌握了动静脉止血、包扎、骨折小夹板固定、现场徒手心肺复苏术及电台联络等初级救护知识。(3)指挥中心急救医师、护士:我们重点派了11名医师、8名护士到德国及我国北京、武汉、桂林等地进修,系统学习急救专业知识。指挥中心的医生、护士都熟练的掌握徒手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给氧、有菌与无菌手术及心电监护除颤仪、人工呼吸机、洗胃机、无线电台中心控制台等急救设备的操作、使用等急救技术工作。
, 百拇医药
1.4.2 开展以院前急救为特色的急救工作 (1)通讯联络通畅。以指挥中心为枢纽的急救通讯联络始终与Ⅱ、Ⅲ级急救站、点及社会各部门、我院各科室、三辆奔驰救护车保持着无线和有线联系,发生在市域内的重大病、伤、灾情随时可以通过电台、电话与指挥中心联系,指挥中心接到通知后,迅速派人派车到现场救护,在救护的现场或返院途中,救护车通过电台随时与指挥中心联系,指挥中心根据现场急救的需要,迅速通知我院相关科室做好接诊病人的准备;或与Ⅱ、Ⅲ级急救站、点电台、电话会诊;或到Ⅱ、Ⅲ级急救站、点指导手术;或送药、送血到Ⅱ、Ⅲ急救站、点,及时有效地救护伤病员。(2)救护车辆保持着“临战”状态。全市的救护车由急救中心统一调配,其中三辆奔驰救护车由指挥中心调配,司机实行24h值班,并配有无线寻呼机,一有急救任务随时出车,保证了急救需要。
急救中心创建至今,电台、电话联络79180人次,指挥中心派人派车到现场急救病人44230人次;与Ⅱ、Ⅲ级急救站、点电话、电台会诊8200人次;派人到Ⅱ、Ⅲ级急救站,点会诊8100人次,指导手术7500人次;送药290人次,送血9690000毫升。奔驰救护车行程360000公里。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指从接到电话、电台呼叫至急救人员到现场的时间)农村由原来平均2h缩短到现在平均45min。市区及城镇则由原来平均1h缩短至现在平均20min。
, 百拇医药
2 讨论
急救工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直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人提出“链式急救系统”理论后有了飞跃。德国急救链把伤病员从发病到医院治疗康复分为院前急救、医院急救处理、医疗监护(ICU)与治疗护理三个环节。我市充分利用德国赠送的通讯、交通和医疗设备,依附于我院和全市各乡镇卫生院,开展以院前急救为主要内容的急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潜江市急救网络的建设,是以德国急救链为模式,具有一定的特色。笔者结合潜江市急救网络的建设,从我国实际出发,就农村急救网络模式谈谈肤浅的看法:(1)我国经济,尤其是广大农村的经济尚不发达,医疗设备的装备和全民急救的意识与训练都比较差,以急救工作为内容的全民急救组织尚不能单独存在,特别是县(市)级急救网络只能依附于医院。我市的急救网络是依附于市、乡镇医院而建立;(2)急救工作,特别是院前急救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单靠医院不能完成。我市急救网络由市红十字会负责行政指挥,组织协调社会各部门,我院负责业务指导,具体实施急救工作;(3)从事急救的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及司机要热心急救工作,做到医德医风教育、急救知识培训措施落实,以提高急救人员的急救意识和急救应急能力。
作者单位: 433100 湖北省潜江市中心医院
(编辑 黄杰), http://www.100md.com
关键词 农村 急救网络 模式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4)02-封三-01 急救工作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依靠德国援助的急救医疗、交通、通讯设备,在农村急救网络的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潜江市急救网络概况
1.1 机构与组织系统 我市在德国巴符州红十字会的援助下,于1988年建立了急救中心,隶属于市红十字会和我院。分1个指挥中心,18个Ⅱ级急救站,40个Ⅲ级急救点。指挥中心设在我院急诊科,Ⅱ级急救站置于全市各乡镇卫生院,Ⅲ级急救点分布于全市各基层卫生所和市内318国道的交警部门。
, 百拇医药
1.2 设备 潜江市急救中心大部分急救医疗、交通、通讯设备由德国巴符州红十字会无偿提供。指挥中心配有德产无线电台中心控制台1部,手提式心电监护除颤仪3台,心脏起搏包1个,气管插管2套,咽喉镜3套,急救箱2个,奔驰救护车3辆(均装置无线电台、呼吸机、心电监护除颤仪、急救箱等)和国产呼吸机2台,洗胃机2台及120社会急救电话,无线寻呼机,内部电话;Ⅱ级急救站配备德产无线电台分台、急救箱,大部分Ⅱ级急救站配有国产救护车;
Ⅲ级急救点装有电话,配备简易急救医疗设备。
1.3 工作范围 (1)培训急救人员;(2)院前急救。
1.4 工作情况
1.4.1 训练不同层次的急救人员 (1)非医务人员:我市由于318国道、汉(口)宜(昌)高速公路横贯全境,交通事故较多。我们在市交警部门的配合下,对全市的司机、交警、消防警等非医务人员进行了以培养急救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急救培训,组织他们参加急救演习,让他们掌握简易的止血、包扎及伤病员移动和向急救站、点呼救等一般急救知识。(2)Ⅱ、Ⅲ级急救站、点急救员:我们用3年的时间,对Ⅱ、Ⅲ级急救站、点近200名急救员,每年进行为期2周的急救专业知识培训,邀请我国和德国知名急救专家来潜讲学,使急救员掌握了动静脉止血、包扎、骨折小夹板固定、现场徒手心肺复苏术及电台联络等初级救护知识。(3)指挥中心急救医师、护士:我们重点派了11名医师、8名护士到德国及我国北京、武汉、桂林等地进修,系统学习急救专业知识。指挥中心的医生、护士都熟练的掌握徒手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给氧、有菌与无菌手术及心电监护除颤仪、人工呼吸机、洗胃机、无线电台中心控制台等急救设备的操作、使用等急救技术工作。
, 百拇医药
1.4.2 开展以院前急救为特色的急救工作 (1)通讯联络通畅。以指挥中心为枢纽的急救通讯联络始终与Ⅱ、Ⅲ级急救站、点及社会各部门、我院各科室、三辆奔驰救护车保持着无线和有线联系,发生在市域内的重大病、伤、灾情随时可以通过电台、电话与指挥中心联系,指挥中心接到通知后,迅速派人派车到现场救护,在救护的现场或返院途中,救护车通过电台随时与指挥中心联系,指挥中心根据现场急救的需要,迅速通知我院相关科室做好接诊病人的准备;或与Ⅱ、Ⅲ级急救站、点电台、电话会诊;或到Ⅱ、Ⅲ级急救站、点指导手术;或送药、送血到Ⅱ、Ⅲ急救站、点,及时有效地救护伤病员。(2)救护车辆保持着“临战”状态。全市的救护车由急救中心统一调配,其中三辆奔驰救护车由指挥中心调配,司机实行24h值班,并配有无线寻呼机,一有急救任务随时出车,保证了急救需要。
急救中心创建至今,电台、电话联络79180人次,指挥中心派人派车到现场急救病人44230人次;与Ⅱ、Ⅲ级急救站、点电话、电台会诊8200人次;派人到Ⅱ、Ⅲ级急救站,点会诊8100人次,指导手术7500人次;送药290人次,送血9690000毫升。奔驰救护车行程360000公里。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指从接到电话、电台呼叫至急救人员到现场的时间)农村由原来平均2h缩短到现在平均45min。市区及城镇则由原来平均1h缩短至现在平均20min。
, 百拇医药
2 讨论
急救工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直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人提出“链式急救系统”理论后有了飞跃。德国急救链把伤病员从发病到医院治疗康复分为院前急救、医院急救处理、医疗监护(ICU)与治疗护理三个环节。我市充分利用德国赠送的通讯、交通和医疗设备,依附于我院和全市各乡镇卫生院,开展以院前急救为主要内容的急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潜江市急救网络的建设,是以德国急救链为模式,具有一定的特色。笔者结合潜江市急救网络的建设,从我国实际出发,就农村急救网络模式谈谈肤浅的看法:(1)我国经济,尤其是广大农村的经济尚不发达,医疗设备的装备和全民急救的意识与训练都比较差,以急救工作为内容的全民急救组织尚不能单独存在,特别是县(市)级急救网络只能依附于医院。我市的急救网络是依附于市、乡镇医院而建立;(2)急救工作,特别是院前急救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单靠医院不能完成。我市急救网络由市红十字会负责行政指挥,组织协调社会各部门,我院负责业务指导,具体实施急救工作;(3)从事急救的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及司机要热心急救工作,做到医德医风教育、急救知识培训措施落实,以提高急救人员的急救意识和急救应急能力。
作者单位: 433100 湖北省潜江市中心医院
(编辑 黄杰),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