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4年第12期
编号:10447515
枕叶梗塞76例临床表现与CT诊断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4年第12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4)12-1061-01

    我院于1991~2001年收治枕叶梗塞76例。现对其临床表现与CT诊断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性别与年龄 男64例,女12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59.6岁。50岁以下4例,51~60岁54例,60~70岁12例,70岁以上6例。

    1.2 病因与伴发病 高血压48例。有脑卒中史38例,冠心病24例,糖尿病6例,心肌梗死2例,房颤4例。

    1.3 症状和体征 以视觉障碍为首发症状者64例(突发视物模糊、视物变形、视野缺损及双目失明),以眩晕为首发症状者6例,以命名性失语为首发症状者6例。起病后伴有头痛8例,恶心、呕吐32例,视野缺损61例。其中左侧同向偏盲28例,右侧34例,管状视野4例;偏身感觉障碍30例,偏瘫40例,肌力2~4级。近记忆减退者16例。精神异常9例。闭目难立征阳性4例。
, 百拇医药
    1.4 CT检查 76例全部经CT扫描证实。检查时间最早为18h,最晚为3个月。发病7天内扫描58例,7~14天扫描14例,2周以后扫描4例。梗塞灶多表现为不同程度扇形、三角形、或长楔状低密度改变。一侧枕叶梗塞72例,其中右枕叶梗塞30例,左枕叶梗塞42例。双枕叶梗塞4例。其中枕叶梗塞累及同侧顶叶者30例,同侧颞叶者18例。合并丘脑梗塞4例,基底节区梗塞42例,放射冠区10例,小脑梗塞1例。梗塞灶最大直径大于1.5cm者66例,小于1.5cm者5例。

    2 讨论

    枕叶的血供主要是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是基底动脉的终支,分出后跨越动眼神经上方,绕过大脑脚后行跨至小脑幕上,经胼胝体压部下方进行距状裂,供应距状裂周围的视觉皮质。当椎动脉系统供血不足时,即可出现终末支供血区缺血或梗塞 [1] 。临床主要表现为:(1)单纯视觉障碍(表现为视物模糊、偏盲、视野缺损及失明等)。(2)视觉障碍伴有半球症状或幕下症状(表现为视觉障碍并伴有语言障碍,双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共济运动障碍等)。
, 百拇医药
    本组48例有高血压史,占枕叶梗塞的63.16%,提示高血压动脉硬化是枕叶梗塞的主要原因。因此,预防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一侧枕叶梗塞可引起对侧同向偏盲,双侧枕叶梗塞可引起皮质盲,瞳孔对光反应保存,中心视野常不受损。本组有62例同向偏盲,4例管状视野。有16例近记忆力减退,考虑与海马受损有关。7例精神异常,可能为颞叶同时受损。命名性失语9例,CT示左顶枕颞梗塞4例,枕颞区梗塞6例。目前多数人认为命名性失语的病变部位为优势半球的颞中回后部或颞枕回 [2] 。40例枕叶梗塞表现为中度偏瘫,肌力为2~4级,CT证实合并基底节或放射冠区梗塞。30例有偏身感觉障碍,CT证实合并丘脑及顶叶梗塞。临床上,我们体会到:对于突然出现的双眼视力障碍者,如眼科检查正常,应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神经系统查体及CT检查,以确定枕叶梗塞的可能。尤其是老年患者,即使神经系统体征轻微,也要仔细检查,包括中心视力的检查,明确有无黄斑回避现象,如有黄斑回避即是枕叶梗塞特征之一 [3] 。枕叶梗塞经用脱水剂、扩容、抗凝、神经细胞活化剂等治疗后,多数症状及体征能较好的改善,我们的体会是眩晕、恶心、呕吐、视觉障碍改善较快,肢体瘫痪次之,视野缺损恢复较差。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薛彦忠.枕叶梗塞14例临床资料分析.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4,11(5):309.

    2 高素荣.失语证,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127.

    3 章成国,梁业相.老年皮质盲.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9,12(2):97.

    作者单位:255026山东省淄博铁路医院神经内科

    (收稿日期:2004-03-10)

    (编辑青 山),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