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7期
编号:10447926
也谈乙型肝炎中医的认识与治疗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7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4)07-0602-03

    近年来的医学杂志及一些生活杂志、报刊都有一定篇幅谈论乙型肝炎(下简称乙肝)。之所以这样,一是因为乙肝发病率较高,二是有传染性,三是引发后果严重,四是现代仍未有确切高效的治疗方法。所以乙肝也是近年来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科研攻克的一道课题。

    1 现代医学对乙肝的认识与治疗

    1.1 一般来说乙肝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当病毒侵入机体后,患者机体将产生免疫应答来清除病毒。但据众多专家学者试验结果表明,绝大部分乙肝病毒感染者,对乙肝病毒及其抗原无免疫应答。乙肝病毒DNA与受感染肝细胞内的染色体发生共价健聚合形成病毒复制模块是产生新病毒的源头。一些抗病毒药物虽抑制乙肝病毒蛋白质的合成,但对生成新病毒源头没有作用,一旦停药后,抑制作用消失,病毒源头开始又生成新的病毒,病情就会加重。因此,治疗乙肝必须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据众多专家学者达成共识的是:治疗乙肝主要是抗病毒治疗,通过清除或持续抑制HBV,改善肝脏的炎症及坏死,阻止向进行性肝病,包括肝硬化和(或)肝细胞癌发展是乙肝治疗的关键[1]
, http://www.100md.com
    1.2 乙肝的临床表现为HBsAg持续阳性,血清转氨酶升高或基本正常,部分患者有黄疸、乏力疲倦、胃纳呆滞、胁痛等表现,而大多数患者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鉴于目前的治疗,只能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目标。干扰素和拉米夫定为世界范围内批准治疗HBV感染的抗病毒药物,而现有资料表明ALT正常患者对上述两药应答不好,且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拉米夫定不宜用于妊娠期妇女,干扰素不宜应用于血清胆红素升高>2倍者和失代偿期肝硬化者。所以治疗乙肝的药物还有待新药的开发,对已开发的药物须做进一步研究、评价,中医中药的治疗作用也须做进一步探讨。

    2 中医对乙肝的认识与治疗

    2.1 病因、病机及分型 中医认为乙肝的发病原因有外来因素与内在因素,外因为人体感染湿邪、疫毒。“湿”因为乙肝其表现具有重浊,粘滞之性质,整个病情缠绵难愈。“疫毒”反映该病具有传染性特点,所以把乙肝的外因定性为湿邪、疫毒。发病的内因是人体正气不足,主要是肝、脾、肾三脏的亏损。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人体正气亏虚,湿邪、疫毒便乘虚而入,蕴伏于肝脏,滋生漫延。所以人体正气虚,是乙肝发生的内因。人体的正气来源于脾肾二脏,由于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二者紧密依赖而存在,先天之正气来源于父母,后天之正气来源于脾胃生化之水谷精微。所以正气虚主要是脾肾的亏虚,而肝为湿邪疫毒蕴伏之所在。“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湿邪疫毒蕴结于内,久病必虚,二者互为因果。整个病情可称为“邪侵而正虚,正虚而邪恋”。因个体差异及其临床表现主证的不同,专家们把乙肝分为常见7个证型:即肝郁气滞型,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脾胃虚弱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气滞血瘀型。而又有专家把乙肝在岭南地区的表现概括为3个基本证型:即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而单纯性的肝郁气滞型,气滞血瘀型,脾胃虚弱型则较为少见[2]
, http://www.100md.com
    2.2 辨证与治疗 肝、脾、肾三脏的亏虚是乙肝发病及其发展的内因,要清除及阻断其向前性发展的治疗,必须调整并提高人体的免疫机能。下面试从通过脏腑辨证,达到其治疗目标。

    肝藏血,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其经脉络胆。当肝气亏损,肝气郁结,疏泄不良时,湿邪疫毒便随肝之藏血而血行入侵肝脏,蕴伏于肝,寄生滋长。其表现可有发热或有黄疸、心烦痞满、胁痛、口干口臭、恶心呕逆、腹胀纳呆、身倦、四肢乏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湿邪疫毒淫之于内,正邪相搏,肝郁化热可有发热,心烦痞满、口干口臭。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胆汁疏泄不良,溢于肌肤可有黄疸、胁痛。正邪相搏、肝气横姿、再克脾土,脾失健运,水湿停滞,粘腻绵延,致使脾气不升、胃气下降,而有恶心呕逆、腹胀纳呆。身倦、四肢乏力乃水湿停滞表现。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此亦湿与热、正与邪搏恋的反应。现代实验室检查:HBsAg阳性,ALT、AST、ALP增高,有些可比正常值增高数十倍。此时中医可诊为:肝胆湿热型乙肝病。治法:清热利湿、解毒健脾。方药:茵陈蒿汤加虎杖、鸡骨草、田基黄、板蓝根、白术、生麦芽。方中以茵陈蒿汤清热利湿;虎杖、鸡骨草、田基黄、板蓝根,清热解毒;白术、生麦芽,健脾化湿。方中用生麦芽,张锡纯谓:其性平,味微酸。能入脾胃,消化一切饮食积聚。为其性善消化,兼能通利二便,虽为脾胃之药,而实善舒肝气,善助肝木疏泄以行肾气。据临床观察,此型乙肝病治疗效果较好,随着临床症状消失,ALT恢复正常,HBsAg转阴率也较高。因为此型乙肝病呈现急性期反应,正邪相搏,邪盛而正不衰,正胜邪却,则病毒易被清除。据有试验报道表明:不少的清热解毒之品,如方中虎杖、栀子、鸡骨草、板蓝根等都有较强的抑制HBV作用。增强机体细胞的免疫功能。
, http://www.100md.com
    脾主运化,有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之功能。升清降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故与胃合称为后天之本。当肝有病,脾先受之。因肝五行属木,脾胃属土,肝郁条达不舒时能反侮脾土,也叫“木克土”。脾土受侮,升清降浊功能障碍,健运失常,水湿停滞,损及脾阳,湿邪疫毒滋 生,绵延不愈。其表现为情志抑郁或烦急、腹胀胁痛、痞满纳呆、身倦乏力、气短懒言、大便溏薄、舌质淡暗或有齿印、苔白或白腻、脉搏沉弦无力或沉缓。肝为“将军之官”,其性至刚,肝之有病可使人情志抑郁或烦急,肝病传脾,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可使人腹胀胁痛、痞满纳呆。水湿停滞可使人身倦乏力。而气短懒言、大便溏薄、舌质淡暗或有齿印、苔白或白腻、脉沉弦无力或沉缓,乃脾阳受损、水湿停滞、运化失常之候。此为肝郁脾虚型乙肝病。在治疗上《内经》有云:“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3]《医学衷中参西录》亦有曰:“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所以脾气上升则肝气自随之上升,胃气下行则胆火自随之下降也。”[4]实验室检查:HBsAg阳性,ALT偏高或正常,或有单纯ALP增高。治法宜益气健脾,疏肝解毒。方药:用四君子汤加黄芪、山药、陈皮、柴胡、生麦芽、虎杖、板蓝根。方中以四君子汤、黄芪、山药,益气健脾化湿;以陈皮、柴胡,理气升阳、疏肝解郁。生麦芽,张锡纯谓:其若与参术芪并用,能运化补益之力,兼能舒肝,善助肝木疏泄。虎杖、板蓝根解毒。
, 百拇医药
    肾藏精,精是生命之基本物质,先天之精来自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水谷之精微,二者之精皆藏于肾,称肾为先天之本。肾阴及肾阳的亏虚,有先天禀赋不足的,或有后天给养不足的。因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后天脾土的源源不断的生化,赖于先天肾阴、肾阳的温煦、滋养、推动。而先天的元阴元阳,需后天脾土不断地供给才不致匮乏。故古人有“补脾不若补肾”和“补肾不若补脾”两种说法,揭示先天与后天密切而不可分割的关系。现代医学研究认为HBV的持续感染与机体免疫功能缺陷或免疫功能低下。而不少免疫功能低下不足的患者,大多数属中医的脾虚和肾虚证。肾虚有先天禀赋不足的免疫缺陷,亦有肝之有病,传之于脾,脾失健运,久而久之损及肾阴、肾阳而形成免疫功能低下。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HBV携带者,由于是免疫耐受或免疫缺陷不能产生应答反应,因而机体不能清除病毒,病毒复制活跃,多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损害,病情呈隐匿性进展。由李赛美等专家提出,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病补肾[5]。认为免疫耐受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其邪气留连,责之正虚,关键在于肾阳不足。治疗通过助阳、通阳、解毒,如淫羊藿、仙茅、首乌、巴戟、桑寄生之类培补正气以激发机体免疫反应。持续清除病毒,提高人机体免疫能力,成为当今较为公认的治法。此期临床表现:HBsAg持续阳性,ALT偏高或正常,而大多数患者正常。有头晕、耳鸣、腰酸痛、两目干涩、胁肋隐痛、口燥咽干、失眠梦多、五心烦热或有盗汗,妇女经少或闭经、舌红瘦少津或裂纹、无苔或少苔,脉沉细数无力,此证为肝肾阴虚型乙肝病。因湿邪疫毒蕴伏于肝绵绵不愈。日久必暗耗肝血,肝气亏虚,而又必盗肾阴,使之水不涵木。木体失其润养必有虚阳上浮,故有头晕、耳鸣、失眠、梦多、五心烦热或盗汗。腰为肾府,肾之有病必腰部疼痛。胁肋为肝之所在地,肝有病其胁肋隐隐作痛。两目干涩、口燥咽干,妇女经少或闭经、舌红瘦少津、无苔或少苔、脉沉细数无力等均为肝肾阴血亏损无以润养的表现。治法:滋阴补肾、益肝解毒。《内经》有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方药:六味地黄汤加白芍、女贞子、生麦芽、旱莲草、虎杖、地骨皮、炙甘草。方中以六味地黄汤滋阴补肾,用女贞子、白芍、炙甘草,益肝补肾。以生麦芽疏肝,运化其补益之力,用旱莲草、虎杖、地骨皮等清虚热以解毒。
, http://www.100md.com
    3 体会

    3.1 近年来中医中药治疗乙肝病,无论在理论上或药物治疗上都取得可喜的成就。专家们把中医的宏观认识与西医的微观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乙肝的发病原因定性为外因为湿邪、疫毒,内因为肝、脾、肾三脏为主的亏虚。这与现代医学乙肝病毒感染,免疫功能缺陷,免疫功能低下,机体对病毒复制不产生应答或应答耐受如同一辙。在治疗上,西医主要为抗病毒治疗,目前抗病毒药物疗效仍不理想。中医辨证治疗,是通过患者在临床上表现出来不同的症状进行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精髓,对乙肝病治疗,只要辨证得当,也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2 由王伯祥提出的治疗病毒性肝炎理想的治疗方案应考虑:(1)抗病毒性能。(2)抗原结合活性。(3)免疫调节功能。(4)肝脏保护活性。其对中草药(虎杖、土茯苓、垂盆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赤芍、僵蚕)组成配方,研究表明具有较好的抗DHBV作用[6]。而四君子汤、六味地黄汤等亦有报导可调整和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由章梅、张仲海等通过四君子汤对脾虚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I水平和单核细胞功能的影响研究发现:脾虚患者单核细胞非特异性吞噬功能下降,IL-15分泌下降。四君子汤可通过增强IL-15的分泌,达到增强免疫调控的目的从而表现为健脾益气的功效。经四君子汤治疗的患者,单核细胞ADCC功能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提高[7]。而由聂伟、张永祥等对六味地黄汤免疫调节活性研究发现:六味地黄汤发挥免疫调节的主要活性成分CA4中酸性多糖[8]。笔者选四君汤、六味地黄汤配合一些清热解毒类药,如虎杖、鸡骨 草、田基黄、板蓝根、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连翘等选用,可持续对HBV清除,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本地区有种名叫“水照影”的草药,民间单方或复方或配合鱼肉类煲之食疗,据观察,对乙肝病治疗亦取得一定疗效(另文兹述)。
, http://www.100md.com
    3.3 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即HBsAg持续阳性,ALT正常,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在治疗上不能操之过急,忌用大寒大苦或散气破血类药,攻伐太过。慢性乙型肝病宜补不宜散,因慢性乙肝病,其邪气之留连,责于正虚。治法扶正、驱邪、解毒为原则。根据患者脏腑阴阳偏胜,调整其脏腑平和,这也是中医学常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参考文献

    1 胡品津.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基层医院常见疑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进展(广东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新会中医院,2003,6-10.

    2 黄贤梓.乙型肝炎的中医证治规律探讨.新中医,2001,3(1):8-9.

    3 内经释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378.

    4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561-565.
, http://www.100md.com
    5 李赛美,徐鸣.浅谈肝炎中医辨治规律.新中医,2001,33(2):71.

    6 王柏祥.中草药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概论.新中医,2001,33(2):3-5.

    7 章梅,张仲海,等.四君子汤对脾虚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I水平和单核细胞功能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4):270-272.

    8 聂伟,张永祥,等.六味地黄汤免疫调节活性成分化学分离的药理学导向评价.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5):287-289.

    作者单位:529100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卫生院

    (收稿日期:2004-02-18) (编辑 一坤),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