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6期
编号:10447147
应用单钢板固定植骨枕颈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的临床体会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6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4)06-0514-02

    在应用枕颈融合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上颈椎不稳疾患的过程中,由于寰枢椎部位较深,且靠近延髓,给手术操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各家操作方法不一,手术亦在不断改进中。我院在1988年以来,采用单钢板固定植骨枕颈融合术治疗9例,随诊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9例,其中男8例,女1例,2例为先天性齿状突发育不良,并寰枢椎脱位;1例为颈椎结核自发性脱位;1例为新鲜外伤性齿状突骨折,齿状突寰椎脱位;1例为寰椎后弓和枢椎椎弓根峡部骨折轻度移位;其余4例为陈旧性齿状突骨折脱位并寰椎脱位。4例不全瘫,经颅骨牵引、枕颈融合术后,截瘫恢复;1例完全截瘫,经颅骨牵引6周,截瘫部分恢复出院,半年后截瘫恢复无进展,X线平片示寰椎齿状突陈旧性骨折脱位,骨折端有硬化,再次入院,颅骨牵引6周,脱位基本恢复,行枕颈融合术,术后截瘫进一步恢复,可扶拐步行。8例随诊4个月~6年,除完全截瘫1例,7例均恢复原工作,6例X线片示,沿钢板植骨呈桥形枕颈骨性融合。
, http://www.100md.com
    2 手术方法

    术前4例均行颅骨牵引6~12周,重量3~9kg,截瘫恢复,脱位基本纠正后,行头颈胸石膏床备用,术前将4孔或6孔钢板于中部沿纵轴90°扭转,并依据颈部侧位X线平片折弯成相应角度,并在颅骨牵引下手术。

    先仰卧,取足够的髂骨片备植骨用,改俯卧位,额及面部放在头部托架上,常规皮肤消毒后,从枕骨粗隆上1cm至C4~5棘突做纵形切口,沿中线切开项韧带,剥离枕骨、棘突和椎板,在C2棘突正中分叉处用骨凿凿出与钢板厚度相应的骨槽,试放并调整钢板弯曲度,使其与枕骨、枢椎棘突分叉骨槽紧密接触,用2枚咬去尖端的短螺丝钉将钢板上端固定于枕骨上,将下端钢板嵌于C2棘突正中凿槽内用钢丝固定。然后用骨凿将枕骨、C2、3棘突两侧椎板凿出粗糙面,把备用的髂骨片沿其钢板方向铺置,使之紧密接触,彻底止血后,按层缝合项韧带及切口。去除颅骨牵引,用头颈胸石膏床固定3~4个月,摄X线片证实融合后起床活动。

    3 讨论
, 百拇医药
    应用枕颈融合术到现在已有近50年历史,随着矫形外科手术的发展,手术方法不断改进。部分作者在枕骨及颈椎棘突或椎板上钻孔,穿过钢丝固定移植骨片,但操作复杂,有一定的危险性,并有少数病例发生不愈合,形成假关节或移植骨块骨折。国内1962年范国声等人改用单钢板螺丝钉固定枕骨与C2、3棘突,加上碎骨片植骨,但钢板上下端均在冠状面上,下端固定困难,容易造成内固定欠稳定。1978年,饶书诚提出大块燕尾形髂骨移植行枕骨颈椎融合术,但不用内固定欠稳定,局部固定不牢。同年张洪佑报道用纵轴扭转90°的双钢板固定加植骨行枕骨颈椎融合术效果满意,但操作复杂,枕骨部及棘突表面积减少,有可能因植骨少影响融合的坚固性,目前亦有作者主张经口腔入路行齿状突骨折固定,但手术难度较大,且术后护理较困 难,而且对复杂的寰枢椎骨折还需后路手术,病人损伤较大。笔者根据上述报道的各种方法,取长补短加以改良,用一块中点沿纵轴扭转90°钢板内固定,初步应用,效果满意,体会有如下优点:(1)单块扭转钢板法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容易掌握。(2)有足够的枕骨面、全部的棘突椎板面,容纳足量的植骨块,从而增大了植骨的接触面积,骨性愈合快且牢固。(3)单钢板的上端为冠状面固定,下端为矢状面固定,从生物力学观点看,不同面固定比在同一面的固定牢靠,因为这种不同面的固定可以减少平面滑动,从而使旋转侧弯等各方面的应力得以抵消,保证植骨的愈合。

    作者单位:110016辽宁省人民医院骨二科

    (收稿日期:2004-01-20)

    (编辑黄 杰),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