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缺失是对医患关系的致命一击——医患关系调查(三)
出现医患纠纷后,往往是患者责怪医者,医者埋怨患者,医患关系间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医患双方互不信任
一些医生反映,现在不少患者就诊时,不愿意提供以前的病历。“可能要考考这些医生,看看医生懂不懂,有没有水平,诊断得对不对。”江苏省人民医院党委办公室主任徐长江说:“我们只能这样揣摩患者的心理,否则没其他解释啊。更有甚者,一些患者看病时随身携带录音机,就诊过程中还带着录像机,防范医生的心态可见一斑。从这些事情上可以看出,患者现在是多么不信任医生!”
医生又何尝敢信任患者呢?很多医生表示,“举证倒置”的做法逼迫医生要给患者做更多的检查,以免出现纠纷后医生陷入困境,这也是为什么患者的检查项目越来越多的一个主要原因。很多医生对一些有点风险的手术,宁可不做,就怕万一手术失败带来的纠纷。更何况不少医生认为,即使手术成功,一些并发症也会成为患者闹纠纷的借口。长期从事医患关系研究的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冷明祥说,医患互不信任后,医患关系只会进一步恶化。
, http://www.100md.com
徐长江说,由于医患双方正逐渐失去对对方的信任,已经影响到双方的利益。在医患矛盾没有激化前,医生的主观愿望就是为病人看好病,一些疑难杂症也会想方设法去创新、去尝试,会努力去搏一把,现在还有多少医生愿意去搏一把呢?还有哪个医生能放开手脚去诊治呢?
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主任刘晓航去年曾成功抢救一名75岁的猝死病人,当时病人家属无一在场,涉及到抢救措施、医疗费用、手术签字等问题,但鉴于患者及其家属既往多次住院,对医生高度信任,医务人员才能放开手脚、抛弃种种心理负担。“如果不熟悉患者,或者患者不信任我们,我们根本不敢采取相应的措施。”刘晓航感慨地说:“多么希望患者对医生多一些信任啊!我想在医务界,绝大多数医生是值得信任的。在多年的工作中,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患者对我越信任,我会感到责任越大,压力越大,越会想方设法去为患者服务”。
媒体失实报道加剧了双方的猜疑
, 百拇医药 现在不少媒体和记者,普遍存在“打尽天下抱不平”的侠气。发挥舆论监督、揭示社会阴暗面,本无可厚非,只是在对待医患纠纷、医患矛盾的报道处理上,的确有待商榷。
南京市鼓楼医院党委书记何忠正认为,社会上目前对医院工作的评价,并没有考虑到医疗服务的特殊性(高科技、高风险),而仅当一般的服务来理解,这样一来,所有走进医院的人只能康复不能死亡,这是做不到的。正是这样的大环境,舆论也是“一边倒”,矛头全部指向医院。他表示,并不反对舆论对医院的监督,但关于医患纠纷的报道一定要在了解真实情况的前提下,而不能只听一面之词、甚至带着观点来报道,媒体更不能作为法官来评判医患矛盾。很多失实的报道放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舆论导向很不好。
江苏省中医院的医生蔡文辉认为,医患矛盾激化离不开社会大气候。近几年来,少部分人的心理发生严重扭曲,感觉医院是块“唐僧肉”,所以有“想要富,告大夫”说法的出现。而医院和医生长期委曲求全,“私了”之风盛行,不管有无过错,都想花钱买平安、买安稳,更助长了这股风气的流行。他对很多媒体将医院和医生进行“妖魔化”也是痛心疾首,他说,近几年来,媒体关于医院、医生的负面报道连篇累牍,长期积累下来,已经把医生等同于贪官恶吏,把医生丑化成“披着白大褂的狼”。“非典时期,医生个个成了英雄,怎么非典一过,医生又成了狼了呢?医生还是医生啊!我们还是勤勤恳恳地在工作啊!”
, http://www.100md.com
“三驾分头拉车”把矛盾集中到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冷明祥等人认为,医疗体制改革后各方利益重新分配和调整,客观上形成了医保、医药、医疗“三驾分头拉车”的尴尬局面,而“三驾分头拉车”把矛盾集中到了医院。
冷明祥说,医、药、保各方都从自身利益考虑,对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抱有过高期望。医保希望寻求确保收支平衡的稳定运作环境;医药希望形成价廉质优的药品销售市场;医疗希望通过改革达到以较低的费用获得较高医疗质量的目的。
由于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缺乏分析研究,有关部门和文件作出的医、药、保三方联动改革的设想,在具体操作和协调上尚欠完善和周全,显得主次不清,疏堵失当;三方在卫生体制改革上普遍持观望态度,碰到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改革难点和关口常常踌躇不前,尚未形成主动实施改革的环境条件和氛围;三方联结点是医院,医疗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医院,医患矛盾和利益冲突也是潜埋和爆发在医疗服务过程中。
, 百拇医药
可以这么说,“三驾分头拉车”把矛盾全部集中到了医院。而医院至今仍没有摆脱背靠计划经济,面对市场经济,在历史上的福利性和现实中的经营性形成的夹缝中生存的窘境。因此,仅靠医院的努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顽症,无法缓解医患矛盾。
“钝化”医患矛盾需要多方努力
医患矛盾激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并不可怕。因为只有矛盾的产生才能促使社会、医院更加重视医患关系的问题。完全消除医患矛盾并不现实,当前情况下,只有加强诚信建设,加强医患沟通,“钝化”医患矛盾是可行的。
希望钝化医患矛盾,医疗机构首先要从自身找问题,重建医德,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改善就诊环境,适当降低费用,等等。这些医疗机构都很明白,也都多多少少在做着,关键是落实,说到就要做到,这是个诚信问题。
要钝化医患矛盾,还要社会理解医疗服务是个“特殊的服务”,而不是普通的花钱买服务。南京鼓楼医院党委书记何忠正说,买商品消费者只参与最后的购买,买到的都是成品,生产过程中出现多少废品,消费者并不知道;即使如此,也有消费者会买到次品、伪劣产品。服务业中,消费者可能看到一部分加工过程,如餐饮业,消费者想吃鱼,服务员将活鱼给消费者看过之后,加工过程消费者是看不到的,吃的是否就是看到的,没多少人追究。
, 百拇医药
南京医科大学教授杜文东认为,医疗服务具有特殊性,医学至今仍是令人遗憾的科学,有许多疾病目前是难以诊治的,更不是进了医院就进了生命的保险箱,钱能买到所需的医疗服务,但不能让人彻底摆脱死亡威胁。南京市卫生局医政处副处长胡晓翔因此建议:“医疗机构在做一些宣传的时候,特别对一些手术,别光说自己成功的案例,还要留有一定余地,这也属于诚信问题。否则患者认为手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落得‘人财两空’时,患者常常会失去理智,不迁怒于医务人员才怪呢”。
不少专家建议,为有效钝化医患矛盾,我国的卫生法学理论界也应扎扎实实做好卫生法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为建设一个科学系统的、切实可操作的卫生法律法规提供参照。他们认为,现在不少卫生法律法规总体质量并不高,前后不衔接、左右不均衡,地方主管部门也难操作。尤其是当前的《执业医师法》,“讲得那么高,弄起来乱糟糟”,到今天也无法贯彻下去;2002年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实行医疗侵权纠纷举证倒置,更是让医务人员无所适从,无形中也加大了患者的负担,增加了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不信任。
专家呼吁,要继续加大卫生立法的力度,逐步完善卫生法律体系,积极探索并初步建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卫生立法和执法体制,全面维护公民的健康权益,并以此更好地平衡和调控医患利益关系。, http://www.100md.com(新华社 朱旭东)
医患双方互不信任
一些医生反映,现在不少患者就诊时,不愿意提供以前的病历。“可能要考考这些医生,看看医生懂不懂,有没有水平,诊断得对不对。”江苏省人民医院党委办公室主任徐长江说:“我们只能这样揣摩患者的心理,否则没其他解释啊。更有甚者,一些患者看病时随身携带录音机,就诊过程中还带着录像机,防范医生的心态可见一斑。从这些事情上可以看出,患者现在是多么不信任医生!”
医生又何尝敢信任患者呢?很多医生表示,“举证倒置”的做法逼迫医生要给患者做更多的检查,以免出现纠纷后医生陷入困境,这也是为什么患者的检查项目越来越多的一个主要原因。很多医生对一些有点风险的手术,宁可不做,就怕万一手术失败带来的纠纷。更何况不少医生认为,即使手术成功,一些并发症也会成为患者闹纠纷的借口。长期从事医患关系研究的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冷明祥说,医患互不信任后,医患关系只会进一步恶化。
, http://www.100md.com
徐长江说,由于医患双方正逐渐失去对对方的信任,已经影响到双方的利益。在医患矛盾没有激化前,医生的主观愿望就是为病人看好病,一些疑难杂症也会想方设法去创新、去尝试,会努力去搏一把,现在还有多少医生愿意去搏一把呢?还有哪个医生能放开手脚去诊治呢?
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主任刘晓航去年曾成功抢救一名75岁的猝死病人,当时病人家属无一在场,涉及到抢救措施、医疗费用、手术签字等问题,但鉴于患者及其家属既往多次住院,对医生高度信任,医务人员才能放开手脚、抛弃种种心理负担。“如果不熟悉患者,或者患者不信任我们,我们根本不敢采取相应的措施。”刘晓航感慨地说:“多么希望患者对医生多一些信任啊!我想在医务界,绝大多数医生是值得信任的。在多年的工作中,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患者对我越信任,我会感到责任越大,压力越大,越会想方设法去为患者服务”。
媒体失实报道加剧了双方的猜疑
, 百拇医药 现在不少媒体和记者,普遍存在“打尽天下抱不平”的侠气。发挥舆论监督、揭示社会阴暗面,本无可厚非,只是在对待医患纠纷、医患矛盾的报道处理上,的确有待商榷。
南京市鼓楼医院党委书记何忠正认为,社会上目前对医院工作的评价,并没有考虑到医疗服务的特殊性(高科技、高风险),而仅当一般的服务来理解,这样一来,所有走进医院的人只能康复不能死亡,这是做不到的。正是这样的大环境,舆论也是“一边倒”,矛头全部指向医院。他表示,并不反对舆论对医院的监督,但关于医患纠纷的报道一定要在了解真实情况的前提下,而不能只听一面之词、甚至带着观点来报道,媒体更不能作为法官来评判医患矛盾。很多失实的报道放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舆论导向很不好。
江苏省中医院的医生蔡文辉认为,医患矛盾激化离不开社会大气候。近几年来,少部分人的心理发生严重扭曲,感觉医院是块“唐僧肉”,所以有“想要富,告大夫”说法的出现。而医院和医生长期委曲求全,“私了”之风盛行,不管有无过错,都想花钱买平安、买安稳,更助长了这股风气的流行。他对很多媒体将医院和医生进行“妖魔化”也是痛心疾首,他说,近几年来,媒体关于医院、医生的负面报道连篇累牍,长期积累下来,已经把医生等同于贪官恶吏,把医生丑化成“披着白大褂的狼”。“非典时期,医生个个成了英雄,怎么非典一过,医生又成了狼了呢?医生还是医生啊!我们还是勤勤恳恳地在工作啊!”
, http://www.100md.com
“三驾分头拉车”把矛盾集中到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冷明祥等人认为,医疗体制改革后各方利益重新分配和调整,客观上形成了医保、医药、医疗“三驾分头拉车”的尴尬局面,而“三驾分头拉车”把矛盾集中到了医院。
冷明祥说,医、药、保各方都从自身利益考虑,对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抱有过高期望。医保希望寻求确保收支平衡的稳定运作环境;医药希望形成价廉质优的药品销售市场;医疗希望通过改革达到以较低的费用获得较高医疗质量的目的。
由于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缺乏分析研究,有关部门和文件作出的医、药、保三方联动改革的设想,在具体操作和协调上尚欠完善和周全,显得主次不清,疏堵失当;三方在卫生体制改革上普遍持观望态度,碰到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改革难点和关口常常踌躇不前,尚未形成主动实施改革的环境条件和氛围;三方联结点是医院,医疗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医院,医患矛盾和利益冲突也是潜埋和爆发在医疗服务过程中。
, 百拇医药
可以这么说,“三驾分头拉车”把矛盾全部集中到了医院。而医院至今仍没有摆脱背靠计划经济,面对市场经济,在历史上的福利性和现实中的经营性形成的夹缝中生存的窘境。因此,仅靠医院的努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顽症,无法缓解医患矛盾。
“钝化”医患矛盾需要多方努力
医患矛盾激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并不可怕。因为只有矛盾的产生才能促使社会、医院更加重视医患关系的问题。完全消除医患矛盾并不现实,当前情况下,只有加强诚信建设,加强医患沟通,“钝化”医患矛盾是可行的。
希望钝化医患矛盾,医疗机构首先要从自身找问题,重建医德,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改善就诊环境,适当降低费用,等等。这些医疗机构都很明白,也都多多少少在做着,关键是落实,说到就要做到,这是个诚信问题。
要钝化医患矛盾,还要社会理解医疗服务是个“特殊的服务”,而不是普通的花钱买服务。南京鼓楼医院党委书记何忠正说,买商品消费者只参与最后的购买,买到的都是成品,生产过程中出现多少废品,消费者并不知道;即使如此,也有消费者会买到次品、伪劣产品。服务业中,消费者可能看到一部分加工过程,如餐饮业,消费者想吃鱼,服务员将活鱼给消费者看过之后,加工过程消费者是看不到的,吃的是否就是看到的,没多少人追究。
, 百拇医药
南京医科大学教授杜文东认为,医疗服务具有特殊性,医学至今仍是令人遗憾的科学,有许多疾病目前是难以诊治的,更不是进了医院就进了生命的保险箱,钱能买到所需的医疗服务,但不能让人彻底摆脱死亡威胁。南京市卫生局医政处副处长胡晓翔因此建议:“医疗机构在做一些宣传的时候,特别对一些手术,别光说自己成功的案例,还要留有一定余地,这也属于诚信问题。否则患者认为手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落得‘人财两空’时,患者常常会失去理智,不迁怒于医务人员才怪呢”。
不少专家建议,为有效钝化医患矛盾,我国的卫生法学理论界也应扎扎实实做好卫生法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为建设一个科学系统的、切实可操作的卫生法律法规提供参照。他们认为,现在不少卫生法律法规总体质量并不高,前后不衔接、左右不均衡,地方主管部门也难操作。尤其是当前的《执业医师法》,“讲得那么高,弄起来乱糟糟”,到今天也无法贯彻下去;2002年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实行医疗侵权纠纷举证倒置,更是让医务人员无所适从,无形中也加大了患者的负担,增加了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不信任。
专家呼吁,要继续加大卫生立法的力度,逐步完善卫生法律体系,积极探索并初步建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卫生立法和执法体制,全面维护公民的健康权益,并以此更好地平衡和调控医患利益关系。, http://www.100md.com(新华社 朱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