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如容易却艰辛——医案絮语之一
在医学园地中,中医医案是一朵奇葩,它七彩纷呈,争奇斗妍。如果没有中医医案,中医便顿失光彩。清代医家周学海指出:“末后医书,惟案好看。”章太炎先生认为“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梁启超先生说:“治学重在真凭实据”,秦伯未先生认为医案即“中医价值之真凭实据也”。历代医家无不视医案为医林之宝筏,度世之金针。
中医医案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在第一部医案问世前,诸子百家文中便有医案记录。《左传》中秦国医生和为晋侯治病,指出晋侯之疾是“近女室,疾如盅。非鬼非食,惑以丧志”。《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二十五例医案,其中拯救虢太子危亡一案为人熟稔。陈寿《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中,华佗治郡守、治陈登、治曹操、治李将军妻等案,无不简切明了。正是会心于这些医案,江瓘先生父子两代才着意会聚,日积月累,寒来暑往二十余年,撰成《名医类案》12卷,开我国医案类书之先河。迨至清代,著名医家都有医案传世,有的以医案专著形式出之;有的附在专著后与医论相印证;有的医案寓于医论中,理论结合实际,珠联璧合,让人一日了然;有的夹叙夹议,话不离案,案中有话,颇类医话,却是医案。但不管医论抑或医话,皆以医案为基础,有了医案,医多实话;有了医案,持之有据,医论更明白显然。
, 百拇医药
捧读前人医案,深知这是大医先哲们呕心沥血的结果,来之不易。他们当中有有心者,如程杏轩,每诊一病,必以“郑重不苟之心”临证,“凡应手之处,往往录而存之,以自验学力之深浅。”(《杏轩医案初集·自序》)像这样早年动手,集腋成裘,后才裒然成集者,比比皆是。也有诊时虽未留底稿,但精诚所至,病案方药,储于胸中,一旦搦管铺纸,便可—挥而就,如恽铁樵《临证笔记》即一例。还有火之尔隅,桑榆未晚,林佩琴暮年,不辞辛劳,收集就医者所服药方,择其要者写成医案。亦有医名远播,就诊者众,户限为穿而无暇著述者,如叶天士,可他门墙下桃李争荣,《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晚年医案》自然不负先生之苦心。尤令人感叹的是曹灿章之风范,他是妙悟医理,有妙手成春之能的大医,却为人作嫁。他钦佩邵兰荪辨证精细,神于变化,大大有益于后学,恐其失传,竟将十余年的宝贵光阴用来收集其医案,编成《邵兰荪医案》四卷,出版发行。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认真临床,积极总结,医案才与时俱增,迄今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说医案来之不易,还因为作案者至少得具备四个方面的素质。第—要有雄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大道理不待多讲,试读《爱庐医案》中内伤杂病一案:“病经匝月,表热解后,杏不思纳,脉静舌净,神倦言懒。既无外感留恋,又非老景颓唐。睛光流动,面色开旷,问所服之药,苦寒沉降者多矣。谅系胃气为药所困,非病也,亦非衰也。且进和中醒中以悦脾胃,令其纳谷乃昌。”曲审病情,了无遗误,言简意赅,如画如话,无雄厚的传统文化根基是作不出这样医案的。第二要要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从医案中既可看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理论与临床一旦水乳文融,治病便得心应手;又能发现日益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着中医理论。第三要有长年累月的临床实践。此不必多说,没有临床,何来医案?观千剑而后识器,如脱离临床,哪有中医的生命力?第四要博览群书,采撷百家。陆以湉曾赞扬魏玉璜之博人,俞东扶之精深,顾晓园之灵巧,这博大精深灵巧,绝非唾手可得,不下帷发愤,穷极苦心,不融化古人,势必耳目不广,识见未超,达不到理想境界。
没有医案是令人遗憾的,古来回春妙手何啻千万,并非皆有医案留存世上。个中原因,除上述因忙于诊务,无暇著述,或未得英才,无人总结整理者外,还存在这样三种情况:一是神明其法,独家经验,秘之不传;二是子弟不肖或不屑,难续轩歧一脉;三是医者起点不高,基础薄弱,背汤头,明药性,即匆匆悬壶。经典著作,莫测高深;各家学术,束之高阁。但久度春秋,见得病多,经验倒不少,只是难以诉诸文字。种种原因致使医家老于乡土,无医著传世。不然,这份医学遗产还要丰厚得多呢。这也从一侧面说明中医医案成如容易却艰辛,自应加倍珍惜。, 百拇医药(朱炳林)
中医医案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在第一部医案问世前,诸子百家文中便有医案记录。《左传》中秦国医生和为晋侯治病,指出晋侯之疾是“近女室,疾如盅。非鬼非食,惑以丧志”。《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二十五例医案,其中拯救虢太子危亡一案为人熟稔。陈寿《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中,华佗治郡守、治陈登、治曹操、治李将军妻等案,无不简切明了。正是会心于这些医案,江瓘先生父子两代才着意会聚,日积月累,寒来暑往二十余年,撰成《名医类案》12卷,开我国医案类书之先河。迨至清代,著名医家都有医案传世,有的以医案专著形式出之;有的附在专著后与医论相印证;有的医案寓于医论中,理论结合实际,珠联璧合,让人一日了然;有的夹叙夹议,话不离案,案中有话,颇类医话,却是医案。但不管医论抑或医话,皆以医案为基础,有了医案,医多实话;有了医案,持之有据,医论更明白显然。
, 百拇医药
捧读前人医案,深知这是大医先哲们呕心沥血的结果,来之不易。他们当中有有心者,如程杏轩,每诊一病,必以“郑重不苟之心”临证,“凡应手之处,往往录而存之,以自验学力之深浅。”(《杏轩医案初集·自序》)像这样早年动手,集腋成裘,后才裒然成集者,比比皆是。也有诊时虽未留底稿,但精诚所至,病案方药,储于胸中,一旦搦管铺纸,便可—挥而就,如恽铁樵《临证笔记》即一例。还有火之尔隅,桑榆未晚,林佩琴暮年,不辞辛劳,收集就医者所服药方,择其要者写成医案。亦有医名远播,就诊者众,户限为穿而无暇著述者,如叶天士,可他门墙下桃李争荣,《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晚年医案》自然不负先生之苦心。尤令人感叹的是曹灿章之风范,他是妙悟医理,有妙手成春之能的大医,却为人作嫁。他钦佩邵兰荪辨证精细,神于变化,大大有益于后学,恐其失传,竟将十余年的宝贵光阴用来收集其医案,编成《邵兰荪医案》四卷,出版发行。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认真临床,积极总结,医案才与时俱增,迄今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说医案来之不易,还因为作案者至少得具备四个方面的素质。第—要有雄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大道理不待多讲,试读《爱庐医案》中内伤杂病一案:“病经匝月,表热解后,杏不思纳,脉静舌净,神倦言懒。既无外感留恋,又非老景颓唐。睛光流动,面色开旷,问所服之药,苦寒沉降者多矣。谅系胃气为药所困,非病也,亦非衰也。且进和中醒中以悦脾胃,令其纳谷乃昌。”曲审病情,了无遗误,言简意赅,如画如话,无雄厚的传统文化根基是作不出这样医案的。第二要要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从医案中既可看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理论与临床一旦水乳文融,治病便得心应手;又能发现日益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着中医理论。第三要有长年累月的临床实践。此不必多说,没有临床,何来医案?观千剑而后识器,如脱离临床,哪有中医的生命力?第四要博览群书,采撷百家。陆以湉曾赞扬魏玉璜之博人,俞东扶之精深,顾晓园之灵巧,这博大精深灵巧,绝非唾手可得,不下帷发愤,穷极苦心,不融化古人,势必耳目不广,识见未超,达不到理想境界。
没有医案是令人遗憾的,古来回春妙手何啻千万,并非皆有医案留存世上。个中原因,除上述因忙于诊务,无暇著述,或未得英才,无人总结整理者外,还存在这样三种情况:一是神明其法,独家经验,秘之不传;二是子弟不肖或不屑,难续轩歧一脉;三是医者起点不高,基础薄弱,背汤头,明药性,即匆匆悬壶。经典著作,莫测高深;各家学术,束之高阁。但久度春秋,见得病多,经验倒不少,只是难以诉诸文字。种种原因致使医家老于乡土,无医著传世。不然,这份医学遗产还要丰厚得多呢。这也从一侧面说明中医医案成如容易却艰辛,自应加倍珍惜。, 百拇医药(朱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