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证候研究
编号:10449319
证候研究:开拓证本质研究的新思路
http://www.100md.com 2004年7月2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83期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烟建华

    一、证本质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证本质研究的深入,人们的困惑与忧虑也与日俱增。其关键问题是往往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和范围扩大,原来被认为是某一证特异性的指标被一一否认,甚至出现了许多违背中医理论的现象。而动物模型方面,研究者们虽制作了百余种证的动物模型,但真正符合证学术内涵者凤毛麟角。这表明,证作为中医特有的识病模式,其物质基础是非特异性的,单纯运用西医直观、线性的还原分析方法,我们不可能找到某一证特异性的金指标。这启发我们从另一视角来探讨证的本质。

    二、从发生学角度研究证概念的学术内涵

    要探讨证的本质,必须先明确证概念的学术内涵。追根溯源,把证回置于当时特定的文化、科技背景下,从证的发生学角度进行探讨,更能正确理解证概念的学术内涵。
, 百拇医药
    古代,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医疗实践过程中,最初是将一些直观可感的病象以零碎、肤浅的文字记载下来,随着积累的病象越来越多,他们逐渐发现这些病象之间存在着自然有序而稳定的联系。受当时哲学思想的影响,人们便借助与引用这些先进的思想和方法,如天人合一观、合和思想、象数思维模型论等,对其进行理性思辨,探求其内在的机制与规律,使这些感性认识理性升华,形成了中医特有的识病模式———“证”,其实质是对疾病从整体功能关系失调角度概括的综合性动态病理模型。

    我们确信,“证”的学术依据与近现代生物医学运用还原分析方法研究与创建的疾病理论有着本质的不同,很可能是古人运用朴素的整体系统思维、意象思维方法,基于外现的相关生命现象,在内整合为相应机能系统失调的机制模式。就其学术内涵而言,它是中医独特的医学发现,也是对生命科学的贡献。而对还原分析研究者来说,却是一种全新的学术。它既有不以现有生物医学能解释的生物学基础,也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而且还具有时空双重性。因此我们在探讨证本质时就不应该脱离证的特性及其形成的社会人文背景。
, 百拇医药
    三、探讨非特异性物质时空分布失调是研究证本质的有益尝试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认为“气生形”,天地万物都是由共同的物质精气化生而来的。“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素问·五常政大论》)是精气聚散生化的无穷过程,推动着世间万物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中医学继承了哲学“气一元论”的思想,并受“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以四时阴阳消长的时相变化为重要参数,考察人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发生的异常变化。从证的学术基础藏象而论,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均由精气构成,也就是说具有共同的精气基础,只不过这种精气随季节而发生周期变化,脏腑正是人体精气各变化周期之稳定的状态“相”,或者说是从时间维度上展现的人体整体功能状态。正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说:春“脏真散于肝”,夏“脏真通于心”,长夏“脏真濡于脾”,秋“脏真高于肺”,冬“脏真下于肾”。现代实验研究也证明,一年四季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不同,动物小肠和肺脏内乳酸脱氢酶B亚基(反映细胞能量代谢水平)的百分含量也各不相同。在小肠夏至较高,冬至最低;在肺脏则夏至较低,秋分最高,这与脏腑四季节律中小肠旺于夏衰于冬,肺旺于秋衰于夏的规律相一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如果跳出时间一维,“四时法则”即论五脏间的相反相成、生克制化的机能控调关系,其前提是五脏有共同的精气基础。如元·朱震享《格致余论》说:“主疏泄者肝也,主闭藏者肾也。”
, http://www.100md.com
    也就是说,人体一切主持气机疏泄的生理功能集合就是肝的概念,一切主持精气固摄、防止其无故流失的生理功能集合就是肾的概念。

    与此相应,中医学对疾病也从精气时空分布紊乱去探讨和认识。如《素问·咳论》在论咳症的病因病机时说:“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并提出五脏咳、六腑咳症候名称,实际是今天所说的证的学术原型。我们在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季节发病特点时发现,健康人多巴胺的分泌相位曲线是冬至-立春-春分缓缓上升的,夏至到最高峰,而后缓缓下降,冬至达到谷底;5-羟色胺则与上述分泌相位曲线相反。而春夏发作、秋冬缓解的病人,多巴胺约在立春之时即陡然上升,高水平分泌一直持续到夏至,而5-羟色胺的分泌相位曲线则倒置。中医解释此病机是肾气失藏、心肝之火亢逆,其中多巴胺、5-羟色胺只是一般的神经递质而不是任何一脏的特异指标,心、肝、肾气的病变也均不涉及特异物质。同样对于各脏的气虚证,均是在一般气虚见症基础上审加该脏特有病象,从而形成该脏特有的“证”,它们间的差异,是综合机能状态的不同。如果必须确认它们间的物质差异,也很可能是这些物质时空分布状态的不同。现代研究还发现,脾气虚时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而在其他脏气虚时同样存在与之相似的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因此,如果将免疫系统功能(以非特异免疫物质分泌紊乱为主)降低归为某一脏气虚证的本质,那显然是不合适的。既然五脏气虚证都与体内的同一系统的机能紊乱有关,那么区分各脏证的差异就应当从该系统机能紊乱的方式寻找其规律。因此我们认为,如果能从非特异性物质时空分布失调方面探索出某些规律性,有希望导致证本质研究的突破。, 百拇医药(博士 李翠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