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其它各类 > 各类论文3
编号:10450062
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经验----附355例病例分析(二)
http://www.100md.com 2004年7月30日 不详
     讨论

    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已有文献介绍[2,3],故简略。本文仅就目前较多见的问题阐述一点拙见。

    1、手术适应症 多数文献中手术适应症均为颈动脉狭窄段的情况所定,如:狭窄程度、斑块的性质、以及狭窄血管本身和狭窄血管周围的情况等等,并未提及颈内动脉狭窄远端以及颅内血管的情况,更未涉及颅内其他血管的情况。这是一个狭义与广义上的手术适应症的分别,并无是非。但颈动脉支架治疗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目的均为改善脑的供血,预防卒中。在此意义上讲,术前应对全脑血管进行详尽的分析,对脑组织的供血及代偿,狭窄是否与临床症状有关进行综合评价。如:颈内动脉远端有严重狭窄或完全闭塞,而颈内动脉起始部有狭窄,此时的颈内动脉起始部支架治疗则毫无意义。同理,颈内动脉有≥95%的狭窄,而前、后交通动脉开放,代偿供血,患者无临床症状或仅有较轻微的临床症状,此时的治疗则需要极为谨慎,切勿因治疗的并发症导致丧失代偿,引起严重后果。又如:颅内已有大面积的梗死灶,导致严重的临床症状,此时的治疗可能对病情无补,如梗塞时间短支架植入后甚至有可能造成脑出血,加重病情。
, 百拇医药
    2、辅助检查 鉴于上述,欲对病情有一综合的评价,就需要尽可能多的利用辅助检查。

    颈动脉超声除了可以提供狭窄程度外,尚可提示斑块的性质、质地以及狭窄的形态。TCD可以量化颅内血流,补充因颈动脉严重狭窄远端血管DSA造影显影欠佳的缺陷。

    SPECT可以了解脑的血液分布、灌注及代谢情况;

    CT、MR均可提示脑梗塞灶,MR的DI与PI对于脑组织的功能提示有一定的帮助。并可以提示愈后的效果。

    全脑血管造影截止到目前仍是诊断的金标准。造影的质量则是至关重要的,要包括主动脉弓造影,以观察各个头臂动脉在主动脉弓上的开口的情况;双侧颈总动脉及其颈内、外动脉分叉部造影;双侧颅内动脉造影;双侧椎动脉造影及颅内椎基底动脉造影。这样繁多的造影最终的目的是全面的了解颅内的供血情况,以便给手术与否提供一个全面的支持。
, 百拇医药
    3、并发症及处理、预防原则

    (1) 术中心率下降是最常见的,如下降的比例不大,则不必处理,一般几分钟后可自行缓解,当心率下降到50次/min时,则应处理。

    (2) 术中栓子脱落是较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可发生在手术的各个阶段,包括造影时运送导管和支架释放后的造影[2,3,4,5,6,8]。临床首发表现多见于患者打哈欠,随后根据栓塞的部位可表现为一侧面纹浅,伸舌偏侧,言语不利,直至一侧肢体活动障碍,甚至昏迷。由于是栓子脱落,虽经溶栓但致残率仍较高,约占30%左右,甚至死亡。因此早期的溶栓、脱水、解痉、给氧以及脑保护等治疗是重要的。溶栓药物一般使用尿激酶,不超过80万,1万/min的速率注入。如造影显示为较大的栓子栓塞大血管主干,如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栓塞,应使用微导管接触性溶栓,如溶栓效果欠佳,可考虑使用支架,将栓子压迫到一侧,使血管再通。甚至可以用微导丝将栓子推倒小分支,减小栓塞范围。

, 百拇医药     由于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年龄较高,动脉硬化较严重,甚至在造影时就有可能使动脉硬化的斑块脱落,因此,在操作中应避免粗暴动作,尤其在输送导引导管时[2,3]。对于狭窄部位的扩张和释放支架的过程中斑块的脱落是不可避免的,故应尽量使用保护装置,尤其是必须进行扩张的高度狭窄的病例,保护装置尤为重要。另外,为了有效地降低栓子的脱落,术前规范化给药和规范化操作是十分重要的,包括肝素化的应用、导管不间断的冲水、排气等。

    (3) 出血性中风 颈动脉狭窄支架术后,其远端颅内血管的过渡灌注(脑出血)是十分凶险的并发症。多见于高度狭窄的病例,颅内血管长期处于低血流灌注的情况,且颅内没有充分的代偿,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受损,一旦大量的血液涌入,极易造成过度突破[1,4,5]。另外,颈动脉狭窄程度,近期脑梗塞,术后高血压也是术后出血性中风的重要影响因素。Riles报告3062例CEA,发生出血性中风0.4%;McCarthy报告81例狭窄-闭塞的病例,有2例出血;而Appleberg报告163例CEA中有2例出血,且这2例均有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 Wholey 报告的2591例CAS中,围手术期严重中风导致死亡的占1.08%[1,4,5,6]。本组中的1例出血性中风,亦为双侧严重狭窄,术后虽有控制血压,但仍未低于正常,术后3小时昏迷,CT证实为脑及脑室出血。
, 百拇医药
    出血性中风多见于术后2-3小时,突然昏迷,预后很差。由于此类患者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术中又实行肝素化,一旦突破,出血量均较多,且不易止血。如不幸发生出血,应立即中和肝素,降压、必要时脱水、行脑血肿穿刺抽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目前对此出血性中风尚无预测标准,因此,对高度狭窄尤其是双侧狭窄或者一侧闭塞一侧狭窄,代偿不明显的患者应在球囊扩张时即控制血压,目前,我院根据患者基础血压的不同,维持收缩压120-140mmhg(16-19Kpa), 并维持24-48小时。

    避免对近期脑梗塞的患者行颈动脉狭窄的扩张和支架植入术。

    (4) 是否预扩张 这是一经典的讨论问题[3,6,7,8]。本组病例在前期未使用保护装置的283例中有202例采取预扩张,占71.38%(202/283)。而发生术中栓子脱落的5例中有3例是采用了后扩张。预扩张仅是将狭窄部位的斑块撕开、压扁,及时地覆盖支架,斑块脱落的危险并不大。而后扩张时,虽斑块撕裂的情况不易发生,但由于后扩张时支架的网眼对斑块的切割,造成小斑块脱落的机率加大。尤其在高度狭窄的病例中使用激光切割式支架时,慎用后扩张。激光切割式支架以其短缩率小、贴壁性能好著称,正因如此,在未预扩张的高度狭窄的病例中使用激光切割式支架,由于其良好的贴壁性,是其形态与血管狭窄基本一致,此时后扩张无异于将之加压成皱褶,甚至部分断裂,并导致血管内膜的极度损伤,造成严重后果。
, http://www.100md.com
    笔者认为,在无保护装置时,病变并非高度狭窄,可不行扩张,支架释放后,任其缓慢自膨扩张,此时支架的目的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在高度狭窄必须扩张的病例,应进行预扩张然后释放支架。即使使用保护装置,在高度狭窄病例并使用激光切割式支架时亦应进行预扩,不易仅行后扩张。

    (5) 脑保护装置 本组病例有72例使用脑保护装置(Angioquard Filter- Cordis & FilterWire EX - Boston ),此两种脑保护装置属于滤过式,不截断血流。72例中有3例在脑保护装置中肉眼可见小的血栓及脱落物,未作病理。在此72例中术中未发生卒中。

    由于脑保护装置对血管的支撑刺激,可使血管痉挛。本组病例中有10例发生血管痉挛,占13.9%。因本组病例术中均使用尼莫通,血管痉挛均未作处理,10min±自行缓解。预防血管痉挛首先不要选择过分大于血管直径的保护装置,其次释放后的保护装置尽量避免移动,这不但可减少血管痉挛,也使血管壁损伤程度降低,减少卒中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已经有快速交换的脑保护装置( MonorailTM ), 使得操作更方便,减少了脑保护装置的移动。
, http://www.100md.com
    (6) 麻醉 通常采取局麻,如果一侧颈动脉闭塞,另一侧颈内动脉高度狭窄;或双侧颈内动脉均狭窄,且无代偿,则应行全身麻醉,避免患者在术中由于短暂脑缺血产生躁动,影响手术进行。

    综上所述,颈动脉支架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段,但需要规范的操作,尽可能的使用脑保护装置,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McCarthy WJ, Wang R, Pearce WH, et al. Carotid endarterectomy with an occluded contralateral carotid artery Am J Surg, 1993, 166:168-172

    2李慎茂 朱凤水 董岩 等 血管内支架在治疗颈内动脉高度狭窄疾病中的应用 中华放射学杂志34卷12期 2000.12
, 百拇医药
    3 李慎茂 缪中荣 凌锋 等 颈内动脉狭窄83例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7卷6期 2002.6

    4 Riles TS, Imparato AM, Jacobowitz GR, et al. The cause of perioperative stroke after carotid endarterectomy. J Vasc Surg, 1994,19:206-216

    5 Appleberg M, Cottier D, Crozier J, et al. Carotid endarterectomy for a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patients with severe bilateral diseasa a high risk subgroup, Aust N Z J Surg, 1995, 65(3): 160-165
, http://www.100md.com
    6 Wholey MH, Wholey M, Bergeron P. et al. Current global status of carotid artery stent placement. Cathet Cardiovase Diagn. 1998,44:1-6

    7 Wholey MH, Wholey M, Eles G, et al. Endovascular stents for carotid artery occlusive disease. J Endovasc Surg,1997,4:326-338.

    8 Yadav JS, Roubin GS, Vitek J, et al. Elective stenting of the extracranial carotid arteries. Circulation, 1997,95:367-381., 百拇医药(李慎茂 朱凤水 缪中荣 王默力 华扬 凌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