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 是这样发生的 专家说预防中暑有诀窍
时值盛夏,气温高,空气湿度也大。来自本市各大医院急诊科的信息提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普遍采用空调及其他有效的防暑降温措施,因而生产及职业性中暑已明显减少。但是,常“孵”空调,使不少人的热耐受能力普遍下降。因此,一旦出现持续多天的异常高温天气,高危人群就会发生中暑;而中暑先兆和轻度中暑的患者,则更多一些。所以,预防中暑,始终是人们在大热天里须时时注意的一个问题。
高温高湿致中暑
正常人的体温能保持在36至37摄氏度之间,这是由于人体有自动调节体温的能力,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平衡。
人体的产热主要来源于体内的新陈代谢,而散热主要靠辐射、对流、传导、蒸发等方式进行。当外界气温升高,人体蒸发散热也逐渐增加,尤其是气温高于35摄氏度时,人体余热的三分之二要通过出汗蒸发。盛夏高温季节,环境中相对湿度较高,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人体出汗虽多,但蒸发散热反而减少,随着体内积存的热量增加,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这时就会出现中暑。
, 百拇医药
中暑的种种表现
中暑起病急骤,但中暑一般仍有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之分。
先兆中暑表现为有大汗淋漓、头晕耳鸣、口渴、恶心、胸闷烦躁、四肢无力等症。此时患者要及时脱离高温环境,注意休息,并补充清凉、含盐饮料,可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若此时不能脱离高温环境,患者会出现体温升高、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神疲力乏等症状,或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等中暑现象。
重症中暑病人多以突然抽搐、谵妄或昏迷起病,同时出汗停止、呼吸急促,体温可达40摄氏度以上,如不及时抢救,会危及生命。对重症病人应尽快采用将冰袋放在病人头部、额前、腋下等方法降温,并迅速送医院治疗。
持续35摄氏度易中暑
中暑的发生与气温和湿度过高密切相关,因此在35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或环境里易出现中暑。但是,如果湿度过大,即使气温不到35摄氏度,也容易中暑。
, 百拇医药
据气象学观察,在无风的情况下,当气温在30至31摄氏度、相对湿度为85%,或气温为35摄氏度以上、相对湿度为60%时,人的体温调节就会出现障碍,容易发生中暑。一般在相同气温下,有风比无风给人的感觉舒服,因为风会促进汗液的蒸发,对散热有利。
有关研究还表明,中暑不仅与当天的气象条件有关,还与此前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累计天数有关。虽说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易引发中暑,但并不是一出现这样的高温就会发生中暑。只有35摄氏度以上高温持续数天,人体无法承受酷热才会中暑。气象专家根据前期气象条件和次日的天气预报,就可预测出第二天的中暑率,即中暑气象指数,提醒人们做好预防。
哪些人尤需提防中暑?
(1)婴幼儿
婴幼儿身体各系统的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而且皮下脂肪较多,尤其是在新生儿体内,具有保温作用的棕色脂肪含量较高,不利散热。
, http://www.100md.com
(2)老年人
皮肤汗腺的萎缩和循环系统的功能衰退,也容易形成散热不畅。
(3)心血管病患者
炎热会使人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担。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者,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在体内,容易中暑。
(4)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从尿中大量丢失,易引起水和电解质的代谢紊乱,且患者常伴有心血管系统的病变和周围神经的变异,使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的反应迟钝而导致中暑。
(5)感染性疾病患者
感染可使人体产生一种致热原,而作用于下丘脑产热中枢,令机体产热加速;同时还能使机体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类物质并进入血液,致使血管痉挛收缩,对散热不利。
, http://www.100md.com
除上述五类人员之外,在高温、通风不良的环境下进行大运动量活动或剧烈运动的人群,如高温作业工人、户外运动者等,也是易中暑的高危人群。
预防中暑有诀窍
在露天或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必须加强通风降温设施,少让阳光直接照射。要合理调整工休时间,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减少产热,中午尽量不要外出。如必须外出,宜穿宽松透气性好的浅色衣服,并戴防护眼镜和遮阳帽。酷热时,不论在户外从事什么活动,都应放慢速度。
多洗浴。水能带走暑热,有条件者可经常游泳。
合理饮食,及时补充水分。饮食以清淡为好,多食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B、维生素C的食物。因这些水溶性维生素容易随汗排出。每日补充足够的水分,特别是出汗多时,要喝些盐汽水。
随身带上必要的防暑药物如清凉油、人丹、十滴水、风油精等,发现不适可及时使用。 (采写/记者许菊芬), http://www.100md.com
高温高湿致中暑
正常人的体温能保持在36至37摄氏度之间,这是由于人体有自动调节体温的能力,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平衡。
人体的产热主要来源于体内的新陈代谢,而散热主要靠辐射、对流、传导、蒸发等方式进行。当外界气温升高,人体蒸发散热也逐渐增加,尤其是气温高于35摄氏度时,人体余热的三分之二要通过出汗蒸发。盛夏高温季节,环境中相对湿度较高,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人体出汗虽多,但蒸发散热反而减少,随着体内积存的热量增加,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这时就会出现中暑。
, 百拇医药
中暑的种种表现
中暑起病急骤,但中暑一般仍有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之分。
先兆中暑表现为有大汗淋漓、头晕耳鸣、口渴、恶心、胸闷烦躁、四肢无力等症。此时患者要及时脱离高温环境,注意休息,并补充清凉、含盐饮料,可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若此时不能脱离高温环境,患者会出现体温升高、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神疲力乏等症状,或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等中暑现象。
重症中暑病人多以突然抽搐、谵妄或昏迷起病,同时出汗停止、呼吸急促,体温可达40摄氏度以上,如不及时抢救,会危及生命。对重症病人应尽快采用将冰袋放在病人头部、额前、腋下等方法降温,并迅速送医院治疗。
持续35摄氏度易中暑
中暑的发生与气温和湿度过高密切相关,因此在35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或环境里易出现中暑。但是,如果湿度过大,即使气温不到35摄氏度,也容易中暑。
, 百拇医药
据气象学观察,在无风的情况下,当气温在30至31摄氏度、相对湿度为85%,或气温为35摄氏度以上、相对湿度为60%时,人的体温调节就会出现障碍,容易发生中暑。一般在相同气温下,有风比无风给人的感觉舒服,因为风会促进汗液的蒸发,对散热有利。
有关研究还表明,中暑不仅与当天的气象条件有关,还与此前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累计天数有关。虽说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易引发中暑,但并不是一出现这样的高温就会发生中暑。只有35摄氏度以上高温持续数天,人体无法承受酷热才会中暑。气象专家根据前期气象条件和次日的天气预报,就可预测出第二天的中暑率,即中暑气象指数,提醒人们做好预防。
哪些人尤需提防中暑?
(1)婴幼儿
婴幼儿身体各系统的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而且皮下脂肪较多,尤其是在新生儿体内,具有保温作用的棕色脂肪含量较高,不利散热。
, http://www.100md.com
(2)老年人
皮肤汗腺的萎缩和循环系统的功能衰退,也容易形成散热不畅。
(3)心血管病患者
炎热会使人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担。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者,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在体内,容易中暑。
(4)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从尿中大量丢失,易引起水和电解质的代谢紊乱,且患者常伴有心血管系统的病变和周围神经的变异,使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的反应迟钝而导致中暑。
(5)感染性疾病患者
感染可使人体产生一种致热原,而作用于下丘脑产热中枢,令机体产热加速;同时还能使机体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类物质并进入血液,致使血管痉挛收缩,对散热不利。
, http://www.100md.com
除上述五类人员之外,在高温、通风不良的环境下进行大运动量活动或剧烈运动的人群,如高温作业工人、户外运动者等,也是易中暑的高危人群。
预防中暑有诀窍
在露天或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必须加强通风降温设施,少让阳光直接照射。要合理调整工休时间,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减少产热,中午尽量不要外出。如必须外出,宜穿宽松透气性好的浅色衣服,并戴防护眼镜和遮阳帽。酷热时,不论在户外从事什么活动,都应放慢速度。
多洗浴。水能带走暑热,有条件者可经常游泳。
合理饮食,及时补充水分。饮食以清淡为好,多食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B、维生素C的食物。因这些水溶性维生素容易随汗排出。每日补充足够的水分,特别是出汗多时,要喝些盐汽水。
随身带上必要的防暑药物如清凉油、人丹、十滴水、风油精等,发现不适可及时使用。 (采写/记者许菊芬),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