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证候研究
编号:10454552
证候研究:证候的内涵与外延
http://www.100md.com 2004年8月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91期
     程昭寰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

    内涵与外延是一对哲学概念范畴,当证候定义明了之后,就应依据中医学术理论体系对其内涵和外延作出清晰的界定。

    1.证候的内涵

    1.1状态定型性

    证候是病人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必见状态表现,如脉象、舌象、色象(望色)及相关症状等,无论是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或其他任何一种辨证方法,都必须依据于状态的定型性。这就是张仲景所强调的“观其脉证”(状态)。只有“观其脉证”,才能“知患何逆,随证治之”。

    1.2状态的阶段性

    任何疾病都具有阶段性,如疾病可分为早、中、末(或恢复期),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病理演变规律,任何证候的表现状态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时间变化的阶段性,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言“伤寒一日”、“伤寒八九日”、“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等就旗帜鲜明地阐明了证候依附于病,且随时间变动而有阶段性。
, http://www.100md.com
    1.3相对独立性

    由于临床所见具体证候多半以复合形式出现,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概括人体病机变化的共性规律和不同患者千差万别的个体差异性,因此,证候相对独立性决定相对阶段的时间长短,且取决于邪正斗争的形势。既可以在“一经不移”,也可以发汗吐下后“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由于证候有相对独立性,才有提供诊断依据的价值。

    2.证候的外延

    2.1证候的整体性

    由于中医比较强调整体观念,而证候也具有整体性,如《伤寒论》中结胸、发黄、吐泻、蛔厥等,似乎既是病也是证。如外感热病表现出卫气营血的不同证候,既反映证候的变化规律,又能揭示疾病发展变化的趋势。治疗时为什么要“透热转气”呢?又为什么要“先安未受邪之地”呢?这都是从证候的整体出发作出的防治决策。

    2.2证候的多结构性与多层次性
, 百拇医药
    “客观事物的形成,一般都循着有秩序分层次的自然结构法则,中医学的证候也有其自身的结构和层次”。(《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总论》)就结构而论,以空间因素为坐标的圈层式结构而言,中医证候可分为表证、里证等,以时间因素为坐标的连续结构而言,中医证候可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等。以结构与层次的连续性而言,证表现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等。

    证候也具有多层次性,应当分为;(1)核心证候:如八纲证候;(2)基础证候:如脏腑经络证候等,即核心证候构成的比较基础的部分;(3)具体证候:即基础证候与病位病性的结合,如膀胱湿热证,热结阳明证等。

    2.3证候的可重复性

    证候的可重复性决定了证的重要性,《临证指南医案》云:“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一有草率,不堪司命,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紧要。”既然识证是辨证的前提,是用方的依据,如几千年来证不能重复出现的话就无证可辨,可见证候的可重复性是绝对的。如异病同治的基础就是证候相同,不同疾病亦能见到相同的证候,其可重复性就不言自明。
, http://www.100md.com
    2.4证候的可变换性

    可变换性是指证候自身的变化。张景岳强调“证随人变”,徐大椿则归纳为:“夫七情六淫感邪不殊,而受感之人各殊,或体气有强弱,质性有阴阳……又加天时有寒暖之不同、受病有深浅之各异”。也就是说能导致证候变化的因素可多种多样,在多因素作用下,证候可在一定的范围、一定的幅度上起变化,但仍然有规律可循,我们可称之为“位移”,如营卫不和见卫强而营阴弱的桂枝汤证,在这一证候基础上出现动水而致奔豚,于是桂枝汤原方不变加重桂枝以利水邪而治奔豚。这就是桂枝汤证位移到桂枝加桂汤证。岳老到晚年发出感慨:“医到晚年医律细”,愈要精细于医,愈要提高疗效,就愈要在证候位移的细微处下功夫。

    还要特别强调:证候是依附于疾病,受疾病的基本矛盾所制约,证候是疾病过程中阶段性的主要矛盾,辨证是抓主要矛盾方法的具体运用。而症状是患者自身各种异常感觉,是辨证识病的依据。所以研究证候时,病、症、证的概念应严格区分,至于无症可辨之证,也要洞察主要矛盾而施治才能有效。,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