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各地传统医学 > 中西医结合 > 信息3
编号:10458836
重视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建设 访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宋剑南教授
http://www.100md.com 2004年8月2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99期
     2001年,英国《自然》杂志主编菲利普·坎贝尔博士率英国《自然》杂志代表团对中国进行访问,菲利普·坎贝尔博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姜岩采访时说:"在可预见的未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将是世界科技中最活跃的两个领域,两者在未来有交叉融合的趋势。两者相比,方兴未艾的生命科学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机遇更大一些。"同时他还谈到:"目前对生命科学的研究仍然局限在局部细节上,尚没有从整个生命系统角度去研究,未来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应当上升到一个整体的、系统的高度,因为生命是一个整体。"他认为,从原则上说,未来对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当是西方科学方法与中国古代科学方法的结合,中国古代科学方法重视从宏观、整体、系统角度研究问题,其代表是中医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学习。这一席话不但让整个中国科技界为之振奋,也让整个中医界对未来的发展信心倍增。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是要在现代社会体现中医药的价值与优势,如何使中医药尽快为全人类所认识、了解、接受成为目前中医药界当务之急,也就是说如何早日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是我们目前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 http://www.100md.com
    宋剑南教授长期以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相关研究,对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建设形成许多独特见解,针对中医药现代化提出许多建设性方案。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需要以先进的基础理论为指导,中医药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也不例外。要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必须首先完善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建设。对此,宋剑南教授提出:

    中医基础重点学科建设要符合中医现代化的需要

    
宋教授认为,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建设需要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要注重内涵建设。过去中医界认为中医药学体系中的整体观、七情六淫的情志观、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观等是中医的专利和优势。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在现代生物学和新的医学模式中均已出现了类似的内容。中医的宏观和模糊性也绝非独一无二。

    中医药作为科学是无国界的,应为全人类共同所有、所利用,但是只要中医理论和诊疗方法走不出国门,不能被普遍而广泛接受使用,中药就不可能真正走出国门。中医现代化的落后将会阻碍中药现代化特别是中药的国际化。
, 百拇医药
    宋教授提出,中药与天然药物或植物药的根本区别在于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辨证论治为依据,针对证候确定的治则治法,依据特殊方法炮制加工而成的各种不同药材的性味、归经等,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配伍,用于对"证"治疗的药物。因此,中药是特指的,离开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使用的任何药物均不能说是中药。同时,中药现代化应植根于中医现代化的土壤之中才能有生命力。即使我们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将中药的成分搞得再清楚,离开了中医现代化,就不可能是对"证"的中药,而只是治"病"的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学在内的天然药物或复方。前些年,不断见诸报端的国内某某中成药被美国FDA批准进入美国市场了,有些人还成立了专门从事为国内中药企业办理向美国FDA申请的中介公司。然而结果呢?那些花了大把钞票漂洋过海登陆美利坚国土上的还有一个是"药"吗?这并不仅仅是制剂成分不清的问题,不能保障疗效的可靠性是其的要害。因为那里的主流医疗机构没人会将这些"药"对"证"使用。因此在国内经过FDA严格审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5~8年周期研制成功的或经过几百年使用有效的灵丹妙药就成了别人超市货架上的"Herb
, 百拇医药
    Tea"。相反,中国的医药市场,却被"洋中药"大举入侵,其原因还是中国有大量善于辨证用药的中医为这些"洋中药"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中医现代化的关键在辨证,假如有朝一日中医的辨证也能像西医诊断疾病那样采用一系列的理化指标或数字化方式来衡量的话,中医也就能真正走向世界了,中药的疗效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就会获得保证了。显然,这是一条极其漫长而艰巨,但又必须勇敢攀登的崎岖之路。

    基础理论学科的建设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是固守中医药传统的方式与理念对学科进行补充、完善,还是以全新的思路对学科进行建设和发展成为众多专家讨论的中心问题,宋剑南教授认为:

    创新思维是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从属于相关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开始的,新兴学科的创立反过来可以促进这一领域的科学技术进步。目前,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过程中产生了诸如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药物遗传学、蛋白质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等新兴学科。单就生物科学而言,在近20多年来,一大批传统学科已悄然退出,为不断涌现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学科取而代之,这也是符合优胜劣汰的科学发展规律的。
, 百拇医药
    学科建设要创新就必须打破一些阻碍发展的传统理念。保持中医特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但不能闭关自守,要在结合中医药基础理论内涵建设的同时,努力促进和建设具有中医特色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兴中医基础学科群。比如,证候的研究离不开动物模型,但采用现行的造模方法难以体现证候的特性,因此,寻找和发现天然的证候动物以及对疾病模型动物进行中医辨证可能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这就需要开展"动物证候学"的研究,这方面的工作目前已引起关注。因此有理由相信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将有一批中医基础新兴学科涌现出来。

    中医药学科是我国最有希望为世界科学技术做出重大贡献的优势学科之一,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和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重任。因此,我们讨论中医药基础学科建设的时候,需要把眼光放远一点,思想开放一点,需要有足够的创新意识。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中医药理论中包含许多中国传统的人文特征,其中不乏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等各个方面的科学,因此,宋剑南教授总结出:
, http://www.100md.com
    多学科融合是中医基础学科建设的惟一途径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潮流。中医属于复杂性系统科学,因此,就更有必要门户开放。发展中医药事业光靠中医药界自身的力量是根本不可能的,要坚决摒弃那种认为中医,尤其是辨证无法实现数字化的落后错误观念。已有学者提出"中医是数学医学"的观点,证候诊断的智能化也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我们常听到"十个中医九个证"的感叹,这表明了传统辨证手段的巨大差异和缺陷,这也正是阻碍中医发展的关键。这决不是一个孰简单、孰繁琐的问题,而是哪个更可靠、更精确、更能把握、因而更能被广泛接受和普遍使用的问题。中医界不能把中医辨证艺术化,因为中医不是艺术,艺术创作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发展的真谛,世上没有一份艺术创作可以由另一位艺术家重复出来的,但科学不是。因此在学科建设和发展问题上要大胆设想,仔细求证。中医诊断学科建设和发展主要应放在诊断标准的数字化和诊断方法的标准化上,要找准切入点,研究各种证候的标志性物质。否则有朝一日"洋中医"就可能也要来了。
, http://www.100md.com
    最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历时三十余年,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吸引了生命科学、数理和化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众多科学家共同参与。即将完成的中医药界第一个973项目,由于广泛吸引了许多新兴学科的参加并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获得了许多重大进展,取得了几十项专利,并在国际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初次设立的重大计划"关于中医中药几个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特别强调了必须有跨学科交叉的申请书方能受理。形势迫使我们在中医理论基础学科建设的问题上要特别重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观念。要从中医整体观出发,采用系统生物学理论,从整体、细胞、分子水平上入手,借助细胞生物学、分子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并结合化学、物理学、数学、信息学、天文学、气象学、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学、环境科学、心理学、社会学、考古学、人口学以及哲学等学科中相关的方法和成果,进行全方位的多学科联合攻关。

    多学科融合不但是建设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动力源泉,也是整个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源动力,而人才就成为这场革新运动的生力军。宋教授明确指出:
, 百拇医药
    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问题的现实中却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中医基础学科、基础研究需要的是不同于临床专家的科学家,其培养方式是不同的。

    当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培养和造就知识面宽广、学术思想活跃、反应敏捷、求真务实、创新精神强的复合知识型人才。中医院校的学生应增加生命科学和数理化方面的基础教育,特别是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以改变知识结构单一的缺陷。要坚决打破阻碍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中医研究格局,制定切实可行的包容、开放、面向未来和激励的人才政策,努力营造出属于科学家的中医基础研究环境和氛围,依托重大研究计划,国家攻关项目和973计划等,增加基础投资力度,建设若干装备精良的创新研究中心,以吸引不同学科有志于中医基础研究的中青年人才投身于这一艰巨而复杂的事业中来,造就一批稳定的、高素质的并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的中医基础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支中医基础研究的学术骨干大军,才有可能担当起中医药现代化重任并取得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 http://www.100md.com(王乐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