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医药发展的历史回顾
自古以来,港人就有运用中医中药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的传统习惯。1840年鸦片战争后,香港就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英政府正式统治香港时,曾作出过承诺,表示尊重中国人的传统风俗习惯,允许保留一切中国的传统习俗,中医药作为传统习俗之一,才得以生存和发展。但由于港英政府一直对中医药采取歧视、压制和排挤的政策,使香港中医药业起起落落,几经波折。
一、中医药占医疗主导的时期
以往,港人就有运用中医药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的风俗习惯,英政府接管香港后,对中医药行业不加干预,也无法律管理,因此华人在香港用传统医术行医,无须向卫生署办理登记,只须向税务部门办理商业登记即可挂牌行医。由于中医资格无一定标准,无论中医药水平如何,都可自称中医而悬壶行医,因此中医师在港岛、九龙、新界之高楼大厦、街头巷尾,直至屯里乡间,处处可见,有人称之为“十步百步移,抬头见中医”,可见中医在香港之普遍;但另一方面,这也造成了庸医充斥,使中医名誉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1884年,香港颁布了医药登记条例,颁布这条法例的用意,主要是确定西医的标准,并非限制中医中药。条例中明文规定,凡使用西方医学必须依法进行登记,而中医不受该条例的限制,这是因为香港开埠之初,西方医学尚未在中国普及,所以必须依法登记。当时,制定该条例是蛭靖鄣厍形饕礁髁⒚呕В讼肮哂谥幸街瘟疲视械谌趸讲皇芨锰趵拗频墓娑ǎ杌俗杂墒呛幸降娜Γ涣硪环矫妫杂谖饕街匆翟蜓霞尤〉蓿蛭笔北靖刍松胁荒芙邮芪鞣揭窖В饕街匆嫡叨辔鞣饺耍驼镉谖饕秸咭惨晕鞣饺宋唷R虼舜印翱骸钡?945年,实际担负香港医疗保健工作的是中医,而以整个十九世纪里最为显著。据统计,十九世纪末香港人口已增至24万人,中医门诊平均每年为11.6万名,即超过45%的人曾就诊过中医,放在此期间中医药已成为香港医疗保健的主体,对香港人民的健康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百拇医药
二、中医药的高峰时期
1872年,东华医院开诊,成为第一家以中医药为主治疗疾病的公立医院.不仅门诊部全用中医中药进行诊治,门诊部全用中医中药进行诊治,而且对留医患者也是应用中药,医院内设有中药库和煎药房,方便患者服药。至1940年,是香港中医药业的顶峰时期,当时东华医院已聘用中医16名,每日义诊3小时,中医门诊量约8倍于西医,并赠药予患者。尤其是“七七声沟桥事变”后,大批华人迁居香港,到1940年香港人口已超过150万,庞大的人口,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大,于是相应增加了东华三院的负担,每天到东华医院求诊的患者络绎不绝。为了应付繁重的工作,院方不得不将药方编成《验方集》,将各方编成固定号码,患者到药房即可按号码取药,在工作上收效迅速;另一方面,将处方药制成粉剂,既方便了患者,又节省了药材,成为了香港中医中药剂型改革的开端。 1937年10月广州沦陷,广州汉兴中医学院迁至澳门,广东中医药学专科学校也迁至香港,在跑马地找到新校址后即恢复上课,校中教职员工大批从南下而来,由陈任枚任校长,周仲房任教务主任,讲师包括吕楚白、罗元消、刘赤选、朱愚斋等人,皆属当时中医药界的名家。当时港绅何甘棠因曾跟随国内名医蔡咏南学习过中医,也被院方聘为客座教授,当时,人材荟萃,极一时之盛。
, 百拇医药
三、中医药的低谷时期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香港后,香港中医药事业也发生了重大转折。1942年7月,日方在港成立了“总督部香港中医学会”,制定中医资格标准,办理中医登记,容许中医继续行医;但另一方面,日方认为中药服用需煎煮,手续烦琐不适合战时需要;下令取消了东华医院的中医门诊和病房,只留用原来的西医。这样,有数十年历史的东华三院中医门诊,从此一蹶不振。战后东华医院虽仍保留中医门诊,但已停止赠施中药,只保留了一间小房象征性维持中医药治疗。所以日本帝国主义占领香港的5年,严重摧残了香港中医药的发展。
自东华三院停止施赠中药之后,为了维护中医团体赠医施药的优良传统,战后许多个中医团体联合其他社团,于每年夏季都举行赠医施药,这个优良传统一直维持到现在还继续保持着。
另一方面,由于二战期间抗生素的问世,使中医在内科领域的优势大不如以前。而且当时诊治的疾病中,80%属传染病,即中医所指的时病。自抗生素面世后,中医疗效明显处于下风,香港医药界出现“中消西长”的局面。另外,中药价格不断上涨,使西医门诊及西药房日渐增多,而中医药行业则出现不景气的现象。
, http://www.100md.com
四、中医药的复苏发展时期
五十年代初期,国内外著名中医学者大批涌入香港定居,人材济济,成为香港中医人材最鼎盛时期。 1953年间,香港中医药界首次与国际东方医学家展开交流,各界对中医药感兴趣的人士也开始了对中医药的学术研究。
七十年代初,世界掀起“针灸”热潮,加上香港脑科专家创造针刺戒毒取得了较好疗效,引起世人的瞩目,给针灸界带来了一片空前未有的兴旺。短期针灸培训班的设立有如雨后春笋,不少外国人还专程来香港求学取经。
1955年4月,日本东洋医学会在京都大学召开国际性学术大会,香港一些中医团体首次接到此类国际性学术会议的请柬,成为香港中医药界进行国际性学术交流的开端。此后,香港又承办了多次国际性中医药学术会议,如1985年7月16~19日世界卫生组织在香港召开了“针灸穴名标准化会议”,参加会议的有11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991年7月,香港中医学会在港举办了一次国际性中医药学术会议,有国内、台湾、澳大利亚、美国、东南亚等地专家学者200多人参加,成为香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中医药学术会议。随着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的不断开展,香港中医药学术研究正在日益繁荣。
, 百拇医药
五、发展展望
进入90年代,香港中医药界先后出现多件令人瞩目的事件,一是全港中医师公会联合会成立,象征港九中医药界正加紧团结,为争取中医药专业地位向前跨进了一步;二是香港中医学会成立,给中医药界带来新的希望;三是国际中医药学术研讨会在香港首次召开,这些都是令人振奋的事情。但目前,香港中医药界仍以个体性经营为主体,且以中医中药商业性经营为主。一方面经营者的生产和经营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部门的规范性管理,中医药产品的用药安全也得不到一定的保障,造成了香港中医药发展的滞后。但根据香港的地域、经济影响以及传统市场,香港一直是我国中药集散出口的重要基地,回归后的香港必将在我国中药出口创汇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另外,由于香港的高科技优势及资金优势,其中医药学术研究必将成为内地中医药领域的有力补充,对促进中医中药走向世界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资料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 百拇医药(吴晓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