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文摘专辑
编号:10461930
消化系统疾病(2004.09.02)
http://www.100md.com 2004年9月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05期
     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效佳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湖北中医杂志》2004年第26卷第6期报道了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官窑医院胡凤林医生临床采用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胡凤林医生共收治了IBS患者56例,并与西药治疗组的40例患者作了对照观察。治疗组56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35例;年龄最大者64岁,最小者13岁,平均年龄43岁。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24例;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15岁,平均年龄41.5岁。以上96例中,用过镇静剂者17例,用过止泻药者42例,用过抗生素者32例,用过激素者2例,用过中药者3例。

    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1998年国际胃肠大会制定的RomeⅡ标准及全国慢性腹泻学术讨论会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IBS)科研病例选择病例标准。
, 百拇医药
    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或者便秘,排便时间延长,粪便中夹有黏液。所有病例血、尿、便常规、隐血试验均正常;纤维结肠镜无明显异常,或示肠腔痉挛、黏液增多;肠黏膜活检基本正常。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痛泻要方加味:杭白芍20g,白术、郁金、炙甘草各12g,防风、陈皮各6g。加减法:偏脾虚者加太子参、葛根各15g;肝郁者加柴胡、枳壳各10g;肾阳虚者加补骨脂10g,吴茱萸5g,五味子6g;便秘者加生大黄6g,栝楼仁15g;心悸失眠者加珍珠母、百合、浮小麦各30g。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早、中、晚各服100ml。15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对照组口服谷胺胶囊,每次0.4g,每日3次;谷维素,每次30mg,每日3次。腹泻型加思密达冲剂,每次10g,每日3次。便秘型加西沙必利片,每次10mg,每日3次。疗程同治疗组。

    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全部消失,肠道功能正常,随访半年症状无复发;有效:症状好转,大便次数减少,大便成形或便秘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或停药后复发。
, 百拇医药
    结果显示:治疗组56例患者中,痊愈38例,有效1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21%;对照组40例患者中,痊愈10例,有效1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胡凤林医生指出:IBS是常见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肠道运动和分泌功能紊乱所致,属中医“腹痛”、“泄泻”范畴。中医认为与外邪六淫、内伤七情、脾胃功能虚弱有关。主要病机为肝脾不和,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运化无权。治疗当以疏肝解郁,调气和中为主。痛泻要方中,杭白芍属手足太阴引经药,通顺血脉,调养心肝脾经血,补中寓泻,治脘腹挛急作痛;炒白术补脾和中,强脾胃进饮食,和胃生津液;防风对胃肠运动分泌功能有促进作用,升清镇痛;陈皮理胸中滞气,能散能泻,理气醒脾。四药合用,补中寓疏,泻肝和脾,调和气机,则痛泻可止。

    胡凤林医生强调:在服药治疗时应嘱咐病人:(1)保持情绪平和乐观;(2)调节饮食,避免生冷、油腻、胀气食物,便秘者增加纤维素食物;(3)生活起居有规律,劳逸结合,充足睡眠;(4)不要滥用泻下药、抗生素、激素等。
, 百拇医药
    中药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疗效满意

    我国近几年来,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该病对患者造成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中医杂志》2004年第7期报道了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苏经格医生临床采用中药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苏经格医生共收治了2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其中女性19例,男性1例;年龄20~66岁,平均50.75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40.20个月。7例患者存在明显的口干、目干症状,其中3例确诊为干燥综合征,3例合并皮肌炎,其中1例同时患有硬皮病,2例合并糖尿病,1例合并红斑狼疮。

    PBC诊断标准:参照美国肝病学会2000年发表的《PBC诊断指南》,即生化检查反映胆汁瘀积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增高,≥正常1.5倍,同时有γ-谷氨酰转移酶(GGT)异常,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1:40),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阳性,B超或CT排除其它胆道梗阻因素,或经肝穿病理学诊断。
, 百拇医药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滋补肝肾,益气活血的治疗原则。药物组成:生地黄、白芍、丹参、何首乌、麦冬、百合、黄芪、葛根、大黄、乌梅、金银花。加减:尿黄、大便不爽,舌苔黄厚去乌梅加茵陈、白茅根、小蓟;皮肤瘙痒加凌霄花;有腹水者配合应用五苓散。水煎服,每日1剂。疗程为6个月。

    疗效标准:(1)治疗后ALP下降50%以上。(2)治疗后ALP下降未达50%以上,但腹水消退或肝脾回缩,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符合以上一项者为有效,否则为无效。

    治疗结果显示:总有效例数:根据以上标准,符合第一项者11例,符合第二项者6例,综合判断总有效人数为13例(65%)。治疗前后常见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治疗前口干、目干13例,治疗后消失13例;治疗前肝区疼痛12例,治疗后消失9例,好转2例,无变化1例;治疗前乏力8例,治疗后消失6例,好转1例,无变化1例;治疗前腹胀6例,治疗后消失6例;治疗前皮肤瘙痒4例,治疗后消失2例,好转2例;治疗前尿黄7例,治疗后消失5例,无变化2例;治疗前纳差6例,治疗后消失5例,好转1例;治疗前肝大10例,治疗后好转4例,无变化6例;治疗前脾大12例,治疗后好转4例,无变化8例;治疗前黄疸8例,治疗后消失4例,好转1例,无变化3例;治疗前下肢浮肿4例,治疗后消失3例,好转1例;治疗前腹水5例,治疗后消失5例。临床疗效显示: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治疗后患者ALP、ALT、GGT、IBIL、IgM值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 百拇医药
    苏经格医生指出:临床观察证实,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以虚证为主,为肝肾气血亏损,日久导致瘀血阻络。故以滋补肝肾,益气活血为治疗原则。药用白芍、生地黄、丹参养血柔肝;何首乌、麦冬、百合滋补肝肾,使阴血充足,肝木得养;重用黄芪,补气以养血生津,益气以活血去瘀,配以葛根升阳,鼓舞脾胃之气,以增强黄芪之力;大黄活血去瘀,利胆退黄,与丹参配合软缩肝脾;乌梅配合葛根,生津止渴;金银花凉血解毒。从现代药理学来看,上述滋补肝肾,养血柔肝药多有调节免疫的作用,同时养阴药有保护肝细胞,显著抑制肝纤维化的作用。黄芪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随机体所处状态不同而呈现双向调节作用。活血去瘀药丹参、大黄可抑制体液免疫,消除免疫复合物,降低球蛋白,同时可改善肝脏血液循环,抗肝纤维化,降低门脉高压,诸药合用,共奏调节免疫紊乱,提高细胞免疫,抑制体液免疫,抑制炎症,保护肝细胞,抗肝纤维化,改善门静脉高压之效。

    益气解郁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安全有效

    据悉,浙江省天台县平桥医院的齐兴江医师采用自拟益气解郁汤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3例,并与西药得舒特治疗的31例进行了对照观察,收效良好。《浙江中医杂志》2004年第39卷第6期中对此作了有关报道。
, 百拇医药
    将该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给予益气解郁汤加减治疗,其基本方由党参、怀山药、生薏苡仁、生甘草、生白芍、忍冬藤、炒白术、茯苓、炒扁豆、川朴、郁金、防风所组成。加减:脾阳虚者,加吴茱萸、肉桂;肾阳虚者,加补骨脂、附子。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空腹服。对照组给予得舒特口服,每次50mg,每日3次。两组服药期间,均停服其他药物,并禁酒、忌辛辣及过分油腻之品,治疗6周为1个观察疗程。两组治疗6周后,治疗组痊愈5例(15.15%),显效12例(36.36%),有效12例(36.36%),无效4例(12.12%),总有效率87.88%;对照组痊愈4例(12.90%),显效10例(32.26%),有效11例(35.48%),无效6例(19.35%),总有效率80.65%。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肠易激综合征属中医学“泄泻”、“腹痛”等范畴,主要病变在脾胃与大小肠。在临床治疗该病的过程中,齐兴江医师认为,该病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有关,肝郁脾虚是其基本病机,健脾益气、疏肝解郁是其基本治法。以上用益气解郁汤治疗该病,收效良好,并未发现不良反应,故认为该药相对较为安全。
, 百拇医药
    化痰通络汤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有良效

    胆汁返流性胃炎(BRG)是由胆汁及十二指肠液返流入胃腔内引起的胃黏膜各种相关性炎症的病理变化,临床多以胃部灼痛、胀满、口干苦、胆汁样呕吐、嗳气、泛酸等为主要表现。据悉,青海省中医院的齐洪军医师采用化痰通络汤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年第38卷第6期中对此作了有关报道。

    将该病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16例。治疗组以半夏、川厚朴、茯苓、苍术、白术、砂仁、丹参、川芎、桃仁、红花、柴胡、枳壳、甘草为基本方,每日1剂,分两次水煎,于饭前空腹温服。泛酸加贝母、乌贼骨;胃脘痛甚加延胡索、五灵脂;呃逆不已加旋覆花、代赭石;脾胃虚弱加党参、炒扁豆;肝胆湿热加黄连、炒山栀、茵陈;胃黏膜糜烂加白芨、仙鹤草;有溃疡者加三七粉(冲服)、煅瓦楞;Hp阳性加蒲公英、木香。对照组予胃复安10mg,每日3次口服;奥美拉唑20mg,每日晨起口服1次。两组患者在观察治疗期间不服用其他药物,住院患者每周查房2次,门诊患者每周至医院复诊1次。忌烟酒,饮食忌辛辣、肥甘油腻及过热之品。两组患者均以30天为1个疗程,停药14天后复查胃镜,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经治疗后,治疗组40例中,临床治愈22例,显效10例,好转5例,无效3例,治愈率为55%,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16例中,临床治愈4例,显效4例,好转2例,无效6例,治愈率为25%,总有效率为62.50%。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此外,治疗组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
, 百拇医药
    胆汁返流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心下痞”、“嘈杂”等病范畴,亦多见于胃术后并发症,病位在胃,与肝胆关系密切。该病脾胃虚弱是本,肝胃不和是标,辨证分型以肝胃不和型最为多见,其次为中焦湿热和脾胃虚弱,据此,以往中医治疗该病多采用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健脾益胃、清利湿热、清胆和胃、辛开苦降等法。而齐洪军医师认为,该病的病机关键为痰瘀互结,胃失和降。肝郁气滞,气郁化火,灼津生痰,邪热煎熬阴血,血液黏稠难行;或因饮食不当,宿食内停,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聚湿生痰,痰浊中阻,阻碍气机,血行不畅,瘀血阻络;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瘀血阻于胃关,则影响胃气通降下行;诸多因素均可导致痰瘀互结,痰气交阻,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胃失和降而发为本病。据此,齐洪军医师采用化痰祛湿、活血通络法,自拟化痰通络汤,其方中诸药合用,共奏化痰祛湿、活血通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之效。以上所作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表明,该方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确有良效。

    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显著
, http://www.100md.com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难以一次性根治。《湖北中医杂志》2004年第26卷第6期报道了湖北中医学院陶春晖在其导师甘爱萍教授“胃肠以通降为顺”的理论指导下,以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被收治的58例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8~64岁,平均38.2岁;病程1个月~6年,平均2.8年。对照组28例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19~65岁,平均37.7岁;病程2个月~6年,平均2.6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胃脘痛的诊断标准。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脘胀满不适或隐隐作痛,纳呆食少,嗳气或呃逆,口淡无味或口中黏腻,舌苔滑腻,脉缓或滑。两组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藿朴夏苓汤加减:藿香、厚朴、法半夏、白蔻仁、枳实、白术、麦芽、谷芽各10g,茯苓、全栝楼各15g。加减:肝郁气滞者加郁金、玫瑰花各10g;脾虚甚者加党参15g;湿甚明显者加木瓜、砂仁、佩兰各10g;胃部胀满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茜草根各10g;呕恶明显,或泛吐痰涎者,加旋覆花(布包)15g;兼瘀象者加丹参10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对照组口服吗丁啉10mg,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服用。两组治疗期间,停用其它药物,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忌烟酒,保持心情舒畅。1个月为1个疗程。
, 百拇医药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病灶基本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胃镜检查病灶缩小1/2以上或炎症明显改善为有效;不符合上述标准者为无效。

    结果显示:治疗组30例中,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28例中,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4.3%。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陶春晖指出: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为主,其范围局限于胃小凹和黏膜固有层的表层,多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者十二指肠液返流及理化因素(如饮酒)等引起。中医将本病归属于“胃痛”、“痞满”等范畴。多由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或脾胃素虚、兼感外邪,导致脾胃升降失调,湿浊内生,发为本病。脾虚失运,湿阻中焦为本病的主要病机。藿朴夏苓汤源于《医原》,由藿香、厚朴、姜半夏、赤茯苓、杏仁、薏苡仁、白蔻仁、泽泻、猪苓、淡豆豉等组成,具有清热利湿、宣畅气机之功。以此方为基础,加枳实破气除痞、化痰消积,白术益气健脾而祛湿,全栝楼宽胸理气,炒二芽健脾开胃。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消痞、化湿和中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方中诸药均具有促进胃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抑制细菌生长等作用。临床观察表明,藿朴夏苓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显著。, 百拇医药(中国中医研究院信息所)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中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