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慢性肾功能不全疗效的思路
慢性肾功能不全(CRF)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病症,也是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对于CRF终末期(ESRD)患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血液透析及肾移植,但血液透析及肾移植尚不普及,所以寻求提高治疗CRF疗效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把握补虚与祛邪的尺度
CRF多系肺、脾、肾虚损,尤其与肾气衰惫,分清泌浊失职,以致湿浊内停密切相关。其病机可以概括为虚、瘀、湿浊、逆。虚为本虚,瘀为瘀血,湿浊为水湿、湿困、浊邪,逆包括浊阴上逆、肝阳上亢。临床上如果患者仍然有水肿,则水停为标;脾肾气虚或阳虚时,若湿浊不化,上逆呕恶,则湿浊为标;如果湿浊郁而化热,则湿热为标;倘若外感风热之邪,则风热属标。大部分CRF患者都可出现面色晦暗、唇暗舌紫或有瘀斑等瘀血指征,说明有瘀血存在,这与“久病入络”有关。四肢抽搐,或肢体活动不利为风动或蕴痰。因此只有随时把握扶正与祛邪的尺度,权衡治之,方能促使病情缓解。
, 百拇医药
CRF在代偿期多为肺肾气虚,容易引起水肿、蛋白尿、血尿等症状,所以临床上以补虚为主,兼以宣肺消肿,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药用冬虫夏草为主,以少量长时间服用为宜,每天三条最为合适,配合应用小剂量麻黄、大黄,以达补肺益脾、宣肺利水、祛除毒邪之目的,临床每收良效。
CRF在失代偿期多为脾肾阳虚,容易出现皮肤瘙痒、恶心呕吐、胸闷、少尿等临床症状,所以临床上宜攻补兼施,通腑泻浊,增加氮质排泄,减轻肾脏负担;健脾和胃,利湿祛浊,改善消化系统功能;温肾益气,活血利水,维护肾功能。药用大黄、附子、党参、黄芪、当归、枸杞、山药、薏苡仁、砂仁、车前子、石苇、茯苓、丹参、益母草、白蒺藜、蝉衣等。诸药集通腑泻浊、活血化瘀、利湿祛浊、健脾补肾、温阳益气于一方。若服后大便次数过多(超过4次),应减少大黄用量或停用;若大便不通,可增加大黄用量。湿浊水毒是本证的重要病理因素,本方攻可以祛邪,补可以扶正,扶正即所以祛邪。
CRF在尿毒症终末期表现为脾肾阴阳俱虚,多可出现面色苍白、心悸、胸闷气短、不能平卧、恶心呕吐、夜不能寐,甚至抽搐等症状。如果患者尿量尚可,则可继续使用中药,此时不宜妄投桂附等刚燥之药,以阴阳并补,化痰熄风,以治标为主,药用大定风珠或羚角钩藤汤,或苏合香丸合指迷茯苓丸,出血者宜犀角地黄汤,病情缓解后再施补虚。如果无尿则不宜使用中药口服,则改为灌肠,常用药大黄、附子、细辛、红花、蒲公英、丹参、生牡蛎,水煎浓缩至150~200mL保留灌肠。中药灌肠,一方面刺激肠黏膜,使肠道充血,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使体内氮质随肠道分泌液排出体外;另一方面通过泻下和解毒作用,加速食物残渣排泄,抑制胃肠道菌丛的生长,从而减少肠腔内蛋白质的分解,使肠源性氮质吸收减少,通过泻下使一部分氮质从肠道排出体外是中药灌肠的主要作用。
, 百拇医药
二、建立整体排毒的观念
CRF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毒素聚于体内。中医治疗CRF时,要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建立整体排毒观念。所谓整体排毒就是不论采取哪种治疗原则,都要有排毒和保护肾功能的观念。口服药物者可以用利或泻的方法,药用车前子、茯苓、大黄等;保留灌肠者可以使毒物从肠道下之,药用大黄、附子、细辛、红花、牡蛎等;药浴者可以发汗而解之,药用麻黄、桂枝、苏叶、土茯苓、益母草、当归、附子等。瘀血较重者重用活血化瘀药;湿浊上泛者重用化浊平逆药;痰浊内蕴者重用祛痰化浊药;兼风者,宜加平肝熄风药。
三、重视调理脾胃
CRF患者往往出现胃脘胀满,嗳气恶心,食欲减退,甚至大便隐血等消化道症状。析其原因大约有四端,其一,病势缠绵,脾胃受伤。其二,调摄不当,误补误治。其三,久用损伤脾胃之药,如过用苦寒中药等。其四,久病不愈,情志不遂,肝郁脾虚。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之精气、肝之阴血均有赖于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而且药物的吸收输布也有赖于脾胃的运化。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多一分胃气多一分生机,所以说调和脾胃非常重要。临床治疗时,必须贯彻调理脾胃、调肝护肝的思想。这不仅能够使患者坚持服药,而且有利于顾护后天之本,促进造血功能,改善肾性贫血和患者全身情况,增强体质,减少感染次数,对治疗起协同作用。脾胃气虚者宜健脾益气,脾虚湿盛者宜芳香化湿,湿热中阻者宜苦辛开泻,湿浊上逆者宜升清降浊。
总之,CRF病机复杂,正虚邪实,相互影响,远非一方一法所能统治,临证时必须详加辨认,分清正邪情况,适时扶正,适时祛邪,或扶正祛邪幷重,治标不忘顾本。要强调药物的配伍应用,以补配消,以温配清,不要为了血尿素氮的下降而过用苦寒攻下。治疗上要处处注意维护肾气,以求增一分元阳,复一分真阴,稳定病情,延缓CRF的发展。, 百拇医药(董飞侠 温州市中医院肾内科)
一、把握补虚与祛邪的尺度
CRF多系肺、脾、肾虚损,尤其与肾气衰惫,分清泌浊失职,以致湿浊内停密切相关。其病机可以概括为虚、瘀、湿浊、逆。虚为本虚,瘀为瘀血,湿浊为水湿、湿困、浊邪,逆包括浊阴上逆、肝阳上亢。临床上如果患者仍然有水肿,则水停为标;脾肾气虚或阳虚时,若湿浊不化,上逆呕恶,则湿浊为标;如果湿浊郁而化热,则湿热为标;倘若外感风热之邪,则风热属标。大部分CRF患者都可出现面色晦暗、唇暗舌紫或有瘀斑等瘀血指征,说明有瘀血存在,这与“久病入络”有关。四肢抽搐,或肢体活动不利为风动或蕴痰。因此只有随时把握扶正与祛邪的尺度,权衡治之,方能促使病情缓解。
, 百拇医药
CRF在代偿期多为肺肾气虚,容易引起水肿、蛋白尿、血尿等症状,所以临床上以补虚为主,兼以宣肺消肿,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药用冬虫夏草为主,以少量长时间服用为宜,每天三条最为合适,配合应用小剂量麻黄、大黄,以达补肺益脾、宣肺利水、祛除毒邪之目的,临床每收良效。
CRF在失代偿期多为脾肾阳虚,容易出现皮肤瘙痒、恶心呕吐、胸闷、少尿等临床症状,所以临床上宜攻补兼施,通腑泻浊,增加氮质排泄,减轻肾脏负担;健脾和胃,利湿祛浊,改善消化系统功能;温肾益气,活血利水,维护肾功能。药用大黄、附子、党参、黄芪、当归、枸杞、山药、薏苡仁、砂仁、车前子、石苇、茯苓、丹参、益母草、白蒺藜、蝉衣等。诸药集通腑泻浊、活血化瘀、利湿祛浊、健脾补肾、温阳益气于一方。若服后大便次数过多(超过4次),应减少大黄用量或停用;若大便不通,可增加大黄用量。湿浊水毒是本证的重要病理因素,本方攻可以祛邪,补可以扶正,扶正即所以祛邪。
CRF在尿毒症终末期表现为脾肾阴阳俱虚,多可出现面色苍白、心悸、胸闷气短、不能平卧、恶心呕吐、夜不能寐,甚至抽搐等症状。如果患者尿量尚可,则可继续使用中药,此时不宜妄投桂附等刚燥之药,以阴阳并补,化痰熄风,以治标为主,药用大定风珠或羚角钩藤汤,或苏合香丸合指迷茯苓丸,出血者宜犀角地黄汤,病情缓解后再施补虚。如果无尿则不宜使用中药口服,则改为灌肠,常用药大黄、附子、细辛、红花、蒲公英、丹参、生牡蛎,水煎浓缩至150~200mL保留灌肠。中药灌肠,一方面刺激肠黏膜,使肠道充血,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使体内氮质随肠道分泌液排出体外;另一方面通过泻下和解毒作用,加速食物残渣排泄,抑制胃肠道菌丛的生长,从而减少肠腔内蛋白质的分解,使肠源性氮质吸收减少,通过泻下使一部分氮质从肠道排出体外是中药灌肠的主要作用。
, 百拇医药
二、建立整体排毒的观念
CRF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毒素聚于体内。中医治疗CRF时,要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建立整体排毒观念。所谓整体排毒就是不论采取哪种治疗原则,都要有排毒和保护肾功能的观念。口服药物者可以用利或泻的方法,药用车前子、茯苓、大黄等;保留灌肠者可以使毒物从肠道下之,药用大黄、附子、细辛、红花、牡蛎等;药浴者可以发汗而解之,药用麻黄、桂枝、苏叶、土茯苓、益母草、当归、附子等。瘀血较重者重用活血化瘀药;湿浊上泛者重用化浊平逆药;痰浊内蕴者重用祛痰化浊药;兼风者,宜加平肝熄风药。
三、重视调理脾胃
CRF患者往往出现胃脘胀满,嗳气恶心,食欲减退,甚至大便隐血等消化道症状。析其原因大约有四端,其一,病势缠绵,脾胃受伤。其二,调摄不当,误补误治。其三,久用损伤脾胃之药,如过用苦寒中药等。其四,久病不愈,情志不遂,肝郁脾虚。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之精气、肝之阴血均有赖于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而且药物的吸收输布也有赖于脾胃的运化。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多一分胃气多一分生机,所以说调和脾胃非常重要。临床治疗时,必须贯彻调理脾胃、调肝护肝的思想。这不仅能够使患者坚持服药,而且有利于顾护后天之本,促进造血功能,改善肾性贫血和患者全身情况,增强体质,减少感染次数,对治疗起协同作用。脾胃气虚者宜健脾益气,脾虚湿盛者宜芳香化湿,湿热中阻者宜苦辛开泻,湿浊上逆者宜升清降浊。
总之,CRF病机复杂,正虚邪实,相互影响,远非一方一法所能统治,临证时必须详加辨认,分清正邪情况,适时扶正,适时祛邪,或扶正祛邪幷重,治标不忘顾本。要强调药物的配伍应用,以补配消,以温配清,不要为了血尿素氮的下降而过用苦寒攻下。治疗上要处处注意维护肾气,以求增一分元阳,复一分真阴,稳定病情,延缓CRF的发展。, 百拇医药(董飞侠 温州市中医院肾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