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改错》评析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中医95级 田生望
提 要 文章对《医林改错》之脏腑图说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了王氏某些错误的原因。并认为该书价值重在所列方证及所阐释的气虚血瘀理论。
关键词 《医林改错》评价
王清任有感于古人脏腑论及所绘之图,立言处处自相矛盾,亲临义冢及刑场,查看人身之脏腑而作《医林改错》一书。对于此书,各家评价不一,到底该书有何短长?笔者试作一探讨。
1 关于脏腑图说
王氏《亲见改正脏腑图》共11幅记录了心气管、“血府”等的形态,还对各脏腑的功能作了解释,总体看来,不乏颇有见地之处,但缪误亦多。概而言之,有如下特点:
1.1 对大多数脏器形态描述较为准确。如心与邻近血管,气管与食道的关系,膈、胃、舌、主动脉及其分支(即“气管”,也名“卫总管”),小肠系膜(即“气府”)等都记载得比较详细、客观。虽然比起今天的解剖图谱,这些显得很粗陋,但却确实比前人所画之图逼真得多。如果不看下面的图解,这可以说是王氏的一大成绩。
, http://www.100md.com
1.2 对脑髓的功能和胎儿发育的过程认识较深刻。如记性存在于脑,目之所见、耳之所听、鼻之所闻皆归于脑等,比起前人的认识,有了较大的进步。王氏还据此提出了癫狂、癫痫等的病机是脑气与脏腑之气(或元气)不接的著名论断,至今对临床治疗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他对胎儿发育的认识则与现代医学基本一致。这是很不容易的。
1.3 对脏腑的组成及毗邻关系认识不足,他往往把相邻或由血管相连或被筋膜包裹的脏器归于一物。如胃上所谓的“津管”,可能是胆总管与胰管的结合;所谓的“总提”,可能是指肝胃韧带,或大小网膜,而据“总提俗名胰子”一句,可能还包括胰腺;对肾的描绘,又漏掉了输尿管;所画的膀胱图,则将血管、输精管、输尿管等混为一谈;甚至于将大肠画作小肠形状,而真正的大肠则并未提及。
1.4 对脏腑功能认识不足,错误较多。王氏忽视了活人与死尸的区别,因见心中无血而胸膛中有较多瘀血,就以胸腔为“血府”,并作心无血说,创血府逐瘀汤;因见动脉中无血,静脉中有较多血液而分别命为“气管”、“血管”,并认为“气管行气,气行则动,血管盛血,静而有动。头面四肢按之跳动者皆是气管并非血管”。王氏将小肠系膜作为“气府”,认为是“存元气之所”。“气府”通过腹部的一根“气管”(可能对应于肠系膜上动脉)连于血府。他还“驳斥”了肺主气,咳嗽、喘息、哮吼为肺病,痰饮津涎是肺中物等观点,认为“人气向里吸,则肚腹满大,非肺满大,气向外呼,则肚腹虚小,非肺虚小。出气、入气、吐痰、吐饮、唾津、流涎,与肺毫无关系”。认为痰饮是由胸部的十一短管(对应于肋间动脉)生成:“......此管皆行气、行津液。气足火旺将津液煎稠,稠者名曰痰;气虚火衰,不能煎熬津液,津液必稀,稀者名曰饮。”认为“痰饮在管,总以管中之气上攻,上行于心,由肺管(即支气管)前气管(左右颈总动脉)中出左右气门”而吐出。这些都是王氏没认识清楚之处,可以说,这些论述沿不及古代的阐述科学。
, 百拇医药
王氏对胃有较多的认识。但由于对胃的组成认识不清而强作解释,错误较明显。“饮食入胃,食留于胃,精汁水液,先由津门流出,入津管。津管外少许,分三杈,精汁清者,入髓府化髓。精汁浊者,由上杈,卧则入血府,随血化血。其水液,由下杈,从肝之中间穿过入脾。脾中间有一管,体相玲珑名曰珑管,水液由珑管分流两边,入出水道。出水道形如鱼网,俗名网油......”。“......况胃之内......有一疙瘩,形如枣大,名曰遮食。乃挡食放水之物,待精汁水液流尽,食方腐熟,渐入小肠,化而为粪。”所论之“津门”,当为胆总管开口;“出水道”当为大网膜;“遮食”可能是幽门瓣或胃内肿物。整体看来,王氏是在用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归于脾,脾气散津”等理论来解释所见的脏腑的形态及功能。其实能“游溢精气”的胃并非所能见之胃还应当包括解剖所见的小肠的吸收功能。所以,胃游溢之精气,不一定以所谓的津门为出口。王氏忽略了这一点,帮解释得比较牵强。
分析起来,王氏失误的原因有四。一、由于时代的局限、解剖学难以开展,王氏拘于鬼神、近于压力,即便有志于验明脏腑,也只能对犬食之余的小儿作捂鼻一观而矣,所见既非全图,又不能作系统的或顺藤摸瓜式的解剖,以控明脏腑的组成及毗邻关系,故所绘之图就难免有所混杂或遗漏。二、观察对象不正确。三、认识方法不科学。由于忽视了死生之民,且过分信奉“亲见”,不能用变化的眼光看待尸体的生理功能的丧失及状态改变,以死人身上所见套之于活人,故将病态作常态(如血府),将假象作真理(如“心无血”),所论的脏腑自然颇多缪误。四、未认清中医理论的特点而强作解释。
, 百拇医药
总体看来,王氏对脏腑的认识以解剖为基础,比较接近于实验医学的模式,而传统中医运用的是抽象思维模式,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其脏腑实质是功能集合的标志。二者区别较大,而王氏却将它们等同或揉合起来,将中医理论进一步定位或改造,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错误的论点。
2 关于方证
虽然王氏的主要目的在记脏腑,但笔者以为,其最大的成就,体现在所录的方证。该书对气虚、血瘀的理论进行了较大的补充。所立的五逐瘀汤,补阳还五汤都具有相当高的价值,值得借鉴。王氏只见到气血,故处处强调气血。认为是“治病之要决,在明白气血,不论处感内伤......所伤无非气血。气血虚实......血有亏瘀......”。王氏所治,多为沉疴,多有瘀血之候,故有“久病多虚”,“久病入络“之说,王氏之益气活血法自当有效,只是未必尽如其所言之灵验,但既然有疾病因益气活血之类治法而痊愈,王氏自会强调有此法的价值。王氏声明其书并非全书,只是“将平素所治之气虚、血瘀之证记数系以示人以规矩”而矣,读者应牢记此名,不可以彼书以赅尽全部。
3 小结
笔者认为,就其价值而言,与其说这是一部脏腑图说,不如说是一本简略的气虚血瘀专著,对于今天的医者,其脏腑图说(除“脑髓说”),“怀胎说”等)并无多大价值,唯其方证,值得深究。, 百拇医药
提 要 文章对《医林改错》之脏腑图说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了王氏某些错误的原因。并认为该书价值重在所列方证及所阐释的气虚血瘀理论。
关键词 《医林改错》评价
王清任有感于古人脏腑论及所绘之图,立言处处自相矛盾,亲临义冢及刑场,查看人身之脏腑而作《医林改错》一书。对于此书,各家评价不一,到底该书有何短长?笔者试作一探讨。
1 关于脏腑图说
王氏《亲见改正脏腑图》共11幅记录了心气管、“血府”等的形态,还对各脏腑的功能作了解释,总体看来,不乏颇有见地之处,但缪误亦多。概而言之,有如下特点:
1.1 对大多数脏器形态描述较为准确。如心与邻近血管,气管与食道的关系,膈、胃、舌、主动脉及其分支(即“气管”,也名“卫总管”),小肠系膜(即“气府”)等都记载得比较详细、客观。虽然比起今天的解剖图谱,这些显得很粗陋,但却确实比前人所画之图逼真得多。如果不看下面的图解,这可以说是王氏的一大成绩。
, http://www.100md.com
1.2 对脑髓的功能和胎儿发育的过程认识较深刻。如记性存在于脑,目之所见、耳之所听、鼻之所闻皆归于脑等,比起前人的认识,有了较大的进步。王氏还据此提出了癫狂、癫痫等的病机是脑气与脏腑之气(或元气)不接的著名论断,至今对临床治疗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他对胎儿发育的认识则与现代医学基本一致。这是很不容易的。
1.3 对脏腑的组成及毗邻关系认识不足,他往往把相邻或由血管相连或被筋膜包裹的脏器归于一物。如胃上所谓的“津管”,可能是胆总管与胰管的结合;所谓的“总提”,可能是指肝胃韧带,或大小网膜,而据“总提俗名胰子”一句,可能还包括胰腺;对肾的描绘,又漏掉了输尿管;所画的膀胱图,则将血管、输精管、输尿管等混为一谈;甚至于将大肠画作小肠形状,而真正的大肠则并未提及。
1.4 对脏腑功能认识不足,错误较多。王氏忽视了活人与死尸的区别,因见心中无血而胸膛中有较多瘀血,就以胸腔为“血府”,并作心无血说,创血府逐瘀汤;因见动脉中无血,静脉中有较多血液而分别命为“气管”、“血管”,并认为“气管行气,气行则动,血管盛血,静而有动。头面四肢按之跳动者皆是气管并非血管”。王氏将小肠系膜作为“气府”,认为是“存元气之所”。“气府”通过腹部的一根“气管”(可能对应于肠系膜上动脉)连于血府。他还“驳斥”了肺主气,咳嗽、喘息、哮吼为肺病,痰饮津涎是肺中物等观点,认为“人气向里吸,则肚腹满大,非肺满大,气向外呼,则肚腹虚小,非肺虚小。出气、入气、吐痰、吐饮、唾津、流涎,与肺毫无关系”。认为痰饮是由胸部的十一短管(对应于肋间动脉)生成:“......此管皆行气、行津液。气足火旺将津液煎稠,稠者名曰痰;气虚火衰,不能煎熬津液,津液必稀,稀者名曰饮。”认为“痰饮在管,总以管中之气上攻,上行于心,由肺管(即支气管)前气管(左右颈总动脉)中出左右气门”而吐出。这些都是王氏没认识清楚之处,可以说,这些论述沿不及古代的阐述科学。
, 百拇医药
王氏对胃有较多的认识。但由于对胃的组成认识不清而强作解释,错误较明显。“饮食入胃,食留于胃,精汁水液,先由津门流出,入津管。津管外少许,分三杈,精汁清者,入髓府化髓。精汁浊者,由上杈,卧则入血府,随血化血。其水液,由下杈,从肝之中间穿过入脾。脾中间有一管,体相玲珑名曰珑管,水液由珑管分流两边,入出水道。出水道形如鱼网,俗名网油......”。“......况胃之内......有一疙瘩,形如枣大,名曰遮食。乃挡食放水之物,待精汁水液流尽,食方腐熟,渐入小肠,化而为粪。”所论之“津门”,当为胆总管开口;“出水道”当为大网膜;“遮食”可能是幽门瓣或胃内肿物。整体看来,王氏是在用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归于脾,脾气散津”等理论来解释所见的脏腑的形态及功能。其实能“游溢精气”的胃并非所能见之胃还应当包括解剖所见的小肠的吸收功能。所以,胃游溢之精气,不一定以所谓的津门为出口。王氏忽略了这一点,帮解释得比较牵强。
分析起来,王氏失误的原因有四。一、由于时代的局限、解剖学难以开展,王氏拘于鬼神、近于压力,即便有志于验明脏腑,也只能对犬食之余的小儿作捂鼻一观而矣,所见既非全图,又不能作系统的或顺藤摸瓜式的解剖,以控明脏腑的组成及毗邻关系,故所绘之图就难免有所混杂或遗漏。二、观察对象不正确。三、认识方法不科学。由于忽视了死生之民,且过分信奉“亲见”,不能用变化的眼光看待尸体的生理功能的丧失及状态改变,以死人身上所见套之于活人,故将病态作常态(如血府),将假象作真理(如“心无血”),所论的脏腑自然颇多缪误。四、未认清中医理论的特点而强作解释。
, 百拇医药
总体看来,王氏对脏腑的认识以解剖为基础,比较接近于实验医学的模式,而传统中医运用的是抽象思维模式,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其脏腑实质是功能集合的标志。二者区别较大,而王氏却将它们等同或揉合起来,将中医理论进一步定位或改造,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错误的论点。
2 关于方证
虽然王氏的主要目的在记脏腑,但笔者以为,其最大的成就,体现在所录的方证。该书对气虚、血瘀的理论进行了较大的补充。所立的五逐瘀汤,补阳还五汤都具有相当高的价值,值得借鉴。王氏只见到气血,故处处强调气血。认为是“治病之要决,在明白气血,不论处感内伤......所伤无非气血。气血虚实......血有亏瘀......”。王氏所治,多为沉疴,多有瘀血之候,故有“久病多虚”,“久病入络“之说,王氏之益气活血法自当有效,只是未必尽如其所言之灵验,但既然有疾病因益气活血之类治法而痊愈,王氏自会强调有此法的价值。王氏声明其书并非全书,只是“将平素所治之气虚、血瘀之证记数系以示人以规矩”而矣,读者应牢记此名,不可以彼书以赅尽全部。
3 小结
笔者认为,就其价值而言,与其说这是一部脏腑图说,不如说是一本简略的气虚血瘀专著,对于今天的医者,其脏腑图说(除“脑髓说”),“怀胎说”等)并无多大价值,唯其方证,值得深究。,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