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中医学与辩证法
编号:10464694
浅论“肝气虚”
http://www.100md.com 2004年9月12日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针灸97级

    提 要 通过对肝气虚的论证和对肝气虚名存实亡的原因 探讨,提出重视肝气虚在理论研究和临床中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肝气虚 慢性肝炎

    肝气虚,《内经》已有记载,历代医家也均有阐发,然而,始终 未能引起诸学者 和医家的重视,乃至于使肝气虚名存实亡。故本文据前贤所述,结合自己的探讨,认为肝气 虚不容忽视,调理肝气虚(肝阳虚)能给慢性重症肝炎的治疗提供重大契机,列管见如下:

    1 对肝气虚的认识

    1.1 论证

    肝气虚又称肝气不足,指肝本脏的精气虚损及肝的功能活动减退。早在《内经》一书上,就习见肝气虚的记载,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素问·方盛衰论》又曰:“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梦伏树下不敢 起。”以上条文,不仅明 确提出了肝气虚,而且还对肝气虚所出现的症状作了详细的阐述。
, 百拇医药
    五脏皆有阴阳之虚实,有脏气之虚损,肝脏也不例外,只是其轻重程度不同而已,肝气虚与 脾气虚,心气虚均属气虚之列。

    故肝气虚是客观存在的。

    1.2 肝气虚的病因病机

    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藏血藏魂,与精神活动、消化功能、气血运行、疏通水道、贮藏和 调节血量等功能有关。由于情绪刺激,致肝疏泄失常,肝气郁结,超过肝脏本身的调节限度 ,可导致肝气受损;或肝体阴血亏虚,肝为将军之官,内寄相火,外应风木,阳常有余,阴 常不足,肝阴血不足易致阳亢,久则阴损及阳,肝功衰减,而致肝气虚;或脾肾阳虚,脾阳 虚不能化生水谷精微,肝无以养,肾虚则精亏,精无以化血(乙癸同源),肝气因而亏虚;或 寒邪直中厥阴,损伤肝气,也可致肝气虚;或先天禀赋不足,肝气素虚。

    1.3 肝气虚的症状
, 百拇医药
    《太平圣惠方》载:“夫肝脏虚损,气血不足,内伤寒冷,致使两胁胀满,筋脉拘急,四肢 厥冷,必腹疼痛,眼目尽暗,手足常青,胁中不利,不能太息者,是肝气不足之候也。”此 条文列出的证候主要为肝经循行部位的气虚之候。结合临床表现,肝气虚除具备以上症状外 ,当有气虚证表现,如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胖或有齿,脉虚无力等;肝与情志关系密切 ,肝气虚会出现情绪异常,如抑郁不快,烦躁不安,多梦善恐等;肝主冲任,故肝气虚的女 性还可出现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证候。

    2.肝气虚名存实亡的原因探讨

    2.1 肝归下焦说

    <<灵枢·胀论》指出:“五脏六腑,各有畔界。”肝位居胁下,归属中焦,已为定讫。然而 ,一旦运用三焦学说,却又大多将肝归属下焦。“肝属下焦”使肝气虚被中焦气虚即胃气虚 取而代之。由于肝疏泄不及(木不疏土),肝气虚常常伴脾胃虚之见证,而这些显而易见的脾 胃气虚证,每每造成临床辨证之误,出现以脾代肝,将末作本的情况。张锡纯从《医学衷中 参西录》记载了这样一个病案:曾治有饮食不能化,服健脾暖胃之百剂不效,诊其左关太弱 ,知系肝阳不根,投以黄芪一两,桂枝尖三钱,数剂而愈。从此,病案勿见以脾代肝的确是 忽视肝气虚的原因之一。
, 百拇医药
    2.2 肝无虚证说

    钱乙认为:“肝无虚证,肾无实证”。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也认为:“东方之木无虚, 不可补,补肾即可以补肝。”这种看法乃偏激之见,但是,直到今天,仍有不少医家持同样 的 观点。究其缘由,大略如下:一是肝为刚脏,性喜条达,体阴而用阳,往往强调其以血为体 以气为用时,忽视了肝气的不足。二是肝气易于郁结,郁而化火;肝阳易于上亢,故肝多实 病热病,从而掩盖了肝的虚证。三是五脏之中 ,惟肝能泄(《内经》曰:五脏藏而不泄), 重视 肝之疏泄功能而忽视了其肝气虚的一面。四是治疗上受“木郁达之”和“肝无补法”的影响 ,忽视了补肝的治疗方法。五是补肝不易,对于肝气虚的治疗方药,至今仍不完善,历代文 献只有零星的记载,尚无补益肝气的代表方剂和药物,这给 临床用药带来了难度。

    2.3 历代对肝气虚及其治疗论述极少,对肝气虚说法不一,未能形成统一的学术思想。而 后世医者多有遵从古人的传统,着重继承而忽视了发展,束缚了对肝气虚证治的探讨。
, 百拇医药
    2.4 现代医家陈潮祖认为:肝肺外感多于内伤,故不言阳虚而言虚寒。然而,历代不少医 家却认为肝无阳虚,由于“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虚之甚”。肝阳虚多由肝气虚发展而 成,肝阳虚多含有肝气虚之证候,二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所以否认肝阳虚导致了对肝气 虚的忽视。

    3 重视肝气虚的意义

    3.1 有利于丰富和完善中医基本理论

    中医认为“气者,人之根本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功能表现。人以五脏为中 心,五脏有五气,生理上,五脏之生理功能赖五脏之气,病理上,脏腑的功能失调,也会引 起脏气失常,陈潮祖教授认为:气的失常表现为不通、太通、亏损三种基本病理改变。脏腑 功能失调与气的失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肝气虚是肝气失常之一,是肝脏功能失调的一大 病理机制,否认或忽视肝气虚,脏腑辨证理论是不完善的。

    五脏当皆有气虚,惟不言肝脏,这是认识和思维上的局限。五脏属五行,五行之生克乘侮反 映了五脏间的生理病理关系。这种关系主要靠气的虚实盈亏来维系,肝气虚实是其重要组成 部分,如肝气有余则乘脾侮肺,肝气不足则肺乘脾侮。可见,忽视或者否认肝气虚,难以全 面理解和阐述五脏间的生克乘侮关系。
, 百拇医药
    3.2 重视肝气虚有利于对疑难重证的诊治

    由于对肝气虚的忽视和没忘,直接导致临床辨证思路对“肝气虚”的空白。据报道,慢性肝 炎临床多表现为肢倦乏力,胁胀或痛不适,且有情绪不宁的症状,可责之为肝气虚为患。中 医认为:久病必虚。慢性肝炎缓慢难愈的根本原因就是正虚,主要是肝气虚。正虚不能抗邪 外出,邪之久存进一步加重正虚。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肝炎与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有关,人 体既不能抗御病毒侵袭又难以清除乙肝病毒和免疫复合物,致使病毒在肝细胞内反复复制, 肝细胞不断被破坏,这与中医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致。

    中医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肝气虚是慢性肝炎的基本病理机制,故对慢性肝 炎当从肝气虚角度进行辨证论治,以求治本。

    3.3 重视肝气虚符合现代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已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社会、心理等医学模式转换。肝主情志,与性格 、情绪关系密切。肝气虚的患者个性特征以内向、情绪不稳定多见,经曰:肝气虚则恐,实 则怒。可见,调节肝气虚实与现代心理疗法关系密切,重视肝气虚是符合医学模式转换的。 将调节肝气虚实与心理疗法结合起来,也许是提高疗效的有效途径。
, 百拇医药
    总之,重视肝气虚,既能从理论上丰富对肝脏的认识,又能拓展临证思路。调补肝气或许是 提高慢性重症肝病诊治疗效的必由之路,但是补益肝气的方药尚不完备(或许是乙肝等肝病 疗效不佳的原因之一),尚需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刘渡舟.肝胆病源流论.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邱志济,等.中医治疗乙肝的新思路和特色.辽宁中医杂志,1998(6).

    3.张红瑞.浅论“肝阳虚”,“肝气虚”.河南中医,1998(1).

    4.黄景贤.乙肝中医病大病机研究概况.辽宁中医杂志,1998(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