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中医学与辩证法
编号:10464735
胆汁返流性胃炎的中医证治
http://www.100md.com 2004年9月12日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试点93级 罗茂林

    中医93级 刘敬军

    提 要:胆汁返流性胃炎在临床中较多见,西医治疗以抑制胆汁分泌为主,疗效欠佳。本文通过对胆汁返流性胃炎的中医证治探讨,认为本病病位在肝胆,病机为肝胃失和、肝胆湿热、脾胃虚弱、气机逆乱,治疗上应注重疏肝利胆,给胆汁以出路。

    关键词:胆汁返流性胃炎 病因病机 治则

    胆汁返流性胃炎是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胆汁等肠内消化液乘机返流入胃,破坏胃粘膜屏障,引起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性反应的疾病。目前西医尚缺乏满意的疗法。现笔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临床观察,对胆汁返流性胃炎的中医证治作一初步探讨。

    1 临床表现及病位胆汁返流性胃炎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或频发性上腹胀闷、灼痛,餐后不缓解或加重,反复口干,或恶心,吐苦汁,吐后症状缓解不明显,伴嗳气、纳差等一系列脾胃功能受损的症状。由于肝胆、脾胃互为表里,因而胆汁返流性胃炎的病位统属于脾、胃、肝、胆。中医学中无返流性胃炎的称谓,但根据以上临床表现可将其纳入胃脘痛、呕吐、呃逆等病范畴。又因胆汁呈碱性,故亦常称为碱性返流性胃炎。
, 百拇医药
    2 病因病机《灵枢·本输》称:“胆者,中精之府”。内藏清净之液,名胆汁;其味苦,色黄绿,由肝之精气所化生,汇集于胆,泄于小肠。肝与胆不仅在经络上相互络属而互为表里,而且肝与胆在本身结构上关系也极为密切。胆囊内贮胆汁,胆汁注入肠中,有助于小肠化物。胆汁源于肝,为肝之余气所化生,而胆汁泄于小肠又有赖气机调畅。肝主疏泄,胆的功能活动,即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实际上取决于肝主疏泄的功能,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胆汁排泄通畅,则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若肝失疏泄,势必导致胆汁分泌与排泄紊乱。胆汁不循常道,上逆入胃,则成胆汁返流性胃炎。同时,中医理论认为胆为六腑之一,为清净之腑,胆汁必须顺流至小肠,才有助于小肠的消化功能。若因湿热郁结或气滞湿阻,必然影响胆汁的下行而返逆入胃;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气下行为顺,胃气不下则郁滞,从而影响胆汁下行,如此互为因果,则出现胃痛、嗳气、呕吐等症状,日久加重,胃镜查见返流胆汁。《灵枢·四时气》云:“善呕,呕有苦,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较为贴切地描述了本病的发病机制。肝胆脾胃的功能相辅相成,胆汁的分泌排泄必赖于肝之疏泄,胃之和降,脾之运化,若因饮食寒温不适、情志不畅、手术创伤,则肝胆失于疏泄,脾胃失于健运,胆胃气逆,失于和降而引发该病。故该病病机归纳为:肝胃失和,肝胆湿热,脾胃虚弱,气机逆乱。
, 百拇医药
    3 辨证分型论治由于本病病因复杂,病位多变,临床表现多端,且症状与胆汁返流的程度常不一致,因而临证时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以疏肝利胆、和胃降逆治本为主,兼治其标,现将临床常见证型归纳于后:

    31 肝胃不和《内经》云:“甲木之升缘于肝气上逆。”若肝郁气滞,胃气下降,则胆气不舒,幽门“泵阀”功能受碍,通降、升清功能紊乱,胆汁无所制约,当降不降而逆流入胃;或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症见脘腹胀满不适,牵引胁肋,时有嗳气,或泛吐酸苦水,心烦易怒,食少,纳差,舌苔薄白,脉弦。治当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吴茱萸、白芍、枳壳、陈皮、郁金、川楝子、法夏、佛手等。若嗳气不休加苏梗、沉香;呕吐频繁加代赭石、旋覆花;泛吐酸水加乌贼骨。

    32 肝胆湿热常因久居湿地、嗜好烟酒,烟生热、酒生湿,湿热内生,累及肝胆;或肝气郁结,日久化热,胆气逆而犯胃,症见平素急躁易怒,胃脘胀满、隐痛,进食后加重,嗳气,泛酸,甚则耳鸣,恶心,呕吐,口干而粘,大便坚而不爽,小便黄赤短少,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以清肝泄热、利胆降逆为主。方选小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半夏、生姜、甘草。胃痛甚加玄胡、香附、五灵脂;脘腹胀满加青皮、厚朴;恶心呕吐加旋覆花、代赭石;热呕甚去半夏、生姜加黄连、竹茹等。
, 百拇医药
    33 脾胃虚弱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一虚,百病由生。若素体阴虚或肝胆郁热日久,胃阴暗耗或久病失于调理,胆汁乘虚返流而致脾虚,运化无力,胃之受纳不足而引起一系列脾胃虚弱的症状。症见精神萎靡,少气乏力,面色硓白,食欲不振,胃脘隐痛,时轻时重,喜热喜按,甚则厌食反胃,大便溏薄,舌胖大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无力。治当健脾和胃,调畅气机。方选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砂仁、木香、法半夏、陈皮、茯苓、吴茱萸、黄芪、高良姜。若四肢不温,疲劳乏力,大便稀溏加附子、桂皮;兼寒湿,脘腹胀满,舌苔白腻加厚朴、干姜等。

    34 瘀血阻络经脉瘀阻,不通则痛。《临证指南医案》亦云:“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可知其治气治血之当然也,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叶天士亦指出“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症见胃脘疼痛持续,或痛如针刺,痛有定处,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细涩。治宜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选活络效灵丹加减:丹参、当归、乳香、延胡、五灵脂、赤芍、陈皮、桃仁、香附。兼郁热、口干舌红加丹皮、黄芩、山栀;兼虚寒腹痛,得温则舒,肢冷苔白加吴萸、干姜、附子。
, 百拇医药
    4 典型病案

    41 王某,女,32岁,农民。1995年8月3日初诊。主诉:胃脘胀闷疼痛,呕吐苦水1周。现病史:1周前因讴气,胃痛发作,7月31日于当地人民医院胃镜检查,诊断为“返流性胃炎”。经中西药对症治疗,疼痛时轻时重,遂来求诊,刻诊见脘腹及胁肋疼痛不适,夜间时疼痛加重,心烦易怒,嗳气,呕吐黄绿色苦水,口干苦,纳差,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诊断:胃脘痛(肝气犯胃)。治则:疏肝和胃,利胆降逆。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5g 赤芍15g 川芎15g 香附15g

    枳壳15g 厚朴15g 赭石30g 郁金10g

    木香6g 黄连6g 金钱草30g 甘草6g医嘱:1日1剂,水煎服,3剂,调畅情志。95年8月7日复诊,诸症悉除,要求继续用药。上方去赭石加法夏15g,服1剂后加服逍遥丸,每次6g,日3次以善后,巩固疗效,95年10月1日胃镜查胃粘膜炎症减轻,幽门未见胆汁返流,胃蠕动有力。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 百拇医药
    42 陈某,男,40岁,商人。1996年2月8日初诊。主诉:反复胃脘疼痛6年,加重14天。现病史:患胆汁返流性胃炎6年,经常胃脘疼痛,大便干燥秘结,3~4天一解;此次因外出吃火锅诱发已两周。刻诊见胃脘灼痛,阵作难忍,嗳气干呕,频吐苦水,口燥咽干,尤其晚间睡觉口苦甚,晨起口苦粘腻难开,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诊断:胃脘痛(肝胆湿热阻滞,胆胃气机上逆)。治则:清泄肝胆郁热,和胃利胆降逆。方药:小柴胡汤合左金丸加减。

    柴胡15g 黄芩10g 法夏10g 焦栀10g

    黄连12g 吴萸12g 金铃10g 延胡15g

    赭石30g 郁金10g 青皮15g 建曲15g

    金钱草20g 蒲公英30g 生军10g(后下)医嘱:水煎服,1日1剂,忌辛燥饮食。患者服上方1剂,症状缓解,要求守方服用,共服8剂,诸症消失。于1996年2月25日复诊,上方去生军、赭石,加党参20g、白术15g、炙甘草10g,续服10剂以巩固疗效。后经胃镜复查无胆汁返流。随访至今未发。
, 百拇医药
    5 结语清代医家黄元御在《黄元御医书十一种》中云:“脾随肝升,胆随胃降。”为我们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提供了思路。在生理情况下,肝脾以升为用,胆胃以降为和,四者之中,又以肝的升发疏泄最为重要,只有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升降才能和顺,胃内容物才能升降,同时胆汁、胰液才能随胃气下降入肠,反之则胆汁及肠内容物不循常道而上逆犯胃,从而引发本病,所以在治疗本病时,要谨守其病机、病位、病性、病势,抓住疏肝、和胃、降逆、利胆四个环节,尤其是利胆,临床上易被忽略。仅从前三环节入手,不给胆汁以出路,就违背了“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往往收不到良好效果。现代医学主要从促进胃肠动力,保护粘膜,阻滞受体,抑制离子泵等方面入手,免不了抑制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而祖国医学认为胆汁的分泌是肝的一种正常生理功能,其排泄乃是胆腑功能的体现,故治疗除抑制胆汁过度分泌外,重在疏肝利胆。此外,因本病属慢性疾患,其病程长,病情复杂,在治疗中尤应注重饮食调养,以保证疗效,同时结合胃镜检查以利诊断及疗效判断。,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