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焦点
编号:10464716
中医21世纪发展方向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04年9月12日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中医94级 石溪竹

    提 要:中医21世纪的发展应走现代化道路,要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在理论研究上突破和开辟实验研究途径,并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法。

    关键词: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 理论研究

     中医作为祖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已经伴随着中国人民越过了五千年的时空,几千年以来,它的发展从未停止。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科技一直居于世界前列,中医学作为它的一个代表,也成为世界医学的领头羊。16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实验科学的兴起和中国政府的闭关自守,中国科技水平一落千丈,中医学也一蹶不振。邓小平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工业、农业如此,医学也不例外。中医学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当时本民族的科技力量。有人预言,21世纪在科学上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是中医学的世纪(1)。这对中医药的发展既是希望,亦是挑战。世纪之交,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所有中医人面前:中医要走向世界,应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毫无疑问,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走中医药现代化的道路,才是中医的唯一出路。历史与现实雄辩地告诉我们,医学发展离不开科技力量。中医学作为一门科学,在其形成之初和发展过程中积极广泛地吸取了其他学科如天文、地理、冶金、矿藏等方面的成果,特别是思维方法上,吸收了道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现在,中医要继续发展,仍然必须吸取当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最优秀成果,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改造自己。
, 百拇医药
    1 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19世纪以来,中医的发展相对缓慢是由于中医队伍对现代科学技术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不够,不能拿来作为手中的武器,去轰击中医理论的大门,而处处依托古人,无论撰写论文或著书立说,总要用上若干个“古人曰”之类,似乎用了古人的言论,文章才有说服力(2)。不依靠现代科技,不提出自己的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中医谈得上什么发展?!

    11 什么是现代科技现代科技是20世纪以来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和技术。主要成就有: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宇宙学及对宇观认识的发展、粒子物理学及对微观认识的发展、人体科学及对生命认识的发展、系统科学及对世界认识的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3)。中医学对这些科学和技术缺乏应有的敏感,以为只有数学、物理、信息等领域才用得着,其实不然。例如,宇宙学及对宇观认识的发展对中医学天人相应观就有一定帮助作用:“天”是什么,演化着的宇宙;“人”是什么,宇宙演化到特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产生取决于宇宙演化形成的特定条件。“天人相应”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包括物质、能量、信息等多方面的物质关系(4)。人对天地的影响有自主反应能力。认识到了这些,对天人关系就能更好地驾驭,就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加以调节和改造,这对生命科学中“人是怎么来的”也是一种回答。
, 百拇医药
    12 现代科学技术不等同于西医相当多的人把运用西医的知识和方法认为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5)。须知现代科技对于医学只是一种工具,西医已经在广泛使用这种工具,而中医才起步,所以切勿以为应用现代科技就仅仅是应用西医。怎样使用受不同医学不同思维不同理论的影响,西医受还原论思路的影响,使用过程中掺入了它的思想,显得与中医的整体观格格不入。学习现代科技,要原汁原味地拿来,而非拾人牙喙。

    13 中西医结合谈到现代科技,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中西医结合问题,毕竟20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主要来自于西方,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而中医的土壤是东方文化,它在吸收现代科技时,必须本着“洋为中用”的原则,需要的保留,根本对立并且不适合的舍弃。有人认为中医只讲宏观,不讲微观;西医只讲微观,不讲宏观,这是不对的。中医也讲微观,只不过是宏观化的微观,否则,何以会有“肺为华盖”之说。西医也讲宏观,他们并不是单凭分子、原子治病,毕竟面对的病人是一个有机结合体。中西医的差别在于西医研究的是“人的病”,中医研究的是“病的人”。(6)而且,中西医的微宏观认识正有向对方靠拢的趋势,它们的界线将会越来越模糊。随着两种医学自身的不断发展,微观和宏观最终会像一个圆一样相交,达到“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和谐境界。
, 百拇医药
    2 理论研究上突破纵观中医学五千年发展史,没有哪一次飞跃不是建立在理论研究的突破上的,人们总是在医学实践上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求助于理论研究,而理论研究上的突破往往带动实践,使之逾越障碍,飞速发展,如金元四大家寒凉、攻下、补土、养阴学派的建立为中医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叶天士、吴鞠通温病学说的提出开创了“伤寒”以外的领域。可见,中医要现代化,首先要着眼于中医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中医理论反映人的生理、病理、药理过程,都是值得研究的对象,而基础理论如“证”的实质,气血精津液、脏腑相关、六气、经络实质等尤其值得攻关。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最大胆的思辨,才有可能把经验资料之间的空隙弥补起来。”对中医来说,光靠经验的收集、归纳是不够的,只有在理论研究上最大胆地假设并予以验证,才有可能取得创新和突破。

    21 应用系统论系统论只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一部分,系统论认为系统有目的地设置了一个“预定”状态,即使在受干扰的条件下也可以把自己拖回并稳定在这个状态上,或者有返回这个状态的趋势,即具有不受初始条件制约的“自组织性”,亦即中医理论讲的“阴平阳秘”。而人是典型的自组织系统,由于阴阳的谐调形成一个稳态,轻微的病变能够通过机体的自身调节不药而愈,即如《伤寒论》所说的“阴阳自和而愈”。针灸的作用就是通过这种自组织系统,将外界的信息传入,引起机体作出主体性自主反应,通过反馈机制治愈疾病的。由此我们可知:针刺的双向调节作用乃是通过外界输入信息的不同(补和泻手法的不同),使机体自主反应出现差异,机体内部自组织活动产生不同的物质而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调节作用。“证”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人体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产生后,通过某种自组织机制,达到一定状态,并保持住,则疾病明朗化。如果把疾病看作一个系统过程,则证是这个系统过程中某个时点的层次结构组合(9)。在疾病层次上把握证,才能深刻认识到证的有序性自组织机制。系统自组织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序稳态和远离平衡的问题,这正是现代科技与中医吻合的一个方面。
, 百拇医药
    22 组织多学科协同攻关研究上不能光靠中医队伍,我们毕竟有许多缺陷,应抱着虚怀若谷的态度,不要拒绝其它学科的参与和帮助,积极与物理、生物、生化、计算机、数理、哲学等多学科携手合作,共同探索,取长补短,共同攻克理论研究上的道道难关。

    3 开辟中医的实验研究途径

    目前,中医的实验大都借用西医的研究方法和指标,但又致使其难以体现中医生理、病理的特有内容(10)。中医的一个“证”包含了多方面的信息,用西医化的实验不仅不能完整表现,而且往往由于割裂了局部与整体的联系而导致错误的结论。近年来,中医也在积极摸索实验研究的途径,如证候的动物模型,用劳倦和饥饿成功地制造了大鼠脾虚模型,用甲状腺素制造阴虚动物模型,用不断骚扰小白鼠进食得到肝郁模型(11)……说明只要积极去探索,找到制造真正的中医实验动物模型并不是没有办法。但这些实验研究也才刚刚起步,还有许多现代科学技术,如分子生物学、人体科学、新材料技术等完全可以大胆运用到中医实验研究领域中来。
, 百拇医药
    4 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医药人才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是中医学大展鸿图的世纪,这需要造就一支全新的中医队伍,要在智能结构和知识水平上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12)。而且,中医学要发展,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要在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上取得突破,必须要有掌握现代先进科技的人才。所以,培养掌握有现代高、精、尖科学技术的中医药人才已迫在眉睫。

    41 在校学生自身素质要提高各地的中医院校不能只拘泥于专业课程的开设,要积极开设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开办有关的讲座,诚聘综合性大学这些方面的专家、教授为同学们作深入浅出的讲解。还要广泛开展各种课外科技学术活动,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地学习、讨论、研究,使他们成为掌握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两方面知识的人才。

    42 改变传统的招生模式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要求一个五年制本科生同时深研两种知识恐怕有些苛刻。我们不妨借鉴西方,特别是美国医学院的招生模式,招收一批掌握了现代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等高等理论的学生来学习中医;或采取送出去的办法,将我们的硕士、博士研究生送去学习现代科学技术,让他们充分掌握两方面的知识来发展中医。
, 百拇医药
    5 结 语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思维方式恰恰与现代医学革命的潮流相吻合,这是中医学全面振兴、走向世界的机遇。依托现代科技,走现代化的道路,将作为一场新的“中医革命”永载史册。

    参考文献2 晋献春中医现代及未来发展的几点看法中医教育,1996;15(5):524 祝世讷研究和发展现代天人相应观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5):288~2925 张庆祥从现代科学技术看中医学21世纪的发展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3):1526 黄煌继承:面对21世纪中医学发展的思考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2(3):3~57 金哲,等当代新术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3278 肖延龄,等从系统自组织理论看辨证论治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5):3011、3、9、10、11、12 山东中医学院从现代科学技术看中医学21世纪的发展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3)、(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