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热点关注 > 热点评说
编号:10465126
教育部:学生体质下降是社会问题
http://www.100md.com 2004年9月13日 中国青年报
     进入言论角:大学生体质不健康不能毕业

    2003年教育部在例行的体质监测中,对全国11万多名大中小学生进行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学生的体重和身高与上一次调查相差不多,但是一个明显的改变是学生的运动素质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

    学校对体育课不可谓不重视:不论小学、中学和大学,体育都是必修课。在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中,体育课作为必修课有30分的权重。

    问题是,学生的体质提高是单靠体育课就能够锻炼出来的吗?

    “提高学生的体质不是教育部一家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杨贵仁司长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在他看来,提高学生的体质是需要学校、社区和家庭三方共同努力的。可现在各方的重视程度还不统一。

    以社区为例,学生在回家后如果还想进行体育锻炼,会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一是家庭作业多,会减少锻炼的时间;二是出去锻炼家长不放心。现在不少社区没有锻炼场所,出了门就是马路,家长根本不放心。即使有,很多设施也都是针对老年人的。

    一些家长对提高孩子体质的重要性也没有充分的认识。杨贵仁司长说,很多家长只是关注眼前孩子的成绩好坏,反而对孩子体质健康考虑的不够多。不少孩子在休息时间忙着从一个学习班赶往另一个学习班,他们没有时间没有地方去锻炼身体。问题是,体质是伴随孩子一生的大问题。

    学生自己对身体重要性的认识也不统一。尤其是大学生中两级分化的趋向很明显:重视的人很重视,不重视的人总有同样一种想法,现在年轻,身体很好,锻炼是以后的事情。

    “体育锻炼是要养成习惯的。”杨贵仁司长说。

    这种养成习惯不是学校的种种制度能够保障的,还有一个文化背景影响的问题。杨贵仁司长说,以西方国家为例,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就要提高生活质量,比如锻炼身体,而他们的学生从小功课压力不大,有大量时间锻炼。所以西方国家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和意识都比国内的学生要强。

    有人把现在的体育锻炼说成是“夕阳体育”,换句话说,就是国内从事体育锻炼的更多是老年人。“年轻人的体育锻炼什么时候才能变成自发的来自内心的需要?”杨贵仁司长问。

    教育部正在从事一些改革。比如说,今年在9年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的改革中,体育课增加一个课时。

    体育课的授课目的也在改变。在一些地方的试点有这样的要求,每个学生在考试之外,至少学会两项体育锻炼项目,比如羽毛球、乒乓球,主管部门希望新的技能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

    体育器材也从细微处发生变化。比如说,原来小学的篮球架用的是成人的标准,对小学生来说不太适合。现在新型的器材就要求降低高度,能符合小学生的要求。

    刚刚结束的大学生运动会提出这样的口号:“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也是主管部门希望所有学生能够达到的目标。杨贵仁司长说:“我们在考虑怎样激发学生的热情,营造体育运动的氛围,让学生锻炼起来。”

    但是所有这一切,需要的是全社会的配合。(记者 原春琳),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