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文摘专辑
编号:10468543
呼吸系统疾病(2004.09.20)
http://www.100md.com 2004年9月2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15期
     六味地黄丸可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肺功能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病,属变态反应性疾病,与人体整体免疫力下降和过敏有关。临床表现为喘憋哮鸣,呼吸困难,喘息不得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等症状。《中国医药学报》2004年第19卷第7期报道了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老年科戴琪、陈钢等医生对临床采用六味地黄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应用研究。他们为了了解补肾法六味地黄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肺功能改善情况,研究治疗前后痰液中嗜酸性细胞的变化,于1999年9月~2001年2月,对35例支气管性哮喘患者进行了为期8周的六味地黄丸治疗。35例患者均符合支气管性哮喘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45~75岁;病程6个月~8年。发作期患者15例,缓解期患者20例。

    治疗方法:治疗组均服用六味地黄丸8周,有支气管哮喘发作时可加用β2受体激动剂,哮喘症状消失后1周停用,所有患者不使用各种抗过敏药物。同时注意护理与调摄,寻找并祛除发病诱因,注意居住环境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到刺激性气体、灰尘、花粉等。饮食宜于清淡,忌食生冷肥腻厚味、海腥发物和辛辣食物。
, 百拇医药
    治疗结果显示:经过六味地黄丸治疗8周后,患者的PEFR均值由治疗前的(476±73)ml提高到(532±85)ml,增加了11.76%。另外,PEFR占预计值由治疗前的81.83%提高至治疗后的88.03%,治疗前后患者的PEFR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痰液细胞分析:治疗前后嗜酸细胞计数为(16.12±8.33)、(9.26±4.52),治疗前后患者的嗜酸细胞计数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

    戴琪、陈钢等医生指出: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哮病范畴,发于肺、脾、肾三脏,且哮鸣多有“宿根”,即过敏原与过敏史,其病机与痰饮、瘀血、气滞、火郁、本虚密切相关。中医哮喘病治疗方案有“喘分虚实、哮分寒热”之说。治疗方面,《丹溪心法·哮喘》指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并总结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证治规律,标本缓急,各适其所。六味地黄丸是北宋太医丞钱乙依据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组方而变化,为“肾主虚”的小儿而设,记载于《小儿药证直诀》。由于其制方精妙,三补三泻,补中寓通,临证多验。且适宜长期服用,所以后世亦广泛应用于成人病证。同时因该方滋补三阴之功卓著而被誉为“补阴方药之祖。”本研究结果显示经六味地黄丸治疗后,不但PEFR均值上升,而且治疗后痰液中的嗜酸性细胞明显低于治疗前。研究结果证实了补肾法不但能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肺功能,还有很好的抗炎作用。
, http://www.100md.com
    金水六君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有良效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尤以老年人多见。其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为发病特征,属中医“咳嗽”、“喘证”范畴。该病常年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可发展为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源性心脏病,故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进行积极治疗,是阻止该病进一步恶化的关键。据悉,近3年来,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的冯玲医师等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金水六君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40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40例作对照观察,疗效满意。《浙江中医杂志》2004年第39卷第6期中对此作了有关报道,并附有典型病例一则。

    将该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按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若气急明显者辅以茶碱类支气管舒张药,伴有心衰者予适当利尿强心治疗。治疗4周为1疗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金水六君煎,其方由当归、陈皮、熟地、半夏、茯苓、炙甘草所组成。在治疗中随证加减:痰多、气急明显者加苏子、葶苈子、桔梗、栝楼皮,伴心悸、下肢浮肿者加黄芪、丹参、米仁、泽泻,咳嗽剧烈者加枇杷叶、款冬花、紫菀、桑白皮。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饭后口服。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必嗽平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次16mg,每日2次。经上法治疗1疗程后,治疗组40例中,临床控制18例,显效14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对照组40例中,临床控制10例,显效9例,好转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 http://www.100md.com
    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过程中,冯玲医师等体会到,该病迁延日久而呈本虚标实之病机,本虚为脾肾两虚,标实为痰热壅肺,治疗当扶正祛邪并重,而金水六君煎正具有补脾肾、化痰湿的功效。方中熟地、当归滋阴补血,以助肺肾之气,半夏、陈皮燥湿化痰,茯苓、甘草健脾和中。以上所作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表明,该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确有良效。

    咳宁方辨证治疗岭南外感咳嗽疗效满意

    《中医杂志》2004年第7期报道了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系杨钦河、陈孝银及广州中医药大学彭胜权等临床运用经验方咳宁方辨证治疗岭南外感咳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他们共收治了173例患者,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内科学》、《肺部感染性疾病》中关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流行性感冒以及肺炎的一般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咳嗽”的辨证分型,结合岭南外感咳嗽的临床特点进行分型并制定诊断标准。临床辨证分为痰热型咳嗽和痰湿型咳嗽2个证型。(1)痰热咳嗽: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可兼卫表证。(2)痰湿咳嗽:咳声重浊,痰多色白,胸闷脘痞,纳少,舌苔白腻,脉滑或濡滑。可兼卫表证。咳嗽轻重分级原则:依据临床的不同情况将咳嗽分为轻、中、重3级。(1)轻度咳嗽:白天间断咳嗽,不影响工作和生活;(2)重度咳嗽:昼夜频繁咳嗽,影响睡眠和工作;(3)中度咳嗽:咳嗽连声较频繁,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咳痰的分级原则:根据临床不同情况将咯痰的有无多少轻重分为4级。(1)0级:无痰;(2)1级:昼夜咯痰5~50ml为少痰,用(+)表示;(3)2级:昼夜咯痰51~100ml,用(++)表示;(4)3级:昼夜咯痰>100ml为多痰,用(+ + +)表示。
, http://www.100md.com
    173例岭南外感咳嗽患者,辨证属痰热型咳嗽者95例,痰湿型咳嗽者78例,将其随机分为3组。咳宁Ⅰ方组63例,男33例,女30例,平均年龄42.35±8.91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4例,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34例,流行性感冒3例,肺炎2例;轻度咳嗽15例,中度咳嗽34例,重度咳嗽14例;病程8.14±2.36天。咳宁Ⅱ方组58例,男31例,女27例,平均年龄40.41±10.53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3例,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32例,流行性感冒2例,肺炎1例;轻度咳嗽12例,中度咳嗽31例,重度咳嗽15例;病程7.72±2.15天。蛇胆川贝液对照组52例,男27例,女25例,平均年龄37.87±7.78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2例,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27例,流行性感冒2例,肺炎1例;轻度咳嗽10例,中度咳嗽29例,重度咳嗽13例;病程7.41±2.65天。

    治疗方法:痰热型咳嗽用咳宁Ⅰ方治疗,药物组成:紫菀12g,白前10g,百部10g,黄芩12g,鱼腥草15g等;痰湿型咳嗽用咳宁Ⅱ方治疗,药物组成:白前10g,百部10g,半夏12g,茯苓20g,陈皮5g等。水煎饭后服,1日2次。对照组用蛇胆川贝液治疗,每次10ml,1日2次口服。3组辨证用药:兼风寒表证加荆芥、防风、紫苏;兼风热表证加桑叶、菊花、柴胡;兼燥邪加北沙参、桑叶、麦冬、杏仁;邪热盛加生石膏、金银花、贯众、大青叶;痰热盛加贝母、桔梗、海浮石、枇杷叶;痰湿盛加旋覆花、橘红、远志、紫苏子;暑湿盛加香薷、青蒿、藿香、薏苡仁;喉痒加薄荷、蝉蜕、细辛;咽喉肿疼加岗梅根、山豆根、牛蒡子;挟瘀加桃仁、红花、丹参;喘促加麻黄、地龙、旋覆花;气阴不足者加太子参、五味子、北沙参、百合。4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观察2个疗程。
, http://www.100md.com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对“外感咳嗽”的疗效标准。治愈:咳嗽及其他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好转:咳嗽及其他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变或加重。

    治疗结果显示:3组总体疗效比较:咳宁Ⅰ方组63例,痊愈51例,好转8例,未愈4例,治愈率为80.95%,总有效率为93.65%;咳宁Ⅱ方组58例,痊愈48例,好转8例,未愈2例,治愈率为82.76%,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52例,痊愈29例,好转6例,未愈17例,治愈率为55.77%,总有效率为67.30%。咳宁Ⅰ、Ⅱ方组治愈率,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外敷加中药合治支气管哮喘疗效佳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最为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增加趋势。中医治疗哮喘是有其独到之处,其治疗方法正日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中国医药学报》2004年第19卷第7期报道了深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耿小茵、李小球等医生临床采用外敷加中药合治疗支气管哮喘,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他们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和西医对照组。其中中医治疗组为57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32例,年龄18~70岁,平均38.5岁,病程2~15年。西医对照组41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3例,年龄19~68岁,平均36.5岁,病程1~14年。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按中华医学会1992年标准。所有病例均无其他合并症及激素用药史。
, http://www.100md.com
    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组给予穴位敷贴:药物选用根据清代张璐《张氏医通》所载的白芥子散加味。用麻黄、白芥子、细辛各一份,甘遂、延胡各半份,研末用生姜汁调成糊状,切成等大(1cm×1cm)的小块,用胶布固定在治疗穴位。常规穴位选择:发作期选肺俞、风门、定喘;缓解期选肺俞、膏肓俞、肾俞。每2天1次。三伏敷贴穴位选择:初伏选定喘、膏肓俞、肺俞;中伏选大椎、风门、脾俞;末伏选大杼、肺俞、肾俞。贴药时间:成人每次4~6h,儿童每次2~3h。每年三伏天贴药3次(每10天1次)。中药内服:外敷同时服用自拟益气纳肾咳喘方。处方:防风10g,白术15g,黄芪20g,炙麻黄6g,法半夏9g,杏仁10g,甘草5g,苏子10g,白芥子10g,淫羊藿10g,菟丝子10g。加减:风热加鱼腥草、牛蒡子、地龙;风寒加细辛、紫菀;痰湿加苍术、厚朴;大便结加莱菔子、厚朴;痰热加射干、瓜蒌。水煎服,每日1剂,二煎混合分2次温服。西药对照组均采用抗炎、抗敏、平喘等西药对症处理。药用阿莫西林胶囊0.5g口服,每天3次(或头孢呋辛酯片0.25g口服,每天2次,或青霉素注射液560万U静脉滴注,每天1次);克敏能胶囊5mg口服,每天2次;氨茶碱片0.1g口服,每天4次(或氨茶碱0.5g加入5%葡萄糖液静滴,每天1次)。两组均以14天为1疗程。观察1个疗程,观察期间停用其他中西药。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抽静脉血测定嗜酸性粒细胞计数、IgE、淋巴细胞转化率。
, 百拇医药
    疗效标准按中华医学会《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严重度分级及疗效标准(修正方案)》分为临床控制、显效、好转、无效。近期疗效指1个疗程结束后;远期疗效指1个疗程结束1年后。

    治疗结果显示:中医治疗组57例中,控制13例(22.81%);显效23例(40.35%);好转18例(31.58%);无效3例(5.26%);总有效54例(94.74%)。西医对照组41例,控制4例(9.75%);显效13例(31.71%);好转15例(36.59%);无效9例(21.95%);总有效32例(78.05%)。中医治疗组与西医对照组相比,(P<0.05)。两组远期疗效比较:中医治疗组57例中,控制12例(21.05%);显效22例(38.6%);好转19例(33.33%);无效4例(7.02%);总有效53例(92.98%)。西医对照组41例,控制2例(4.88%);显效10例(24.39%);好转17例(41.46%);无效12例(29.27%);总有效29例(70.73%)。中医治疗组与西医对照组相比,控制率与显效率(P<0.05),总有效率(P<0.01)。, 百拇医药(中国中医研究院信息所)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中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