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百名博士中医临症精华
编号:10468587
百名博士中医临症精华:络病的病机及临床特征
http://www.100md.com 2004年9月2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17期
     一、络病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络者,络脉也。络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络,包涵“经络”之络与“脉络”之络,经络之络是对经脉支横旁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脉络之络系指血脉的分支部分,脉络在《灵枢》亦称为血络。狭义的络,仅指经络的络脉部分。络病学说所涉及的络,一般是指广义的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合称。在生理上,络脉有不同于经脉的地方。经脉是主干,有路径的意思;络脉为分支,有网络的意思。络脉包括十五别络、孙络、浮络及血络等内容,别络是指从经脉别出的络脉的干线部分,又名大络,共有十五别络,分别为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各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其功能主要是加强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孙络为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素问·气穴论》称之有“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而浮络是指浮现于体表的络脉,即“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灵枢·经脉》);浮络显露于皮肤的微细脉络,称为血络,它们均是构成络脉系统的重要内容,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络脉在循行上沿经布散,纵横交错,从大到小,呈树状、网状,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之间,形成一个满布全身内外的网络系统,弥补了经脉线性分布的不足,是脏腑内外整体性协调联系的重要结构。正是由于络脉这种密如珠网、遍及全身的组织结构和分布特点,才实现了络脉贯通营卫、环流经气、渗灌血气、互化津血等众多的生理功能。经脉之“所以行血气,营阴阳”,“内灌脏腑,外濡腠理”,实际上也主要是通过络脉来实现的。因此,可以说络脉气血是构成人体内环境的物质基础。由于络脉是沟通内外的桥梁,又是气血汇聚之处,故也成为外邪入侵的通路和传变途径。络为聚血之所,络病即言病邪深入脏腑之中的血络而发生的病变。络脉病变的范围广泛,涉及临床各科,大体上可分为络脉自病和久病入络两大类,前者指起病即在络脉的病证,而后者指由经脏等病波及络脉而发生的病证,乃传病也。络病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病理及证候学上亦有相应的特点,其主要的临床特征可概括为:“久、瘀(痛)、顽、杂”四字。①络病多久病、慢性病,病延经年,病位深固,绝非一般的浅表病证,多属沉疴痼疾。②络脉细窄易滞,故络脉为病均有不同程度的气郁、血阻或痰结等“络瘀”表现,如叶氏云“久病在络,气血皆窒”;且络因邪闭,不通则痛,或“络虚则痛”,故在络病的某一阶段常可伴有局部疼痛的症状。③络病多病根深伏,病情顽缠,久发频发,正邪胶着,不易速愈。④络脉有深浅,络中有气血,络邪有久暂,故络脉病证多虚实互见,寒热并存,临床表现多样,病变复杂。
, http://www.100md.com
    二、络病的病因病机

    久病,是与外感、新病相对而言,指一些缠绵不愈的慢性疾病,也包涵着一些未能及时治愈的慢性疾病。久病缘何要入络?概而言之,其理有三:一者络脉生理上为联接表里、运行气血的通路,在病理状态下也成为邪气由表入里、循经入络的传变途径;二者由于络脉细小,分布广泛,具有渗濡灌注及血气运行缓慢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病理上易于瘀滞而渗化失常,百病丛生;三者络主血,为气血汇聚之处,也是邪气致病的场所之一,经脉久病,邪气入络,其气滞、瘀血与痰浊之间的相互影响往往是通过络脉来实现的,因此,其病变部位主要在络脉。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的“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是“久病入络”的主要理论依据。经主气,初病在气,在气亦即在经,络主血,病久入血,入血亦即入络;气无形属阳,主于功能;血有形属阴,主于形质,则提示疾病的发生,首先是防御功能的紊乱,所谓气分先病,继则由功能转入形质,即入于血分。络主血,病入血分自然累及络脉和形质,实乃病机普遍之规律,也表明络病是以气血分先后,以经络定浅深。络脉病变的产生,可因外感六淫、跌扑金伤,或由内伤七情、饥饱劳倦等因素引起,其基本的病理变化,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 百拇医药
    1.络脉结滞:络脉是气血津液输布环流的枢纽和通路,故气机通畅,络道无阻是维持其正常功能的前提,若邪气犯络,致络中气机郁滞,血行不畅,或津凝痰结,阻碍络道,均可影响络中气血的运行及津液的输布,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络脉阻滞的病理变化。此外,络中气滞、血瘀、痰结之间常相互影响,互结互病,以致病邪胶结凝固,缠绵难愈。

    2.络脉空虚:即络中气血不足,络脉失充。络脉具有渗灌血气,互化津血,环流经气等功能,而络中气血的充实是完成这些功能的重要条件之一。若气不足则血行迟滞,血不足则络脉失养,从而导致虚气流滞,痰瘀互结,阻于络中,因虚致实而成络病。所谓“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络愈虚,邪愈滞,以致虚实夹杂,正虚邪恋。

    3.络毒蕴结:经病、脏病日久,病邪累及络脉,血瘀痰凝,混处络中,壅阻络道,痰瘀互结,郁蒸腐化,久则凝聚成毒。邪毒留滞,伤津耗气,动血留瘀,损伤脏腑,败坏形体,因而变生诸证,加重病情。毒邪致病不仅有暴戾的一面,还有久滞的一面,邪毒久郁深伏于孙络、缠络,则形成病势顽缠,反复难愈的病理特点。
, 百拇医药
    4.络脉损伤:系指络脉受到直接损伤而言。如跌扑坠打、或针刀刺伤等都可致络伤血溢,气随血乱,形成络病;或由郁怒气逆,或热烁血络,或饮食失节致脉络受伤,血溢络外。正如《灵枢·百病始生》指出:“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可见,络脉损伤的基本病理变化即叶天士所谓“离络留而为瘀也”(《临证指南医案·吐血》)。

    综上所述,络病的病机大要可用四字概括,即“滞、虚、毒、伤”。尽管络病有络脉结滞、络脉空虚、络毒蕴结及络脉损伤等不同类型,然而“瘀阻”却是它们的共同病机,并由此进一步加重病情,增加病邪锢结难解之势。“久病入络”的论点揭示了多种病证发展的总趋势之一,表明各种病证发展到一定阶段均存在络脉病变,其基本病理变化为虚、瘀、毒交织锢结,阻滞于浮络、孙络、缠络,此即是许多慢性常见病的基础病变和共同归路,也是多种病证在“入络”阶段异病同治的病理基础,这就是络病的实质所在。它说明了“久病入络”既是一个病理概念,又包含有具体的病位内容,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说是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突破性发展。由于邪阻络道,郁久蕴毒,深滞于浮络、孙络、缠络,是络病病情缠绵、久发难愈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认为,“治络”的原则就是疏通络脉和透达络(毒)邪。祛邪之法当视病情需要而定,可理气、逐瘀、化痰、除湿、清热、解毒、散寒、扶正、通络、养络等一法施治,也可多法兼用,以期荡涤络邪,驱邪外达,调畅气血,平衡阴阳。祛邪即祛毒,而祛毒之要是给邪以出路,其治重在祛邪,驱邪勿尽,又要宿病缓图,以免戗伐正气,要讲究“络病功夫”,使邪去络通,则络病向愈。
, 百拇医药
    作者简介

    雷燕

    女,医学博士、博士后,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目前承担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3项。兼任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第五届委员会中青年委员,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博士研究分会副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编委。B09

    络病学说,即"久病入络"的学术思想,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源于先秦,成于清初,是前辈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结晶,几千年来历经沿用而不衰,说明了它极具生命力和学术价值。但久病为何入络?其西医学的内涵是什么?目前尚未深入开拓。, http://www.100md.com(雷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