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专家讲坛
编号:10468598
中医温病学对斑疹的认识
http://www.100md.com 2004年9月2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17期
     中医温病学所说“斑疹”,即斑与疹,是发热同时肌肤上出现的红色皮疹。其中斑的皮疹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有触目之形,而一般无碍手之质,压之色不退,消后不脱屑;疹呈琐碎小粒,形如粟米,突出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压之而色退。西医中亦有“斑疹”一词,是指局部皮肤发红,压之退色,不隆起亦不凹陷,可见而不可触,直径多在1㎝以内,多见于斑疹伤寒,是并列于丘疹、斑丘疹、瘀点瘀斑、疱疹等的独立概念。其机理为病原体或其毒素直接或间接造成皮肤、黏膜的损害,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导致渗出或出血所致。可见,中医中所说的“斑疹”与西医学的概念不同,可以用来概括传染病或感染过程中出现的多种形态的皮疹。

    中医学认为温病斑疹的发生原因与邪热波及营血有关。疹的发生多是由于气分邪热内窜营分,损伤血络,发于皮肤所致。其邪热仍在气分,仅为波及营分而已。其中肺经郁热不解而致发疹较为多见。斑多为热郁阳明,胃热炽盛,内逼营血,损伤血脉,迫血妄行,血从肌肉外渍所致。其邪热已入营血。正如章虚谷所说:“热闭营中,故多成斑疹。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属经”。在临床上斑疹的出现往往是邪热影响到营血的标志。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受其影响后人治疗营血分证候多用清营凉血养阴法。斑疹虽与营血分证有关,但仅从营血分治疗是不全面的。从其形成机理可以看出二者在病位上有肺、胃之异,病位有深、浅之别。疹的发生主在气分而热窜营分。斑的发生已入营血或气血同病,但与阳明胃中热毒有密切关系。故陆子贤说:“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所以斑疹的治疗在凉营凉血的同时,还要注意清解肺胃热毒。当邪热进一步炽盛,疹亦可转斑,病机重点则从气分而转为营血分。有时疹与斑不能截然区分,疹能转斑,也可在疹中夹斑,即“夹斑带疹”。
, 百拇医药
    除了以上病机特点以外,斑疹还有其特殊的诊断意义。叶天士说:“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在温病中,斑疹如能顺利透发,有利于邪热外泄,往往在斑疹透发后,热退身凉,病情渐趋好转。但亦有因邪热过盛或正气虚弱而致斑疹透发失常者,病情就可能进一步恶化。也就是说斑疹发生,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既是邪热波及或深入营血的重要标志,也是邪气外露的表现,所以叶天士又指出,斑疹“宜见而不宜多见”。所谓“宜见”是指斑疹外发提示邪热得以外透;所谓“不宜见多”是指斑疹过于稠密说明热毒渐入营血,提示病情加重。故诊察斑疹外发的顺逆就尤为重要。斑疹的色泽、形态、分布等状况可以反映出温病过程中邪正盛衰消长情况,为确定治疗方法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如斑疹色泽红活荣润,标志着邪热壅滞不甚,血行较畅、正气尚盛、邪热有外透之机。若斑疹颜色越深,说明热毒越重,正如雷少逸所说:“红轻、紫重、黑危。”若斑疹出后,色骤转淡红,甚至隐没,或疹出不畅,则多为气血不足、无力透邪外达之象,病情多危重,应警惕变证的发生。若斑疹松浮稀疏。如洒于皮面,为邪毒外泄之象,斑疹紧束有根,如从皮里钻出,似前人所描述的“如履透针,如矢贯的”,且分布稠密,甚至融合成片者,则为热毒深伏、锢结难出之象。另外,从全身表现看,若斑疹透发之后,热势随之下降,神情转清,二便调畅,提示邪热通过斑疹的透发而得以外达,属外解里和的佳象。如热势不退反见躁烦神昏,多为邪热热毒内陷。如斑疹初出即隐,病势反而加重,伴见神志昏愦、四肢厥冷、脉微或伏者,为正不胜邪,毒火内闭的凶兆,其证属逆,预后多不良。
, http://www.100md.com
    斑疹是温病过程中出现于体表的特殊体征,通过对其色泽、形态、分布等性状的观察有助于了解感邪的轻重、病变的浅深、气血津液的盛衰、病势的进退及预后的顺逆等情况,对于温病的辨证治疗有重要意义。在斑疹的治疗中既要注意祛除热毒病邪,又不可过用凉营凉血的寒凉滋腻之品闭阻气机;既要注意因势利导助邪气外透,又不可妄用升提、辛温之品助热伤阴,而致气血上壅见衄血、神昏。而应分清热毒轻重,在肺在胃,在气或在营血,根据病机辨证施治。由于斑疹的发生与肺胃气分热盛密切相关,所以在斑疹的治疗中常用清泄肺胃的治法和药物,并配以清热解毒、凉营养阴、凉血活络之品。如《六因条辨·冬温条辨第五》中:“冬温烦热神昏,舌赤苔黄,口渴咳嗽,斑疹脉数。此邪在肺胃,宜用沙参、连翘、元参、石膏、甜杏、川贝、桑叶、大力、人中黄、牛黄丸等味,清气透斑也。”

    陆子贤自释说:“热渐传营,神昏口渴,咳嗽斑疹,是邪在肺胃之间,非从气分清解,则斑疹难透。夫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斑疹俱见,二经受病。故用沙参、连翘、元参、石膏、甜杏、川贝、大力、人中黄清气热,兼牛黄丸芳香宣窍也。”可见清透气分邪热在斑疹的治疗中非常重要。切不可一见斑疹定要清营血。古人与此早有明示,如陆子贤说:“夫肺热则化疹,胃热则化斑,若不开泄,势必入营。故用薄荷、大力子、淡豉、杏仁疏泄表邪,连翘、黑栀清泄内热,枳壳、桔梗开提胸膈,生姜、竹茹和胃理痰。使膈上之痰俱得宣化,则肺胃之气热自清,而邪无留停之患,若此用法,庶无偏弊焉。”吴坤安《伤寒指掌》则指出:“宜犀角、连翘、牛蒡、薄荷、黄芩、葛根、防风、木通之类清解之。若见烦闷呕恶,足冷耳聋,脉沉伏,或浮躁者,此斑疹欲透也,亦用此方透斑解毒。……如关上见伏脉,此必热毒凝滞,斑不得出也;……或有热毒内结,斑疹不得外透,反从下泄之后,斑疹始出。或用透发不应,只用清火解毒,斑疹反透,此皆热毒内结使然。”
, http://www.100md.com
    病案举例:刘某,女,12岁,X年9月11日初诊。两下肢出现紫红色瘀点已二月。首先于两小腿下三分之一处出现红色瘀点,不久变成紫红色斑,隔几天渐消退,但不断反复发生,逐渐增多,大腿部亦出现皮疹,稍感关节痛,两腿无力,容易疲倦。大便间日一行。查:两小腿部可见密集蚕豆大小紫红色瘀点,压之不退色,大腿及上肢亦见散在少许瘀点。脉细滑,舌红,苔薄黄。中医诊断:紫斑。西医诊断过敏性紫癜。患者主要症状为腿部紫红色瘀点,压之不退色,属中医学“斑”的概念,多由热伤营血,损及血脉,血溢肌肤所致。治宜清热化斑,凉血止血,药用赤芍9g、生苡仁9g、川柏4.5g、丹皮9g、黑山栀4.5g、黄芩4.5g、知母4.5g、生石膏15g、青黛1.5g、忍冬藤9g、六一散9g(包),水煎服,2剂。方中赤芍、丹皮凉血散血止血;知母、生石膏、黄芩、山栀、青黛清阳明三焦之热。病发于9月,易夹湿邪,紫癜又见于腿部,湿邪易袭人体下部,故同时配用生苡仁、川柏、六一散清利下焦湿热,同时通过利小便给热邪以出路。以上治法体现了中医学“斑为阳明热毒”的认识。同时外用:忍冬藤30g,豨莶草30g,地肤子9g,桑枝15g,煎水温洗小腿部,以增强解毒去风除湿的作用。9月13日二诊:紫斑渐退,留有黄褐色色素沉着。脉细滑带数,舌质红,苔薄。从舌脉及斑色看出,该证湿渐化而热未清,继续治以清阳明热,凉营解毒。减生苡仁、六一散等清利之品,改用二妙燥湿清热。方药:生地30g,丹皮9g,赤芍9g,知母4.5g,生石膏15g,青黛1.5g,大青叶9g,黄芩9g,黑山栀4.5g,二妙丸9g(包),生甘草3g,水煎服,5剂。9月18日三诊:紫斑消退后偶有新起不多,大便仍间日一行,系营血热毒已去,阳明胃肠尚有余热,前方去赤芍、黄芩、山栀,加栝楼仁、侧柏叶、板蓝根,水煎服,3剂。9月21日四诊:药后未再新起。(摘自《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百拇医药(赵岩松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