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484323
休克期血浆用量与重度烧伤并发症的发生--附39例重度病例回顾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0月14日 急救快车
     白晓东 王发强 仝青英

    关键词: 烧伤,大面积; 休克; 血浆; 并发症

    烧伤是平时和战时常见的创伤,对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都有严重影响。烧伤后早期是机体应激期,恰当的液体疗法,按比例、均匀地输入胶体、电解质液和水分,对于患者平稳渡过休克期,避免病程后期出现各种内脏并发症和全身感染起重要的作用。按照现有的文献,胶体液的成分以血浆为主(1)。但是,目前条件下,许多严重烧伤患者伤后早期常会遇到血浆补充不足的问题,原因在于部分患者经费有限,而血浆和全血的需要量大,难以支付开支,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和基层医院,这一现象比较普遍。随着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上升,经血液传播的机会也增加,如艾滋病等,血液检测时可能存在假阴性,使得相当一部分患者拒绝输血液制品,在发达地区这一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如何合理输血,是烧伤治疗中的一个现实问题。本研究拟对39例排除吸入性损伤和原发疾病后烧伤患者进行分析,观察其休克期血浆输入量与休克期后并发症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应用血液制品抗休克提供依据。
, 百拇医药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情况:39例烧伤患者均为1999年至今本院收治者,其中男30例,女9例;年龄16~60岁,平均(31.86±11.67)岁;伤后平均(1.40±0.90)h开始门诊留观抗休克;入院时间为伤后平均(6.42±4.26)h;烧伤面积为30%~80%总体表面积(TBSA),平均(48.17±14.71)%TBSA,烧伤面积在45%以下者22例,在45%以上者17例。

    1.2 休克期补液治疗及指标统计:根据患者烧伤面积,按补液公式( 1)制订补液计划,输入电解质、胶体和水分。电解质液由平衡盐液组成;胶体由低分子右旋糖酐、代血浆、血浆组成;水分由质量分数为5%和10%的葡萄糖液构成。测定烧伤后48 h血清K+、Na+、Cl-水平及休克期内每小时尿量以反映休克程度。

    1.3 住院期间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2):①肝功能异常:血胆红素升高,持续5 d以上,血清谷丙转氨酶较正常值升高2倍;②胃肠功能下降:出现应激性溃疡出血;③呼吸功能异常:呼吸频率>35次/min,动脉氧分压<55 mm Hg(1 mm Hg=0.133 kPa);④口腔黏膜白色念珠菌感染:局部溃疡,真菌培养示白色念珠菌。一旦出现并发症,应积极对症治疗,包括加强全身支持治疗,同时尽快封闭烧伤创面。
, 百拇医药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预后:39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43.11±19.66)d,无一例死亡。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烧伤面积在45%以下者无并发症发生。烧伤面积在45%以上者中有6例出现并发症:例1为48%TBSA者,出现全身水肿、肝功能异常;例2为46%TBSA者,出现全身水肿、创面绿脓杆菌感染、口腔黏膜白色念珠菌感染;例3为76%TBSA者,伤后2 d出现轻度精神症状,4 d出现肝功能异常、黄疸,6 d出现血红蛋白尿,8 d和19 d出现两次消化道出血,8 d出现全血像异常、创面绿脓杆菌感染、口腔黏膜白色念珠菌感染;例4为72%TBSA者,伤后6 d出现消化道出血,8 d出现高血糖;例5为53%TBSA者,伤后3 d出现呼吸困难;例6为53%TBSA者,伤后3 d出现肝功能异常。
, 百拇医药
    2.3 不同烧伤面积患者休克期各种液体用量比较见表1。

    2.4 烧伤面积45%以上有、无并发症患者休克各指标监测结果比较见表2。

    3 讨 论

    烧伤后补液是患者平稳渡过休克期、预防后期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措施。严重烧伤后并发症往往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乃至预后不良。在条件良好、医疗设施完善的大型烧伤中心,早期抗休克治疗可以有充分的血浆来源保证,但在基层和条件较差的医疗单位,却很难保证大量的血浆供应。如何在此条件下抗休克,使患者平稳渡过烧伤后应激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在对本单位近年来收治的烧伤患者进行分析时发现,在排除吸入性损伤以及无原发疾病情况下,虽然休克应激期血浆用量在烧伤面积45%以下患者与45%以上患者大致相等,其余也均补充了低分子右旋糖酐、代血浆、电解质液,并且45%以上烧伤面积患者还可维持休克期内血生化和尿量正常,却导致结果不同。45%以下烧伤面积者无任何并发症出现;而45%以上烧伤面积者中有6例出现并发症,如合并肝、肾功能异常,消化道出血,条件致病菌感染等。说明对烧伤面积45%以上的患者应该增加血浆在抗休克治疗补液中的比例。国外有研究认为,在烧伤后休克早期(即伤后第1 d),由于血管通透性的增加,输入血浆无明显意义,而主张大量补充电解质液。而我国烧伤界普遍认为,烧伤后早期应该补充血浆,这对于纠正血容量下降、平稳渡过休克期有积极的意义(2);而休克期情况与病程后期的并发症有直接关系(3)。本研究结果提示,单纯体表烧伤、无吸入性损伤和原发疾病,烧伤面积小于45%的患者,血浆的输入量在每公斤体重每1%烧伤面积0.1 ml左右,能够平稳渡过休克期,且后期无并发症;而大于45%烧伤面积的患者,虽然补充同样比例的血浆,但是休克期后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应适当提高休克期补液中的血浆比例。
, 百拇医药
    但是如何确定这部分患者的确切血浆补充比例,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前瞻研究。

    (志谢:衷心感谢解放军第三○四医院全军创伤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付小兵教授对论文的指导、修改。)

    参考文献

    1 黎鳌,主编.烧伤治疗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79-183.

    2 常致德,张明良,沈祖尧,等.烧伤创面修复和全身治疗(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191-199.

    3 梁晚益,刘志远,何宝彬,等.延迟快速血定安复苏对烫伤犬血流动力学及酸碱平衡的影响(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479-481.

    作者单位:100039 北京,武警总医院烧伤科

    作者简介:白晓东(1969-),男(汉族),医学博士,博士后,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烧伤后感染和组织修复方面研究,已发表论文22篇(Email:baixiaotmu@yahoo.com.cn)。,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