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临证心法
编号:10488279
SARS主症特征①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0月2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31期
     张明雪 辽宁中医学院 曹洪欣 翁维良 谢雁鸣 中国中医研究院

    根据2003年9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制定的《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临床研究——研究者手册》和2003年10月10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诊疗方案》中有关SARS的症状特点及证候划分标准,笔者运用中医温疫学病机理论,对SARS的主症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旨在探索SARS自身的症状特征和病机演变规律,为充实和完善中医学关于SARS的温疫病机学说提供理论依据。

    SARS主症包括发热、咳嗽(干咳)、喘促(呼吸急促)、气短、乏力、头痛和肌肉酸痛。其中发热、咳嗽(干咳)、喘促(呼吸急促)集中体现了SARS的病机特点。如疫毒邪气炽盛、正邪相搏则发热,突出反映了SARS的致病因素是外来邪气(毒邪)。毒袭肺卫、肺失清肃则咳嗽(干咳),热、痰、瘀、毒邪痹阻肺络,壅塞呼吸之气则喘促(呼吸急促),咳、喘之症明确揭示了邪在肺卫、痹阻肺络的病机特点。因此,本文就SARS的三大主症:发热、咳嗽、喘促的症状特征、病机分析、病理转归逐一展开讨论,以期揭示其病变机理和演变规律。
, http://www.100md.com
    一、发热

    发热是温热性疾病临床的主要症状之一,温病发热,多因感受温邪疫毒所致,病位虽有卫、气、营、血之分,在脏、在腑之异,上焦、中焦、下焦之别,但总以邪正相争、正盛邪实为病机,是机体抗御病邪的积极表现。通过发热,调动机体的免疫机制,降低病原致病活性,直至杀死或驱除致病微生物,从而恢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在危重阶段,高热虽然是机体抗御外邪的有力措施,但超过一定的限度,则会导致阴损及阳,甚至亡阴亡阳的病理转归。

    [症状特征]

    清代温病学家杨栗山认为:“发热头痛,身痛而渴,为热之轻者……如发热气喷如火,目赤舌黄,谵语喘息,为热之重者……如发热厥逆,舌见黑苔,则热之极矣。”(《伤寒温疫条辨·发热》)

    SARS发热,按中医临床发热证型划分,有壮热、潮热及寒热往来之不同。
, 百拇医药
    壮热:即病人身发高热,持续不退(体温超过39℃以上),属里实热证。常伴有满面通红、口渴饮冷、大汗出、脉洪大等症。

    潮热:即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临床常见有以下三种证型:①阳明潮热:其特点是热势较高,日晡热甚,兼见腹胀便秘,属阳明腑实证;②湿温潮热:其特点是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午后热甚,兼见头身困重等症,属湿温病;③阴虚潮热:其特点是午后或入夜低热,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的感觉,兼见颧红、盗汗等症,属阴虚证。

    寒热往来:吴又可《温疫论·原病论》云:“邪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膂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内经·疟论》所谓横连膜原者也。”“膜原”,源自《内经》,但膜原学说则系吴又可所创。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为半表半里证,亦称少阳证,属足少阳胆经范畴。但温热病也出现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的证候,虽同属少阳经病变,然热象偏盛而兼挟湿邪,因此命名为三焦,属于少阳经范畴。现温疫证出现憎寒壮热,舌苔白如积粉,舌质红绛,脉不浮不沉而数,虽同属半表半里,但既不同于足少阳,又异于手少阳,因此吴又可命名为膜原伏邪。
, http://www.100md.com
    SARS以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感染最为常见。吴鞠通云:“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温疫邪毒,经鼻孔皮毛而入,内合于肺,大致为呼吸系统感染病,多属温热型。湿温疫毒则经口而入,大都为消化系统感染,证属湿热型,二者可兼挟互化,而高热患者以偏热型居多。

    目前认为,发热是非典型肺炎的首发症状,体温多在38℃以上,一般持续发热3~5天,或一二十天,发热特点是起伏不定,表现为弛张热、阶梯热、双峰热或三峰热,伴烦渴、神志不清等症。

    [病机分析]

    温病发热,由于其病位及所处病理阶段不同,故病机变化多端。温病初起邪犯肺卫肌表阶段,其病机是温热阳邪,客于肌表,肺失宣降,卫阳郁而发热;入里累及肺卫、胸膈、大肠,其病机是气机受阻,邪正相争剧烈,里热炽盛,充斥内外;侵入心包、营阴则热灼营阴,扰乱心神;入血累及肝肾诸脏则耗血动血,伤阴动风,心神狂乱。
, 百拇医药
    吴又可言:“温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初起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本病由于SARS之温疫毒邪自口鼻、九窍、皮毛、黏膜而入,其势强悍,传变迅速,卫分受邪,卫阳郁遏,表寒里热,发热恶寒俱见,但表证阶段较短;旋即进入阳明热盛阶段,疫毒淫肺,表里热炽,或直入气分,正盛邪实,邪正剧争,里热亢盛,蒸达于外,发为壮热;疫毒之邪入于中焦,湿热郁蒸,热处湿中,湿遏热伏则身热不扬,午后机体阳气渐衰,抗病能力减弱,故日晡热甚;或膜原发病,传经表里,疫毒湿热之邪阻遏少阳则病寒热往来,热不为汗衰;疫毒邪热鸱张,日久耗伤阴液,阴亏不能制阳,虚火内生,则阴虚潮热或五心烦热。

    [病理转归]

    温疫发热,一般疫毒之邪亢盛,高热持续不退,在病变发展过程中,易耗伤阴液、戕伐正气。初起邪在肺卫,病程较短,正气尚未受克伐,或正损较轻。待邪入气分,邪正交争剧烈,正盛邪实,渐伤正气。若疫邪偏于温燥则伤津耗液,以阴伤为主;若兼夹湿邪则易困遏阳气、损伤阳气,故偏于阳虚。温疫之邪深入营血,累及脏腑,则伤阴动血,阴亏愈甚,呈现出邪盛正衰或阴虚内热之势,若阴损及阳,阴阳不能相互维系,最终形成阴阳两虚或阳气外脱的病理转归。,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