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百名博士中医临症精华
编号:10489423
百名博士中医临症精华:肾病从风论治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1月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37期
     肾病与风的关系,在《内经》中早有论述,以此理论为指导,临床实践中也有所应用,但有关肾病与风邪及其证治的内容,历代医家的经验甚为丰富,有深入整理、引入临床实用的必要。

    一、风邪与肾病

    1.病名有风:早在《内经》中就已经有了因风邪导致肾病的论述,就是表现为浮肿的风水病和肾风病。

    2.风邪致病机理:风为百病之长,寒、湿、热、毒等邪常依附于风侵入人体,损伤肾脏,导致肾病。

    风邪伤肾:肺卫主表,为人身之藩篱;肾者主水,主一身阴阳之气,职司二便之开合。风邪袭表,卫阳被遏,循经脉入里,损伤胃气,开合失司,水湿泛溢,或封藏失职,精微失固,导致肾病水肿、蛋白尿、血尿。

    风热伤肾:“足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灵枢·经脉篇》)风热上受,搏结咽喉,肺气失于宣降,风热循经内伤肾体,气化不利,水湿泛溢,发为浮肿。内伤肾络,导致血尿。损伤肝肾,风邪内外相合,致头目眩晕。常见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若风热久居,耗散正气,可导致肾病迁延不愈。
, http://www.100md.com
    风寒伤肾:风为阳邪,其性散上;寒为阴邪,其性敛降。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水寒不散,移邪于肾,损伤肾阳,痹阻肾脉,导致肾病。邪重势急,急性发病;邪轻病缓,风寒留恋,常在不知不觉中染病并慢性化。

    风寒挟湿伤肾:风寒挟湿入侵,困遏脾肾,脾失运化,水湿泛溢,肾阳不足,精微不固;或湿邪化热,蕴结肾体,耗散肾阴,灼伤肾络,也可导致肾病。常常进展缓慢,病情缠绵,难以速愈。风邪易伤,湿邪易留,湿久为痰血留为瘀,痰瘀交阻,久羁不散,肾脏萎缩。

    风毒伤肾:风毒侵入肌腠,蕴于局部,则化为疮痍,扰于血脉,损伤脉络,外发斑疹。若失于及时清解疏透,则风毒经血脉流入肾体,灼伤肾络及膀胱,而为尿血,日久不愈。风毒损伤肾气,气化不利,水湿内聚,导致肾病水肿。常见于紫癜性肾炎、急性肾炎,或免疫性疾病诱发的肾病。

    3.风邪致肾病特点

    先中于表:因风邪泛散,其性轻扬,故常中表,其病变大多在表。无论是急性肾炎,还是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每遇风邪触动而诱发,临床往往有肺卫症状,表现风热、风寒、风湿、风毒之症为多。
, 百拇医药
    不独中表:风邪袭肾的危害更在于里,风邪可以入络。在肾病中,不但风水、肾风之水肿与风邪有关,血尿、蛋白尿亦与风邪相关。这是因为反复感受风邪,或风热相煽,或风湿兼夹,均可酿生湿热,湿热留恋,久蕴化热,热迫下焦,伤及血分,湿热互结,血热亢盛,由是损伤血络,动血出血,形成血尿。风邪入里,肾络受损,风邪开泄,精微失固,可以形成蛋白尿,临床见到尿中泡沫大量增多。

    风邪中表,这是疾病的初期,是风邪中人的一般规律;风邪中里,可视为疾病的迁延、传变。这种规律在肾病中也是如此。

    兼邪为患:风为百病之长、之始,但风邪很少单独致病,风邪致病必依附亲邪(寒、湿、燥、火)而发病,以风湿、风寒为多,而且由数邪相兼为患的。如现代临床上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痹症所致的肾损害就是由风寒湿或风湿热毒所致,久治不愈,渐损肾脏的。此外,《金匮要略》中桂枝芍药知母汤所主的历节亦是风邪兼湿为患的例证,其“脚肿如脱”的症状及白术的作用足资证明。
, http://www.100md.com
    内风扰肾:后世医家根据“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理论,将体内阳气亢逆变动出现风性特点的多种病证称之为“内风”。在肾病中可见到肝阳化风、阴虚风动、热极生风、血虚生风等。在急性肾炎及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或伴有高血压的病例,当风湿之邪侵入人体后,湿从热化,湿热蕴蒸致使肝肾阴虚,而出现头目眩晕,失眠口干,面色潮红等阴虚阳亢之象,此时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在慢性肾炎高血压型的阴虚风动及贫血的血虚生风之眩晕;慢性肾炎后期或尿毒症期见到的眩晕、呕吐、抽搐、震颤等均是肝风内动的表现。但内风之生,不独因虚生风一端。前人云:“湿过极,则反兼风化制之”。临床上有些患者常因水湿内停而致肝失疏泄,气血上逆,风痰上扰,实质为容量负荷型高血压。

    二、风邪辨证

    1.面肿即风:临床所见,外感风邪引发水肿时总是面部浮肿在先。即使外感症状不明显,若有面肿,即应在治疗时不忘祛风,可以提高疗效。
, 百拇医药
    2.外感肺经症状:肺主皮毛,风性开泄,卫表不固,风邪侵袭,肺气失于宣肃,即显鼻塞、咽痛、咳嗽、流涕等肺经症状。临床上往往见到一、二项肺经症状即应在治疗时注意祛风。若待肺经症状显见,往往肾病已重,难以见效。

    3.尿沫多:在临床上,肾炎蛋白尿的病人往往见到泡沫尿,一部分病人随蛋白尿轻重而变化。因为风性开泄,精微外泄时兼风邪为患者尿中泡沫就多。故泡沫尿应视为有风邪的一个指征。

    4.伴风湿症状:在关节痛、痛风等病证所引起的肾损害时,尽管关节痛症状可以不明显,但因为其原发病痹症系由“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所以治疗时祛风是一个不应忽视的原则。

    5.肝风之状:无论急、慢性肾炎或其他肾病,若发生高血压时,症可见眩晕、目赤、头痛等,中医认为系肝风所致,实质为内风扰肾。

    6.发于冬春:临床往往冬春之际肾病发病率高,症状加重多。冬季寒风凛冽,肾阳被遏;春季肝木偏旺,风邪易袭,故病发于冬春是受风感病的一个特征。
, http://www.100md.com
    三、治风常用方药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证脉证治第二》治风水有数方可资参考。

    防己黄芪汤:本证属风水表证不显,水停较重,阳气已虚,治以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利水除湿。临床应用时应分别加重补气和行水的药物。如党参、淮山药、薏苡仁和桑白皮、茯苓皮、车前子等方可奏效。

    越婢汤:本证属风邪犯肺,郁而化热之风水兼热象者,以越婢汤宣肺行水清热。临床上每以越婢加术汤为主,加入浮萍、紫苏、杏仁、前胡、葶苈、茯苓皮、陈皮、茅根等宣肺泄热,宣通壅塞。如咽痛便秘,囊肿尿赤,可酌用升降散宣上泄下。风热者易发于春令,风邪激动水气,水聚气壅,内夹郁热。有些病例因扁桃体炎、腮腺炎、麻疹、荨麻疹等诱发,尚可参照温病治法。

    麻黄附子汤:水病脉浮为风,治用杏子汤发汗乃愈。张仲景未提供方药,但必是宣肺行水之剂。至于脉沉者当属少阴肾阳不足者,宜用麻黄附子汤温经宣肺行水。临床上属于风寒袭肾,寒水逗留,治宜温肾散风寒,宣发肾中阳气,麻黄附子汤似嫌单薄,而常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方,佐以五苓、五皮及前胡、杏仁等宣肺运脾理气行水之品。腰痛膝冷可酌用独活寄生汤,咳喘甚者可配合小青龙汤分别化裁。风寒证以寒伤肾阳为特征,此时以温经散寒,鼓舞肾间动气,激越其蒸发作用,俾风寒外撤,则寒水之邪自消。
, http://www.100md.com
    祛风湿药品种甚多,临床上治肾病、降蛋白尿效果较好,部分已开发的治肾中成药(单味药)往往属于祛风湿类药,如雷公藤(多甙)片、昆明山海棠、正清风痛宁片、火把花根片等,此类药前景看好。

    四、临床体会

    1.治风先治脾:脾为至阴,故其性静,土可养化万物,故其性兼。兼者,并也,俱也,主旺四时,统四脏、四肢而功多之意。其安静宁谧之性正可侮制“善行数变”之风性。脾主卫,治脾可除风邪着附之源。脾主卫是指脾为五脏之卫护,实则人体之免疫机能生发于此,脾和则脏安,脾衰则卫亡。人体营卫气血,皆以中焦脾胃为之源泉,脾和则散精,取汁化血,营运卫气,营血于诸经,风邪无所滞容则自除。脾属土,土生金,脾肺属母子关系。治脾可生金平风,可绝其内外风性之相召。遵五行生克理论,培土可生金,风属木,五脏为肝,临床上治脾可达到治肺之效果,母强则子健,肺功肃降,可平风木之动数,绝截感召稽敛之源。治风先治脾,说明了扶正祛风的重要性。肾病临床中往往通过玉屏风散和八珍汤等来治疗因虚感冒和气血亏虚的病证。所以,治风先治脾,意在治本,脾健本强,化湿、散精、主卫、运营,五脏、四末安和,而风无所附,则风自灭。
, 百拇医药
    2.风气通于肝:如肾病夹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证,本是脾胃病症状,但由于风为肝木之气,本能克土,因此也认为与肝有关。另外,在某些肾性恶性高血压,头晕目眩、头痛目赤,唇舌麻木,并在春季易发,此乃外风与内风相煽,或因春夏阳升之候,兼因平昔努劳忧思,以致五志气火交并于上,肝胆内风鼓动盘旋;或是肝肾两虚,脂液暗耗,内风挟阳动旋。治疗上有两点启示:一是凡肝虚风邪外犯之证,须在补肝养血之时,酌加防风、桑叶、独活、细辛、川芎、竹叶等品疏泄肝经风邪;至于肝脏气血血甚所引起的筋脉拘急等证,亦由于肝经虚者易受风邪,故在补肝荣筋的方药中加入疏风之品,每可提高疗效。二是肝虚风动之证,应用“风淫于内,治以甘寒”理论,药用天麦冬、沙参、天麻、白蒺藜、梨汁、芦根汁、蔗浆、竹沥、柿霜等。

    3.治风先治血:治血有3层含义:一是凉血热。在感受风热、风毒时往往发病急骤,症状严重,有血热生风之说。如紫癜性肾炎、急进性肾炎等表现皮肤斑疹隐现、病情进展迅速。此时应以清热凉血方能止“数变”之风,方如犀角地黄汤之类。二是补血虚。肾病晚期,特别是尿毒症阶段,患者表现皮肤干燥,周身瘙痒,抓痕累累,这是血虚生风的表现。应补血虚才可熄风止痒。方用归脾丸之属。三是祛血瘀。风邪袭肾,久延入络为瘀,常常兼有瘀血征象,活血祛风是常用配伍。
, 百拇医药
    4.扶正避风:预防为主历来是中医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对于风邪致病,主要靠保养正气以预防,然而也必须主动避开风气的伤害。另外,保持志意安宁清静,摒弃杂念,则精气内守,邪无以得犯。对于已得风病,也应早期治疗。

    作者简介

    孙伟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59年3月出生。先后师从于著名中医肾病学家邹燕勤教授、著名肾脏病专家黎磊石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肾脏病学家黑川清教授(国际肾脏病学会主席)等。先后任江苏省中医院医务处副处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血瘀证专业委员会委员、华东地区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江苏省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药新药研制与开发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和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 百拇医药(孙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