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临证心法
编号:10491444
治痰——解决疑难病症的关键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1月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39期
     疑难病是一种辨证困难,容易误诊,或虽然辨证明确,但治疗方法不力导致病情缠绵、日久难愈的疾患。从笔者个人的临床实践和医学资料表明,疑难病多与中医学痰饮、瘀血有关,如中医的“哮证”、“肺胀”、“中风”、“癃闭”、“癫”、“狂”、“痫”等,西医的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风湿、类风湿、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各种癌证等无不与痰、瘀(或痰瘀同病)有关。近百年来中医对瘀血证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治疗上有了较大发展,但对于痰证的研究却一直没有大的进展,致使痰证或痰瘀同病仍为当前一些疑难病症治疗中的难题,所以加强对痰证的研究是中医解决疑难病的重要课题。

    中医学认为痰是一种病理产物,痰一旦形成又成为—种致病的邪气。痰的形成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所致。痰分两类,一类是因咳嗽由呼吸道排出,经口吐出的浊液,或从口中吐出的胃中黏液,易被人们察觉,称为外痰或有形之痰。另一种是滞于脏腑经络,或随气而行,循经络滞于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血脉、筋骨,这种痰不易被人察觉,故称为内痰或无形之痰。由此可见,痰无处不到,能形成多种病症,所以痰证涉及临床各科。痰易与气血相结,有突然发作、变化多端、时隐时现、异乎寻常的表现,也可形成肿块,或松弛柔软,或坚硬如石。临床上,有些病症,按一般疗法治疗有时难以其效,用祛痰药常每能显效。中老年人体虚,且形体多肥胖,故多痰湿,出现听觉不敏,视物不清,健忘失眠,经常咯吐痰浊,倦怠无力,肢体活动不便等表现,这是脏腑功能低下与痰浊郁滞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 百拇医药
    外痰的治疗

    外痰多与肺、脾、肾有关,但与肺关系最密切。痰贮于肺,故谓“肺为贮痰之器”。痰阻气道会影响肺气的宣通肃降而产生咳嗽、喘息、胸闷、气短等症,所以说痰浊阻肺是肺系各证产生的重要因素,是肺系病日久不愈的根源,是肺系病进一步转化、加重的条件。对外痰的治疗可归纳为7法:

    1.疏风化痰法:以疏风化痰药为主,配合宣肺解表的药物,主治外感咳嗽、咯痰的风痰证。常用的疏风化痰药物有桑叶、牛蒡子、前胡、生姜等。

    2.清热化痰法:以清热化痰药为主,配合清热解毒、宽胸理气的药物,主治以痰多色黄而黏稠为主症的热痰症。常用的清热化痰药物有浙贝、胆星、前胡、射干、马兜铃等。

    3.温化寒痰法:以温化寒痰药合以温补脾肺的药物,主治痰凉背冷、胸脘痞闷的寒痰证。常用的温化寒痰药物有白芥子、苏子、干姜、紫菀、款冬花等。
, 百拇医药
    4.润肺化痰法:以润肺化痰药合生津养阴、化痰止咳的药物,主治干咳,或咽干口干、咳嗽、痰少不利的燥痰证。常用的润肺化痰药物有栝楼、贝母、枇杷叶、紫菀、款冬花、桑白皮等。

    5.燥湿化痰法:以燥湿化痰药为主合以健脾和胃药,治疗以痰多色白、胸脘痞满、食少无力为主症的湿痰症。常用的燥湿化痰药有橘红、半夏、厚朴、茯苓、苍术等。

    6.清化脓痰法:以清化脓痰药合以清热消痈、化瘀散结的药物,治疗咯吐脓痰,或兼有胸痛发热的脓痰证。常用的治脓痰药物有意苡仁、冬瓜子、桔梗、苇茎、芦根等。

    7.泻肺消痰法:以下气消痰的峻品配以大补元气、补肾纳气的药物,治疗咳喘日久、痰涎壅盛、胸隔满闷、不能平卧的上盛下虚证。常用的泻肺消痰药物有苏子、葶苈子、枳实、茉菔子、厚朴等。

    笔者积几十年的临床经验,认为以上外痰相当于肺系疾患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较难治愈的疾患,经用祛痰法合以补益肺脾、止咳平喘的药物后,多数患者症状可以较快缓解,并逐渐治愈,不易复发。对于难以控制病情发展变化的支气管扩张、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等,以祛痰法合以清热解毒或大补元气、补肾纳气、活血强心的药物后,也可控制病情发展,并使其逐渐好转。
, http://www.100md.com
    内痰的治疗

    内痰是指痰作为—种致病的邪气,滞于人体脏腑、经络、皮肉、筋骨等处,形成多种病症。内痰与多个脏腑有关,对内痰的治疗也可归纳为7法:

    1.涤痰泻火法:主治痰火上扰证,常见症状有眩晕头痛,胸闷烦燥,失眠多梦,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或气力超常,不眠不食,精神不衰,或急燥易怒,不避亲疏,有时昏倒吐涎,多兼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痰火扰心以不寐泛恶为主,或以心悸时发、受惊易作、失眠多梦为主症,治疗当用竹茹、枳实、胆星等清热化痰药,合以黄连、栀子、茯苓、生龙骨、生牡蛎等清心安神之品;若痰热上扰以眩晕头痛、烦躁、不食不寐、气力超常、精神不衰为主症,治疗当以胆星、浙贝清热化痰,黄芩、栀子泻火除烦,菖蒲、郁金、茯神清心开窍安神,生地、白芍、知母滋阴凉血;痰火扰神之狂证,症见狂躁怒骂,不避亲疏,两目怒视等,用生铁落饮或礞石滚痰丸;痰火扰神之痫证,发作时突然昏倒,口中吐涎,手足抽搐,平时可有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咯痰不爽等症状,治疗当化痰开窍,清热泻火,方用涤痰汤合龙胆泻肝汤。
, 百拇医药
    2.燥湿化痰法:主治痰湿内阻所致的胸隔满闷,心痛气短,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恶心欲吐或泛吐清水痰涎,肠鸣腹泻,或肢体瘫软沉重,困倦乏力,口黏或口干不欲饮,舌苔白腻,脉弦或滑。

    痰湿中阻以脘腹痞满、食少纳呆、肢体倦怠、乏力沉重为主症,治疗当燥湿化痰,以半夏、厚朴、陈皮、苍术燥湿化痰、消除痞满,以茯苓、薏苡仁、砂仁淡渗利湿,甘草和胃;痰浊闭阻心阳以胸闷气短,或心前区疼痛为主症,阴雨天发作或加重,当通阳豁痰,以半夏、陈皮燥湿化痰,人参、茯苓、桂枝益气强心,可加桔梗、枳壳增强宣通肺气、化痰宽胸的作用;若形盛体胖、嗜食肥甘、肢体困倦沉重,或以高血脂为主而无明显症状者,当以半夏、陈皮、栝楼、胆星、茯苓、苍术、山楂、薏苡仁、泽泻、栀子清利湿热、化痰祛脂;脾阳亏虚、痰湿内盛者以呕吐心悸,或肢体瘫软、畏寒喜温、肠鸣腹泻为主,可用苓桂术甘汤加半夏、干姜、陈皮等治疗。

    3.熄风化痰法:主治风痰闭阻所致的头晕目眩,胸闷泛恶,甚至呕吐,或肢体震颤,手不能持物,或突然昏倒,口吐涎沫,舌肿大,苔厚腻,脉滑。
, 百拇医药
    风痰上扰以头晕目眩、胸闷恶心为主症,治疗宜用半夏、陈皮燥湿化痰,天麻、竹茹、枳实化痰熄风止眩晕,并降逆止呕,可加白术、茯苓健脾以杜绝生痰之源;以肢体震颤,手不能持物,头晕目眩,甚至头摇不止,口苦口黏为主者为痰热生风,筋脉失约,宜用胆星、浙贝、竹茹清热化痰,羚羊角、钩藤、白芍平肝熄风止颤,可加生地、知母清热养阴;若平素胸闷,眩晕,吐痰,又突然昏倒,神志不清,口吐涎沫,此为风痰闭阻的痫证,宜用定痫丸加减。

    4.理气化痰法:主治痰气郁结所致的胸闷不舒、咽喉有异物感,或沉默痴呆,语无伦次,多疑多虑,喜怒无常,秽语不分,舌苔白腻,脉弦滑。

    痰气结于咽喉可见咽中如有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可用浙贝、海浮石、桔梗、射干、旋覆花化痰利咽散结,柴胡、白芍疏肝理气,加玄参、连翘清热养阴;痰气郁结、迷蒙心窍以精神抑郁,沉默痴呆,喜怒无常,多疑多虑,语无伦次为主症,宜用柴胡、白芍、白术、茯苓舒肝健脾,半夏、陈皮、胆星、菖蒲、郁金等理气化痰、醒神开窍。
, http://www.100md.com
    5.化痰通络法:主治痰湿阻络所致的肢体局部麻木,或关节疼痛、胀满、沉重、肿大、顽痛、屈伸不利、活动不便,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血虚痰阻经络以肢体局部麻木为主症,宜用黄芪、鸡血藤、当归、赤芍、川芎益气养血活血,白芥子(或豨莶草、胆星)、穿山甲化痰通络;以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肿胀、疼痛、麻木不仁,关节活动不利为主症者为痰湿阻络,宜用苍术、薏苡仁、半夏、南星、白芥子化痰祛湿,羌活、独活、桂枝散风祛寒,当归、川芎活血通脉,海桐皮、萆薢利水祛风通络。

    6.化痰散结法:主治气滞痰凝所致的瘰疬、瘿瘤、痰核、皮下结节等,一般局部不红不肿,不痒不痛,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或兼症不重。

    瘰疬初起可用开郁散加减;若颈前正中肿大,但胀不痛,质地较软者用四海舒郁丸理气舒郁,化痰消瘿;颈前出现肿块较硬,或有结节,经久不消者宜用海藻玉壶汤加减,以理气活血,化痰消瘿。无论何种肿块、结节,日久不消较硬者,宜多用化痰软坚药如生牡蛎、浙贝、海浮石等。
, http://www.100md.com
    7.化痰逐瘀法:对于痰瘀同病的多种疑难重病,常用治法有以下几种:一是痰瘀阻于脑部出现持续性剧烈头痛,有跳动感,眩晕,健忘,神志不清,妄闻妄见,多言手颤,无诱因出现视力明显下降,视物昏蒙,眼前似有雾感,或突然下肢无力,行走不稳,治疗宜用当归、生地、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以胆星、天麻、僵蚕化痰熄风,菖蒲、郁金、全蝎、地龙通络醒脑。二是痰瘀遏阻心胸则胸闷隐痛,或胸骨后痛,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臂,或突发性心绞痛,喜按,心悸气短,端坐呼吸,治疗宜用川芎、丹参、桃仁、赤芍活血化瘀,葶苈子、茯苓化痰,加桂枝、人参、炙甘草益气强心。三是痰瘀阻于胸肺则咳喘痰多,胸中憋闷疼痛,气短,动则加重,治疗宜以葶苈子、苏子、厚朴祛痰宽胸,以当归、赤芍、川芎活血化瘀,以麻黄、杏仁、桔梗、枳壳宣降肺气,以人参、沉香、蛤蚧、胡桃肉等大补元气、补肾纳气。

    另外,在治疗痰证时还应掌握三个原则。一是治痰当求生痰之本,标本同治,在祛痰的同时,杜绝生痰之源,祛除已生之痰,使新痰不再滋生,这方是万全之策。二是治痰当需调气,气郁者当合以疏肝理气之药,气虚者当加补气之品,正气充盛,气机顺畅自无生痰之机。三是外痰当需利痰,内痰等重通络,可使滞于体内之痰迅速排出体外,脏腑经络的功能得以恢复,疾病得以较快治愈。

    通过几十年来的个人临床体会和医学资料,可以看出善于解除痰瘀之证是中医解除疑难病的关键,加强对痰证的研究是当前中医学理论发展和提高各科疗效的当务之急。, http://www.100md.com(王有奎 太原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