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信息
编号:10491468
方剂学研究与学科发展前瞻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1月1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40期
     方剂研究是中医药学与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方剂研究的诸多内容,如方剂物质分离分析及活性评价的方法学研究、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剂药效作用机理研究、方剂配伍与多靶点整合调节的作用机制研究、方剂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研究、方证相关性研究等是方剂学科的前沿关键问题,直接关系着方剂学学科理论建设和技术发展,其研究思路与方法尚在探索之中。

    历代方剂典籍文献的整理与利用——学科形成与发展的源泉

    中医古籍中蕴涵了大量的方剂内容,现代方剂文献更为海量,这为方剂学科的形成积累了厚重的文献信息资源。通过文献考证,正本清源,修订讹误;史学研究,理清方剂和方剂学自身发展历史与方剂衍化,探明前后传承轨迹和创新发展的脉络;方剂文献的统计学分析,明晰了方剂使用率和应用范围,为方剂的实验室筛选与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此外,现代计算机技术规模应用,为方剂文献的数字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条件,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将其列为工作内容之一。整理后的标准文献录入计算机后,采用相关软件导入数据库,实现智能数字化方剂分析,或研制成相关专题数据库,与网络技术结合,实现与Internet的连接,使方剂研究的信息利用更加直观、便捷和充分。可见历代方剂典籍文献的整理研究与利用,是方剂学科研的基础性工作,是方剂应用和新药研发与学科发展的源泉。
, http://www.100md.com
    方剂物质分离分析及活性评价方法学研究——学科研究的先导

    方剂是一个非线性复杂体系,单味药的成分就很复杂,方剂多是由两味或更多药物构成,其成分极其繁冗,因此,方剂研究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信息科学、生物工程等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联合攻关。探索建立方剂物质分离分析和活性评价的有效方法成为方剂学研究的首要任务。笔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下,以中医经典名方四物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四物汤作用机理与智能色谱分析结果相关性研究”和“中药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方法学研究”,从方剂中分离出挥发油和多糖成分,并研究确定了四物汤及其配伍组方中芍药苷、阿魏酸、苯甲酸等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含量关系。针对四物汤的补血功效,从动物整体水平、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建立了血虚动物模型及补血评价指标以准确反映补血药效,从而为四物汤补血活性成分的追踪分离导向。

    方剂药效物质基础化学成分的研究——学科知识创新的关键
, http://www.100md.com
    我国方剂化学成分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天然药物化学工作者以西药研究模式进行拆方分离活性成分。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针对我国中药复方制剂难以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的状况,分析其原因,就是未能在微观层次上表达方剂物质基础、作用原理、性质和功效,因此难以被国际社会接受和应用。立足我国传统医药优势,从根本上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新药开发的差距,国家提出创新药物研制和现代中药新药开发,其着眼点即为传统经典有效方剂。方剂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多成分是中药方剂的特点,即使单味中药方剂就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甘草含有黄酮18种、萜22种、氨基酸14种和生物碱、香豆素、桂皮醛、纤维素、淀粉、无机盐等60余种化合物成分,且多种有效,每个有效成分又分别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协同、拮抗或者既协同又拮抗,每味中药就相当于一个小复方。由多味中药配伍组成的方剂,其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相互作用就更为复杂,方剂物质基础研究的难度之大,运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方法技术之多,跨学科研究程度之高,所解决的问题之重要,均显示出其在学科研究中所处地位的关键程度。新药研制的关键环节在于探明方剂所含的化学成分,进而获得有效活性成分或部位,从而发现新化合物,创制出新药物。由此方剂化学成分的研究成为学科的焦点,也是学科知识创新的关键。所以说,方剂药效物质基础化学成分研究是继承和发展的需要,是方剂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
, http://www.100md.com
    探索分析方剂配伍规律——学科研究的中心任务

    方剂配伍是中医用药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开展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科学合理地继承和发展中药配伍理论,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和中药新药研创具重要意义。因此,研究方剂组方原则,揭示其配伍规律性,对于在理论上阐明中医药基本理论,实践上改进中药配伍、增强疗效,成为方剂学科发展研究的中心任务。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同样是中医药现代研究的难点和亟待研究解决的学科前沿关键问题。科技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于1999年启动了“方剂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原理、方法、创新”项目,用化学研究方法和血清药理学、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方剂体内、体外的物质基础,从物质基础角度探讨方剂的配伍规律与组成原理,使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向深层次发展。当前,强调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探讨方剂的物质基础,综合分析配伍—化学成分变化—药理效应三者之间的联系,发现配伍规律,阐明配伍内涵,成为方剂研究探索的方向。笔者曾在“中药配伍与化学关系论”(《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8年第8期)一文中阐述了对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见解,并指出中医药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工作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根据中药配伍理论,研究中药方剂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功效关系和物质关系,方剂中药物化学成分及其变化,探讨中药的协同、拮抗和双向作用,以阐明中药方剂的组方规律,揭示中药作用的本质。
, http://www.100md.com
    方剂药效与作用机理研究——学科研究的核心

    方剂是多成分复杂体系,人体是复杂的生命巨系统,这就决定了方剂药效与作用机理的复杂非线性特征,其作用特点为多成分、多部位、多靶点,研究方剂作用机理是科学合理组方用药,实现药品安全性的关键环节,是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其首要任务是着眼于器官、细胞及分子水平,分析方剂各有效和活性成分群以及不同组合的生物效应特征;分析在多组分药效物质作用下,疾病病理过程各环节生物因素变化的时序及效应水平;观察在不同组分、组分配比、全方组分的化学环境影响下,病理过程各环节相关受体的生物反应特性;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总结主要药效组分对主要靶点的影响规律及整合调节的生物学机制,研究阐明方剂多靶点整合调节的作用机制。

    方剂药效物质质量控制标准及方法学研究——学科研究的重点

    方剂药效物质质量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临床安全和制剂质量,方剂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特色规律,应建立起符合中医用药特色规律的方剂质量标准规范体系。其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之一是,应尽快创立能反映出方剂特色规律的、分子水平的,有效检测、评价、控制中药质量的方法系统。中医治病是从人机体状态的平衡、环境的影响和方药的整体作用三者关系出发,调整机体的动态平衡来实现机体的康复。中医辨证组方用药重视整体药效,并不考虑方药中哪一种或哪几种有效成分对机体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仅仿效西药质量标准模式采用一、二种或数种药效指标成分控制中药质量,并不能反映或不能完全反映出中药全成分为基础的多种有效成分的整体性作用实质情况,只有从中药全成分分子的宏观效应来考虑控制中药系列质量的方法,才符合中医组方用药特色规律。为此,我们于1987年提出“中药全成分控制论”,创立了中药质量控制“紫外(指纹)谱线组法”来控制中药制剂的质量,既以从微观着眼于中药复方全成分分子变化的总体效应为基础,又以从宏观呈现出的指纹谱线组峰数、峰位值为依据,实现中药全成分动态变化整体性的质量控制,在一定意义上,贴近了中医药理论整体观和中医组方用药的实际,这种方法又可称为“内像法”,即物质内部分子总体效应呈现的谱线组图像,更具物质内在实质性。指纹谱线组法的特点是:①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从中医组方用药的整体观出发,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着眼于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或中成药物质内部全成分微观分子的总体宏观效应数据,此数据是鉴别中药,控制中药、中成药及方剂质量的依据。②该法采用固定的、极性大小不同的多种溶剂浸泡样品,可以分别将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按极性大小顺序从样品中浸泡出来,所测绘出的多条指纹谱线能全面地反映出样品所含全成分的整体效应的差异性、特征性、灵敏性和方法的统一性。③该法将样品物质内部化学成分质和量与样品真伪优劣评价紧密结合起来,并可以避免只见“树木”(一种或几种成分分析),不见“森林”(总体成分效应)所产生的鉴定(别)的片面性。④该法避免了单一谱线法反复多次选试合适的单一溶剂(或溶液)和条件的弊端,只用数种(如4种)固定溶剂便可以对任何样品随时测试出(指纹)谱线组,而达到控制样品质量的目的。⑤该法对基原相近、缺乏形态特征的动植物药材均可以鉴定(别),不受样品形状的影响。⑥该法统一、客观、准确、快速、灵敏、特征性强、重现性好、适用面广,易于掌握推广应用。

    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动力,人才智力是学科发展的根本。大批专业学人在通过学科的培养成为学科骨干和业界精英,又服务于学科,系统深入地开展方剂理论与实验研究,为学科的发展添加了助推器。方剂相关学科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促进了方剂学的学科分化,从而催生了诸多新兴分支学科。新生分支学科与新兴学科生长点,是方剂学科发展完善的支撑点与基石。构建以传统方剂理论为基础,现代方剂学理论技术为支撑的方剂学科新模式,建立方剂学的二级学科群——“中医配方学、方剂化学、方剂药理学、方剂毒理学、方剂剂型学、方剂质量控制学等”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学科发展的方向。(袁久荣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山东中医药大学),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