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湖北中医杂志》 > 1999年第0期
编号:10503937
温肾涩肠汤治疗慢性腹泻26例
http://www.100md.com 《湖北中医杂志》 1999年第0期
     作者:叶荔青 黄国华

    单位:叶荔青 福建省蒲田市肿瘤医院(351100);黄国华 蒲田市医学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湖北中医杂志99zk64 笔者自1987~1995年应用自拟温肾涩肠汤治疗虚寒型腹泻2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中,男21例,女5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23岁;病程最短者5个月,最长者15年。临床诊断为慢性结肠炎17例,溃疡性结肠炎4例,肠功能紊乱5例。

    中医辨证均属脾肾阳虚型。临床表现为腹痛,以脐下隐痛常见,肠鸣,腹泻,且多以每天天亮前后为主,大便有不消化食物、泻下不稀薄带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腹部怕冷或作胀,食少神疲,四肢不湿,腰腹怕冷,舌淡苔白,脉沉细。大便常规有时可见WBC、RBC,纤维直肠镜检可见直肠或乙状结肠粘膜下层水肿、溃疡、充血等。

    2 治疗方法

    基本方:制附子、炮姜、肉豆蔻、五味子各6g,党参12g,白术、补骨脂、诃子、白头翁各10g,炙甘草、吴茱萸各3g,马齿苋、铁苋各15g,1剂/d,煎三次服。

    加减法:久泻,肛门有下坠感,甚则脱肛加升麻6g,黄芪10g;夹有湿热者加黄连3g,地锦15g。

    3 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症状消失,大便正常,大便常规及纤维肠镜检正常)14例,好转(症状改善,大便次数减少,1~2次/d,大便成形,无未消化食物,纤维镜检好转)10例,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变纤维镜检无变化)2例。总有效率为92%。

    4 病例典型

    陈某,男,49岁,干部,1993年7月20日诊。主诉:一年来大便稀溏,反复发作,大便日行2~3次,尤以早晨为甚,大便中有未消化食物,小腹胀坠,怕冷,四肢不温,神疲乏力,纳差无味。曾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大便常规见少许脓细胞,纤维镜检乙状结肠粘膜充血、水肿,局限性糜烂。证为脾肾阳虚。治宜温脾补肾兼清湿热,药用:党参、白术各12g,附子、内豆蔻、五味子各6g,炙甘草3g,补骨脂、诃子、白头翁各10g,铁苋15g。水煎服,1剂/d。药后3天,症状好转,药后2周大便成形,大便常规正常。服药20例左右,诸症消失。纤维镜检:粘膜水肿、局限性糜烂消失。

    5 体会

    慢性腹泻,初起为外感风寒,饮食不调等所致,久泄则伤脾胃,尤以脾虚为本,湿热为标;甚则阳虚,命门火衰,不能温化水谷,而致完全不化。脾失温养,则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肾气不纳则滑脱不禁。治宜温脾补肾涩肠。自拟温肾涩肠汤及理中汤合四神丸化裁。旨在温补脾肾,负薪以加命门之火、温化水谷精微,在补气的基础上补阳,佐以清利湿热。方中党参、白术、甘草补气和中,健脾燥湿;附子、炮姜温中散寒,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温中而补命门之火,温脾散寒燥湿行气、消食涩肠;五味子温肾而固下之阳气治久泄不止,佐以白头翁,马齿苋,铁苋以清利湿热。诸药合用,相得益彰,共奏补脾温肾、清利湿热之功。,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