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实用医学进修杂志》 > 2000年第0期
编号:10504348
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诊断
http://www.100md.com 《实用医学进修杂志》 2000年第0期
     作者:孙丽琴 张在沛 周晓琳

    单位:孙丽琴(湖北三峡学院医学院临床医学系95级02班 宜昌 443003);张在沛(医学影像系);周晓琳(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肝病科)

    关键词:

    实用医学进修杂志00zj19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列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1]。在日本肝细胞癌(HCC)占原发性肝癌的95%[2]。随着CT技术的日臻完善,肝癌的诊断水平亦显著提高,其诊断价值已为世人所公认。

    1 CT在肝癌诊断中的目的和价值

    CT可以在无损伤的情况下显示肝内的正常结构和病变,并以优良的密度分辨率,恒定的断层和清晰的系列解剖图像成为肝癌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方法之一[3]。诊断的目的是为了治疗。肝癌的治疗方法目前仍首选手术切除,但术前必须有明确的定位及定性诊断[4]
, http://www.100md.com
    CT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有以下几点[4,5]:①提高肝癌小病灶的检出率;②病灶定性;③确定HCC分期,了解病灶的大小、数目、形态、分布、肝内血管有否受侵、以及肝外有无转移;④有利于术前介入治疗的定位,术后随访,彻底和全面了解有否复发或转移,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合理制定。

    2 HCC的CT表现

    通常平扫与增强扫描是必需的,而且一次完成,扫描范围从膈顶到肝下段,层厚和层距常规均为10mm,遇到小的病灶,可改用2~5mm的薄层扫描或重叠扫描[4,6]

    2.1 平扫表现

    HCC的CT表现与癌肿的大小,分化程度,血供丰富程度,有无坏死及静脉闭塞等因素有关[7]

    2.1.1 病灶密度[4,6~9] 典型表现为低密度。约12%出现等密度病灶,这类病灶若无增强或其他检查,平扫难以发现。在脂肪肝的背景基础上,肝癌病灶也可表现为高密度影。
, http://www.100md.com
    2.1.2 病灶密度均匀性[4,6~9] 可表现为整个癌灶低密度,或低密度病变与等密度、高密度结节的混合。癌内密度是否均匀,决定于癌灶的大小,大的癌灶因常发生出血、坏死和囊变等而密度多不均匀,中心常有更低密度区,若有钙化或新鲜出血则表现为高密度区。小病灶密度较为均匀。

    2.1.3 病灶边缘形态[4,6~9] 膨胀生长型的边缘清楚,大部分有假包膜存在,CT表现为更低密度的环形影(即晕圈征)。假包膜的显示对肝癌诊断十分有帮助。如包膜不完整或已穿破,病灶边缘表现部分模糊。浸润生长型边缘非常模糊,侵犯性高,门脉内往往可见癌栓,有助于鉴别诊断。但在CT平扫图上,癌栓的CT值与正常门脉内血液接近,平扫难以确定,必须借助增强。

    病灶越小,平扫的检出率越低,直径≤1cm的HCC病灶,以往常规CT平扫的发现率<3%~5%[10]。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统计的一组病例,螺旋CT平扫直径≤1cm,病灶检出率为19.51%[10]。螺旋CT平扫尽管较常规CT有一定优势,但在病灶检出方面仍有相当限度,无优势可言。
, http://www.100md.com
    2.2 增强表现

    静脉内注射含碘造影剂后,随血循环到达肝脏,病灶和肝组织的密度衰减值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谓之增强[4,6]

    对于肝脏病变来说,增强扫描几乎是不可缺少的。以团注法增强效果最好[4,6]

    团注造影剂后,肝实质增强过程可分为典型的3期[11]:①注药后20~50秒的动脉期(HAP);②60~120秒的门脉期(PVP);③3~5分钟以后的平衡期。肝动脉期和门脉期统称非平衡期。

    2.2.1 HCC的多期动态增强特点 肝脏的血供门脉占70%,肝动脉占30%。HCC主要接受肝动脉供血,肝组织主要接受门静脉供血。如果肿瘤血供丰富,动脉期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的病灶增强,可能迅速超过正常肝组织而成为高密度;门脉期逐渐下降而与逐渐增强的正常肝组织成为等密度;当肝组织增强达高峰时,病灶成为相对低密度影;达平衡期后,正常肝实质密度下降,与病灶CT值差异逐渐下降,可形成第二次等密度期,或病灶持续表现为低密度[4,6,10]
, http://www.100md.com
    如果癌灶为少血供,则肝动脉期仍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门脉期肝实质增强达峰值时与病灶密度差异最显著,大部分小病灶,尤其血供不丰富的病灶最易显示,或仅在该期被显示[4,6~9]

    故肝动脉期扫描用于怀疑多血供肿瘤,门静脉期用于少血供肿瘤。如果有可能,在动脉期和门脉期都行扫描可确保肿瘤血管结构的最佳显示[12]。有不少学者对肝肿瘤的双期动态CT诊断进行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认为双期动态CT扫描能获取肝肿瘤的特征性表现,提高了病灶检出率,有利于鉴别诊断,可作为肝脏肿瘤常规的检查方法[11~13]

    由于普通扫描每次至少需要15秒以上,根据病灶所处肝脏层面不同,肝癌的非动态扫描所见可能落在上述动态过程的任何一期,大部分层面落在平衡期内,小病灶检出率自然受限[4,6]。普通CT完成肝脏扫描需2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所以不可能在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完成全肝扫描。由于螺旋CT使整个肝脏扫描时间缩短为20~30秒,使其成为目前检查小肝癌最理想的方法之一[4,6,12]
, 百拇医药
    2.2.2 HCC各病理特征的CT增强表现 肝癌的CT增强表现不一,客观上反映了病变的范围、血供、内部结构(坏死、出血、液化)及有无门静脉或肝静脉内癌栓形成,也与CT扫描技术、注射造影剂和扫描时间有关[9]

    病灶内出现动——静脉分流现象,是肝癌的特征之一。肝动脉期显示最佳,表现为病灶或病灶附近门脉血管早期显影密度增高,且较粗大而扭曲。部分HCC病例,动脉期可见到增粗的供血动脉。上述表现常见于肝动脉造影,在常规CT增强扫描中极少发现,而螺旋CT动脉期描有进可显示之[10]

    大的病灶在动脉期几乎均能见到强化表现,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高密度灶,往往周边部分强化明显而中心因坏死、出血或脂肪变性等而无强化,静脉期还可见到“牛眼征”。而小肝癌病灶中均匀强化者占多数,也反映了小肝癌由于肿瘤较小发生坏死机会较小[10]

    大病灶的门脉期边界显示较平扫及动脉期更为清楚,可显示完整或不完整的包膜,对HCC的诊断有很大帮助。
, 百拇医药
    门脉期对肝内及肝外血管结构显示较佳,对于血管的受侵和癌栓形成的判断最佳,肿块越大,门脉受侵和癌栓形成的概率越高。动态增强尤其是螺旋CT增强扫描的门脉期图像对发现主干和分支内较小癌栓以及分支受侵犯有很大帮助。其CT表现为[4,6,10]:①门脉血管内充盈缺损;②受累静脉管壁强化;③主干及大的分支血管旁形成侧支血管;④门脉血管扩张;⑤门脉癌栓形成伴腹水。

    除上述征象外,CT还能显示另外一些改变,包括[3,4]:①肝内胆管扩张;②肝形态改变,体积增大,轮廓隆凸,肝门或肝裂变形移位;③邻近器官如胃、胰、肾的受压移位;④附近或远处淋巴结增大,腹水或其它器官转移。

    2.3 血管造影CT扫描

    CT血管造影为导管技术与CT动态扫描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包括CT肝动脉造影(CTA)和动脉门脉造影CT扫描(CTAP)两类。典型的肝细胞癌具备下列异常表现[13,14]:①肿瘤染色;②肿瘤区可见管腔不规则、粗细不等、走行异常的新生血管;③肿瘤附近的供血肝动脉扭曲,变形;④动——静脉瘘,门静脉癌栓;⑤血管湖及血管池。
, 百拇医药
    据统计CTA对1cm的小病灶的检出率达80%左右,远高于常规CT(包括动态增强扫描检查)[4,6]。CTAP对小肝细胞癌(SHCC)的敏感性达90.5%~95%,对<2cm的SHCC定性诊断达82%[9]。目前该方法被公认为肝癌检出最敏感的技术。尽管CTA和CTAP对SHCC的检出非常敏感,但仍有一定假阳性,尤其是CTAP的特异性不高,而且两者均需插管,带有一定的创伤性。

    2.4 碘油CT扫描

    利用碘油能选择性存留于肝癌组织的特点,经肝动脉注射化疗药和碘化油的混合液栓塞治疗肝癌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具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4,6,15]。碘油沉积部位的CT值明显增高,即使数毫米大小的癌灶也很容易被检出,有人认为其阳性率甚至高于血管造影,且有助于再生结节的鉴别。碘油CT对SHCC的敏感性为89%,并被用作HCC的TNM分期法;但对于分化好、少血供型的HCC可因无碘蓄积而造成漏诊。总之,在临床及其它影像检查无法确诊肝癌时,碘化油CT是明确诊断的有效方法[15]
, http://www.100md.com
    3 CT影像诊断征象与病理对照

    开展影像诊断征象与病理对照,进行征象学病理基础的研究,是探索和发现新的检查方法和新的征象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16]。只有这样才能创新检查方法,更加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

    3.1 CT分型与病理分型一致

    在各种影像检查技术中CT最能反映肝癌的病理形态表现[4],肝癌CT图像被认为是“活体的大体病理切片”[17]。根据CT图上的病灶大小和形态,可分为巨块型(直径≥10cm)、结节型(直径5cm左右)、小癌型(孤立直径≤3cm)和弥漫型。按肿瘤的生长方式分为,浸润生长型和膨胀生长型;前者病灶与实质间分界不清,边缘模糊;后者病灶边界清楚,或有假包膜形成。这两种类型在CT上可有不同表现。

    3.2 CT影像诊断征象与病理一致
, 百拇医药
    不少学者对HCC边缘部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对判定病灶恶性程度或倾向有一定意义。沈冰奇等[18]对HCC边缘部CT现与病理对照研究表明,HCC边缘部的CT形态分类能较好地反映肿瘤包膜的完整程度,对于术前评估肿瘤的浸润程度和范围、预测瘤旁小静脉癌栓的发生率及评价癌细胞分级均有一定的帮助。许乙凯等[19]对肝癌CT边缘形态与微血管密度(MCD)关系的初步研究,表明肝癌的CT边缘形态特征,不但反映了肝癌的生长方式,而且与肿瘤血管生成程度有关,可为肿瘤疗效及预后判断提供新的依据。

    不同病理性质的肝脏病变CT表现特征不同。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的肝癌的病理特点为[9,20]:假包膜形成,肿瘤血供丰富,动——静脉分流,以及门脉侵犯和癌栓形成。其相应的CT征象有利于HCC与肝血管瘤、转移性肝癌、局灶性结节增生、肝脓肿等疾病的鉴别诊断。

    3.3 其它进展
, http://www.100md.com
    余万霰等[17]通过CT图象探索肝癌生长恶性生物学行为的生物周期特征,发现了肝癌侵袭性生长与非侵袭性生长具有顺序性差别的生物周期模式。探索肝癌影像学及相关血清肿瘤标志物与癌细胞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掌握两者的互变周期性规律,将有助于临床医师寻找疗效敏感的特异性时相,选择治疗的最佳时期和适用的药物来提高疗效。

    当然,影像学检查并不能代替病理诊断,它只是为确诊肝癌所需的辅助检查。目前对小肝癌的早期诊断已成为肝癌影像学诊断的热点,而CT诊断有重要价值。随着CT检查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螺旋CT的成功推广应用,使肝癌的CT诊断有了飞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灏珠,李宗明.内科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11~412

    2,笔宝义隆等,袁承雄译.肝癌诊断方法的进步[J].日本医学介绍,1998;19(8):347
, 百拇医药
    3,吴恩惠.影像诊断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2~168

    4,汤钊猷,余业勤.原发性肝癌[M].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87~219

    5,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第一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6:83~117.

    6,曹世龙.肿瘤新理论与新技术[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929~934.

    7,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449~454

    8,李果珍.临床体部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83~117

    9,石木兰,韦嘉瑚,王正颜.肿瘤影像诊断学[M].第一版.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66~175
, 百拇医药
    10,周康荣.螺旋CT[M].第一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97~118.

    11,周良平,沈国强.常见肝脏肿瘤三期CT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1999;18(1):28

    12,赵绍宏.肝脏肿瘤的CT增强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996;4(1):54

    13,陈云超,张青萍.小肝癌的病理与影像学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0;5(1):70

    14,杨榕,梁小浣,王文平,等译.肝脏肿瘤[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公司,1991:217,269,270

    15,朱晓玲,刘瑞雪,陈海欧,等.碘化油—CT在诊断肝脏肿瘤中的研究[J].新消化学杂志,1996;4(8):446
, http://www.100md.com
    16,许达生.进一步提高肝细胞癌的影像诊断水平[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0(12):813

    17,余万霰,盛茂鑫,黄惠明.肝癌CT征象的时间生物学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1997;19(1):59

    18,沈冰奇,郑可国,许达生.肝细胞癌边缘部的CT与病理对照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20(12):815

    19,许乙凯,程天明,刘杏元,等.肝癌CT边缘形态与微血管密度关系的初步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0;5(1):30

    20,刘士振,李先春,王文献,等.肝癌常规CT扫描的特征现象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7;13(4):333,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