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507025
慢性应激对气机失调证大鼠行为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1月18日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4年7月第11卷第4期
     李庆和1,李慧吉1,李 杰2,武 成3

    (1.天津中医学院,天津 300193;2.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3.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天津 300020)

    【关键词】 心理应激,慢性;气机失调证;行为变化

    依据中医情志理论中的“形神合一”观,结合心身医学的“心身相关”基本观点,以慢性心理应激模拟情志不遂,制备气机失调证动物模型,从行为学角度探讨中医情志疾病的基本病机及证候特点,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分组:选用Wistar大鼠48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20~250 g,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旋转组14只、限制组12只和拥挤组12只。用标准笼饲养,自由摄食、饮水。
, http://www.100md.com
    1.2 制模方法:参照Carter(1)提出的慢性多相性应激法进行改良建立慢性心理应激气机失调证动物模型。采用旋转、限制、拥挤3种慢性心理应激方式模拟不良情志刺激3周,引发大鼠行为改变。1.2.1 旋转实验:采用老式电唱机改装成旋转器,转速45次/min。将大鼠装入塑料筒内(以大鼠可以回转身为度),并置于旋转平台上随机择时进行旋转刺激。第1周每日1次,第2周每日2次,第3周每日3次,每次持续15 min。

    1.2.2 限制实验:将大鼠放入大小适度、空底的塑料筒内,使身体不受挤压,但运动受限(以大鼠不能回转身为度),放在栅板上,光线暗。限制刺激每日夜间不定时进行1次,第1周每次60 min,第2周每次120 min,第3周每次180 min。

    1.2.3 拥挤实验:使用标准大鼠饲养笼,非应激组5~7只放在同一笼子里,应激组12只放在同一笼子里,拥挤刺激贯穿于实验全过程。

    1.3 观测内容及方法:观察大鼠毛发、粪便、体质量、对刺激的反应性、活动度等,同时进行行为学观察。
, http://www.100md.com
    1.3.1 旷场实验(2):在动物应激期结束后采用旷场行为测试法观察大鼠在新环境中的自发活动和探究行为的改变。自制实验箱为直径50 cm、高35 cm的圆筒状,底板用笔划成25个方格,距地面高1 m处用一盏60 W白炽灯照明。实验时将动物放在正中格中,记录其3 min内的活动情况,记录其跑动所穿行的格数、后肢直立及修饰次数。

    1.3.2 尾悬挂实验(3):用线绳拴住鼠尾1 cm处,系于一金属棒上,使动物呈倒挂状,悬挂高度为大鼠离地面1 m左右,悬挂两侧用板隔开动物视线。动物为克服不正常的体位而挣扎活动,但活动一定时间后会出现间断性“不动”,显示出“失望”状态,计算3 min内的不动时间(即垂吊时间),并观察大鼠抬头的次数、挣扎的幅度及抑郁状态。

    1.4 统计学方法:检测指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处理。

    2 结 果
, http://www.100md.com
    2.1 一般状态变化:初期正常对照组大鼠一般状态良好,活动灵活,皮毛洁白光泽,无明显异常。模型组大鼠则表现为强烈的反抗、嘶叫,粪球明显增多,呼吸频率加快等紧张状态。旋转组大鼠多表现为惊恐不安、双目圆睁;限制组大鼠拼命撕咬限制器、挣扎欲脱;拥挤组大鼠竖立对峙,窜叫不安。1周后正常对照组大鼠一般状态与初期相同,无明显异常。模型组大鼠对峙、躁动不安、高度警惕、撕咬、挣扎欲脱等表现逐渐减少。2周后,正常对照组大鼠体质量有所增加,其他情况无变化。模型组大鼠反抗力明显降低,嘶叫和撕咬限制器的声音减弱,体质量有所减轻,毛发散乱、直立、无光泽,偶见块状脱毛,饮水、进食有所减少,多数大鼠呈弓背或静卧少动。

    2.2 旷场实验(表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3种模型组大鼠的直立次数显著减少;限制组、拥挤组大鼠穿行格数显著减少,修饰次数有所增加,表明慢性心理应激使大鼠的自发活动和探究行为减少;而拥挤组的行为改变最明显。3种模型组大鼠之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2.3 尾悬挂实验(表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3种模型组大鼠的抬头次数明显减少,垂吊时间也有延长的趋势,但3种模型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从外观活动表现看,正常对照组大鼠晃动幅度较各模型组大,抬头状态持续时间也相对较长。
, 百拇医药
    3 讨 论

    3.1 情志学说与应激理论的通约性:中医学的情志包括七情、五志及五神等内容。它含概了现代心理学的基本心理过程,也与个性心理特性有关。情志学说和应激理论都认为,人体在受到外界刺激时会作出适当的反应,只有在过激、过久、过量的刺激情况下,才会导致疾病的产生。中医情志学说注重主观体验和“形神合一”的认识;应激理论则侧重于心理变量与躯体反应的生物学变量关系,即心理-生理反应。二者思维方式极相似,都认为“心”与“身”相关(4)。由此看来,中医情志学说与现代心理应激理论在认识方法和致病因素上有极大的相同之处。将现代心理学的应激理论和行为学方法引入中医情志学说的研究中,对于从多层次、多方向阐明情志疾病的基本病机、证候特征有重要学术和应用价值。

    3.2 慢性心理应激与气机失调证动物模型:拥挤是模拟社会化的一种应激源,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心理因素相似;旋转属于剥夺控制权以达到条件性恐惧;限制主要使活动受限,所愿不遂。3种应激方式或使受试大鼠产生对生存环境的紧张、受限,或急躁、愤怒、挣扎,或抑郁、绝望等心理及行为变化。将限制应激放在大鼠最活跃的夜间进行;同时旋转应激每日随机择时进行,以防止动物产生习惯性适应。这两种形式的应激源并不是单纯的制动,在应激过程中大鼠出现剧烈的挣扎,并存在肌肉运动,但此时的躯体刺激已减少到最小,因此,主要是心理应激在起作用。本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动物模型是可行的。中医学认为,凡是违背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都会造成不能自主、所愿不遂,形成气机失调证。
, 百拇医药
    3.3 慢性心理应激对大鼠行为的影响:通过观察鼠尾悬挂实验中动物的抬头次数和悬吊时间,发现模型动物的穿行格数、直立次数和抬头次数均明显减少,木僵垂吊时间呈延长趋势,从而推断模型大鼠有抑郁倾向。这些行为的改变说明了应激大鼠存在着气机失调证的病理改变,并以气滞、气逆为主,反映了气机失调证的外在变化。所以,用经典的行为学测试方法研究情志疾病,既体现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又是研究中医情志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Carter W R,Herman J,Stokes K.Promotion of diabetes onset by stress in BB rat(J).Diabetologia,1987,30:674-675.

    (2)徐淑云,卞如廉,陈修,主编.药理实验方法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642-643.

    (3)李仪奎,主编.中医药理实验方法学(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3.

    (4)周萍,朱文锋.七情学说与应激理论(J).医学与哲学,1995,16:484-485.

    作者简介:李庆和(1961-),男(汉族),天津市人,医学博士,副教授。,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