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科技专项课题“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通过鉴定
"络病证治"开辟辨证论治新天地
“久病入络”、“久痛入络”是中医理论对疾病传变病机的认识。然而,何谓“络病”,如何运用络病理论进行辨证论治,在浩繁的古今医典中却鲜有系统论述。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历时4年完成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专项课题“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日前通过专家鉴定。专家认为,该项研究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首次形成系统的络病理论,同时运用该理论指导现代难治病的治疗取得显著成效。
按照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充分借鉴现代科学手段,对中医理论进行创新性研究是该项科研成果的最大特色和亮点。文献研究加实验研究、理论研究结合临床研究、新药开发配合市场推广,系统、多元的科研模式使该课题科研成果收获丰硕。
该项研究提出络病学说研究的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时间与功能的统一性对络脉结构特点、血气运行状况、生理结构功能及病理变化作了深入探讨,指出络脉和十二经脉空间结构和运行时速的差异性。专家认为,这对认识人生命科学现象和疾病发生规律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科研人员依据“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系统研究了络病发病、病机、辨证与治疗,概括其“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和“久瘀入络”的发病特征,提出“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病机特点,阐述络病八大基本病机变化,创立络病辨证八要,提出“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总结古人通络用药特点,按功能规范通络药物,同时提出络病证候及五脏络病证候辨证论治,初步建立“络病证治”,从而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首次形成系统的络病理论,为络病学分支学科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另外,在运用络病理论指导现代难治病治疗研究方面,课题组先后完成并通过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6项。研制出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包括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治疗运动神经元疾病的中药肌萎灵等等,充分证明了络病学说的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研究还依据“脉络—血管系统”同一性,结合西医学关于血管病变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与国际医学界受到广泛重视的“大循环病”和“泛动脉”概念相吻合,指出络气郁滞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具有高度相关性,由此发展演变的络脉瘀阻/动脉粥样硬化、络脉绌急/血管痉挛、络脉瘀塞/血管梗塞成为其共性病理环节。同时,对络病理论代表方通心络进行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证实:该药对“脉络—血管系统病”共性病理环节具有干预作用,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缓解血管痉挛,特别是在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微血管完整性保护方面表现出独特优势,佐证了络病理论在血管病防治方面的科学价值。
据课题负责人吴以岭教授介绍,通心络胶囊作为第一个用络病理论指导研究出的心脑血管病药物,目前其市场占有率已居同类药物的前3位。此外,在络病理论指导下,有十几个产品已进入新药研发阶段。, 百拇医药(陆静 孟昭艳)
“久病入络”、“久痛入络”是中医理论对疾病传变病机的认识。然而,何谓“络病”,如何运用络病理论进行辨证论治,在浩繁的古今医典中却鲜有系统论述。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历时4年完成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专项课题“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日前通过专家鉴定。专家认为,该项研究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首次形成系统的络病理论,同时运用该理论指导现代难治病的治疗取得显著成效。
按照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充分借鉴现代科学手段,对中医理论进行创新性研究是该项科研成果的最大特色和亮点。文献研究加实验研究、理论研究结合临床研究、新药开发配合市场推广,系统、多元的科研模式使该课题科研成果收获丰硕。
该项研究提出络病学说研究的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时间与功能的统一性对络脉结构特点、血气运行状况、生理结构功能及病理变化作了深入探讨,指出络脉和十二经脉空间结构和运行时速的差异性。专家认为,这对认识人生命科学现象和疾病发生规律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科研人员依据“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系统研究了络病发病、病机、辨证与治疗,概括其“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和“久瘀入络”的发病特征,提出“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病机特点,阐述络病八大基本病机变化,创立络病辨证八要,提出“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总结古人通络用药特点,按功能规范通络药物,同时提出络病证候及五脏络病证候辨证论治,初步建立“络病证治”,从而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首次形成系统的络病理论,为络病学分支学科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另外,在运用络病理论指导现代难治病治疗研究方面,课题组先后完成并通过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6项。研制出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包括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治疗运动神经元疾病的中药肌萎灵等等,充分证明了络病学说的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研究还依据“脉络—血管系统”同一性,结合西医学关于血管病变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与国际医学界受到广泛重视的“大循环病”和“泛动脉”概念相吻合,指出络气郁滞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具有高度相关性,由此发展演变的络脉瘀阻/动脉粥样硬化、络脉绌急/血管痉挛、络脉瘀塞/血管梗塞成为其共性病理环节。同时,对络病理论代表方通心络进行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证实:该药对“脉络—血管系统病”共性病理环节具有干预作用,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缓解血管痉挛,特别是在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微血管完整性保护方面表现出独特优势,佐证了络病理论在血管病防治方面的科学价值。
据课题负责人吴以岭教授介绍,通心络胶囊作为第一个用络病理论指导研究出的心脑血管病药物,目前其市场占有率已居同类药物的前3位。此外,在络病理论指导下,有十几个产品已进入新药研发阶段。, 百拇医药(陆静 孟昭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