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院 > 医院动态
编号:10510445
中医复兴之我见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2月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57期
     近来,关于中医发展的讨论不时见诸报端,各方学者畅所欲言的语言中,饱含着中医人对祖国医学发展和希冀寄托情深。我以为目前影响中医药发展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一 中医院数量不少,能量不高

    众所周知,除了少数城市的中医院成立较早之外,大多数中医院都是近二、三十年成立起来的。各地中医院由于政府投入和地方经济的不同、区域文化的不同而出现快慢不均、参差不齐现象,但总体来说,与同级同地区综合医院比较还是相差甚远。

    问题二

    学习中医的人不少,从事中医的人不多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各地中医药院校(系)如雨后春笋,公办与民办相济,年年都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量中医药人才。但在这支浩荡大军中,真正从事中医临床的有多少,在中医方面有些建树的又有多少?很多人编制统计仍然是在中医范畴,也还是中医职称,但在临床上就不那么“清纯”了,学校学过的中医知识,经过几年与西医的磨合,有的忘却了,有的成了半中半西,有的甚至自己瞧不起中医,全盘西化了。
, http://www.100md.com
    问题三

    教育与临床脱节,督学力量匮乏


    近些年来,由于中医临床一些变异,使教学与临床之间的空隙加大,相互之间各不联系或说关联太少,一个强调整体观念的连贯医学,被人为地西化分割成许多块块,而且越分越细。在浩如烟海的医学典籍中只短短的修学那几年,其间必学的西医课程又占去相当时间,其中医知识到底能收获多少?结果是,中医院校毕业生医疗系不识得中药,中药系不懂得中医理论,针灸系只管针灸,推拿的只知道推拿八法,形成了医不药、药不医、医不针、针不药现象。这样的学生能算是中医吗?至少说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医。

    问题四

    中药材问题是中医药发展的又一瓶颈


    常言说,药赖医用,医赖药效。药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疾病的治疗与转归。这些年来,药品市场开放搞活,一些药商受经济利益驱使,在药材种植上作假,原本要七、八年的人参只要上化肥,仅一两年就可上市,其有效成份含量极低。中医人都知道,中药正确的加工炮制对治疗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可现在,“逢子必炒”恐怕已成古话了。
, 百拇医药
    凡此种种,不能不说是中医药事业复兴的障碍。而要使中医有所突破,首先,对中医要有个清楚的认识。

    我们知道,祖国医学是生长在人类生产实践生活中多学科土壤中的产物,包涵着人文的、天文的、地理的、哲学的、音乐的等等方面文化濡养而形成的实用医学。在形成医学体系的漫长过程中,也经历和不断吸收外来医学,比如清代“中西汇通派”的产生等等,就是用来不断完善自己的。唐容川的《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都是中西结合的很好范例。唐氏认为“西医亦有所长,中医岂无所短”;应该“损益乎古今”,“参酌乎中外”,取长补短发展中医。恽铁樵也说:“中医而有演进之价值,必能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合化。”《内经·移精变气论》说:“去故就新,乃得真人”,也就是说,吐故纳新、推陈出新本来就是中医自身特点之一。一个中医师除了应当具备运用中医理论和思维去诊治病人的能力,还要掌握针灸、推拿、外用等一系列中医诊疗手法,同时也要吸收先进科学来武装自己,充实自己。如果只单纯用一些古老理论来推广于临床,就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尴尬,比如水肿的病人来诊,医生只说你得水肿了,病人肯定不满意,病人因咳嗽来诊,你只回答说是咳嗽,病人不气才怪。
, 百拇医药
    所以中医复兴,首先是继承,特别是精华更要熟练掌握。而教育和再教育则是继承的关键。

    第一 医学生教育问题

    这个问题是中医复兴的根本所在。要做好中医教育,就应当按照中医的特点去安排学制。一般来说,中医学生面临双重任务,既要完成教材上所规定内容,又不得挤占西医知识学时,所以任务比较重,而学出来的本科生呢,有的学者生动地比作是两个中专而已。同时在科与科之间要能有相互搭接,依业施教,切不可以拿西医一套来套中医,可否适当延长中医学制值得探讨。

    第二 临床医生再教育问题

    以往,我们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分到临床后就算毕业了,有的还能注重学习,也有的不但顶着中医名不干中医,还说中医落后,自己看不起自己,实际上是自己对中医理解研究尚未进入“佳境”。解决的办法是医院要根据个人特长定向稳定培养,分阶段有目标再考核,考核的业务内容当以中医专业为主,以保障中医在临床上有轨而循有要而行。
, 百拇医药
    第三 中医现代化问题

    所谓中医现代化,有着众多的理解。对这个问题,以我粗浅的理解,实际上是要医学适应时代需要,体现时代化。中医的发展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发展中医应遵循客观规律,不可以用西医观念来约束中医、改造中医。不是把中医诊断方法输进电脑,让电脑诊病就是现代化;也不是把几味中药做成颗粒剂就是中药现代化。

    前些年关于中医特色的提法颇得医人青睐,我以为这提法颇具有前瞻性。所谓特色,是指格外特出的风格或特点,这对中医发展提高有指导性,指导临床研究的总结和再提高。。

    第四 导向问题

    这里面有两个方面问题,即政策导向和舆论导向问题。

    从政策导向来说,在综合医院内中医一般只是一个科室,他们把几千年前就分科的祖国医学重新合并了,当然西医院中的中医科只是个配角,有了这科就叫综合医院,如果中医院里面只设一个西医科,可能反应就大起来了。政府振兴中医政策的出台,是振兴中医的伟大举措。但是现实中有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卫生部门以保综合医院为主,财力投入到中医院就有限了,有的县中医院连工资都发不全,因而形成了强者较强,弱者更弱的现象。实际上与其看重数量,倒不如集中有限财力,对具有特色的中医院重点投资,在资源上可以充分利用。在舆论导向方面,要理顺舆论导向与中医的关系。不能把社会上的散医游勇之类动不动就归类于中医,实际上这种做法是不负责任的。国内一份很有影响的专业报纸曾刊载题为“你知道吗?冬瓜皮也能入药?”的文章,大有不屑之意。

    第五 医前教育问题

    医前教育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民族文化问题。加强医前教育,就是要创造和形成中医生存发展的土壤。应该明确的是,加强中医基础理论与文献研究是重中之重,同时还要加强自身文化综合素质的修养。从小学就加强文化培养,这不仅仅是中医的需要,更是一个民族的需要。, 百拇医药(胡汉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