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0516642
肠内营养——由幕后到前台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月13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5年第2期
     据统计,在住院病人中,营养不良发生率为30%~50%,而在老年住院患者中,这一比例高达50%。营养不良可导致严重不良后果,如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伤口愈合延迟、胃肠道吸收功能受损、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高,严重时导致死亡率增高。

    为解决这一难题,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概念应运而生,其中包括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肠外营养问世30多年来挽救了无数危重患者,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长期应用肠外营养会使肠道微生态发生紊乱,肠黏膜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肠黏膜发生萎缩,不利于肠黏膜屏障保护及肠功能恢复,引起肝功能受损、代谢性骨病,此外医疗花费也较高。

    相比而言,肠内营养则在疗效、安全性及费用方面有诸多优势。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肠内营养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肠黏膜增殖、维护肠黏膜屏障及肠道微生态平衡、减少肠道菌群易位,降低高分解代谢,保护肝脏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术后采用肠内营养的效果等同于甚至优于肠外营养,同时并发症少,操作方便,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就是安全且费用较低。

    近年来,美国和欧洲临床营养的发展趋势已由肠外营养为主转为肠内营养为主。国际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按照费用计算,西欧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比例为45%∶55%,美国为55%∶45%,而我国则为93%∶7%。制约我国肠内营养发展的原因很多,其中注册和报销是非常突出的两大瓶颈。在欧美,肠内营养产品是作为特殊医用食品进行注册的,而在我国则必须以药品进行注册。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肠内营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我国的卫生和医保部门已向肠内营养品敞开了大门。今年9月,包括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和短肽型肠内营养剂在内的几种肠内营养药已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如何使临床医师和临床营养师规范使用肠内营养药是今后一段时期内需要解决的问题。,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