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
“三维”是指空间、时间、功能概念。“三维立体网络系统”正是从时间、空间和功能角度,对网络全身的络脉系统进行高度概括: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如树枝状逐层细分,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其虽庞大繁杂,却具有明显的细化分层和空间分布规律,按一定的时速与常度,把经脉运行的气血津液输布、弥散、渗灌到脏腑周身,发挥着“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生理功能,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经脉是人体运行气血的主干,络脉是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正如《灵枢·脉度》所言:“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脉从经脉分出后,又逐层细分,由别络至孙络,孙络为络脉系统的最小单位,形成络脉逐级分化的网络系统。
十二经脉“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成为气血运行的线性通道。而由经脉逐级细分的络脉系统,在其最末端即孙络与孙络之间具有缠绊,从而发生面状的相互联系,构成遍布周身维持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网状生命内稳系统。
, http://www.100md.com
中医关于络脉逐级细化的网络层次概念,对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试想如果没有遍布全身的网络系统,仅有孤立的五脏六腑,即或加上十二经脉主干通道也是不可能完成复杂生命运动的。中医关于络脉逐级细化的网络分支,与西医学对血管和神经逐级细化分支的认识基本相似。如从大血管分出的中、小血管,又逐级细化为微血管,直至微循环的各级微细动静脉,维持着人体正常的血液循环;从脑神经和脊神经分出的神经又依次分支直至神经末梢,构成遍布全身的神经网络,发挥着控制和调节作用。可见,中医络脉的网络层次涵盖了西医学血管和神经的概念。
一、络脉的空间位置
络脉不象十二经脉那样有着明确的循行路线和起始部位,而是纵横交错连成网片状,其在人体内的空间位置分布是有规律可寻的。《灵枢·经脉篇》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由经脉别出的络脉循行于体表部位的是浮络、阳络;循行于体内的络脉是阴络,多分布于各个脏腑,成为脏腑之络。
, 百拇医药
二、络脉的结构特点
1.支横别出,逐层细分
《灵枢·经脉》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为孙”。经,有路径、途径之义,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部分,呈线状纵直循行人体上下,沟通表里脏腑,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联络之义,络脉是从经脉主干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的分支,横行于经脉之间,交错分布在全身各处。故明·李梴《医学入门》曰:“经,径也,径直者为经,经之支派旁出者为络。”支横别出的络脉如果不能越过较大的关节部位,则循经脉之间的旁道而行,故《灵枢·脉度》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所谓“绝道”,指与直行的经脉相横的小道。从经脉主干支横别出的络脉象树枝一样逐层细分,有大小粗细不同,具有明显的层次,由大的别络,分出系络、缠络,直至终末组织孙络。
2.络体细窄,网状分布
, 百拇医药 从经脉主干支横别出的络脉象树枝样逐层细分,遍布全身,外而体表肌腠、四肢百骸,内而五脏六腑,呈网状分布。
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的络脉,形成了遍布全身的无处不在的立体网络,经络系统运行气血、络属脏腑、调节平衡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络脉遍布全身的立体网络系统来完成的。由经脉主干分支细化出来的网络系统又发生着不同层次的横向联系,特别是在网络的末端-——孙络及孙络之间的“缠绊”,其血络部分非常类似西医学的微循环,络体细小迂曲,其气血流缓、津血互换、荣养代谢的功能特点也与西医学微循环功能非常类似。经络末端之孙络的气络部分,以经气环流为其主要功能,其信息传导、协调控制功能也与外周神经网络的功能相类似。可见,“三维立体网络系统”提出络脉的“立体网络”概念涵盖了血液循环和神经体液调节功能。
3.络分阴阳,循行表里
络脉遍布周身的立体网络系统在体内具有规律性的空间分布,循行于皮肤和体表黏膜的络脉为阳络,阳络参与皮部的组成,十二经之气血通过阳络温煦、濡养、护卫皮肤。循行于体内,布散于脏腑区域的络脉为阴络。阴络布散于脏腑区域,成为五脏六腑结构与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布散于心脏的称为心络,布散于肝脏的称为肝络,布散于肺脏的称为肺络,又有肾络、脾络、胃肠之络等。十二经气血通过络脉濡养、络属五脏六腑,调整脏腑阴阳平衡。经脉循行于肌肉之中,从而形成了外(体表阳络)——中(肌肉经脉)——内(脏腑阴络)的络脉空间分布规律。
, 百拇医药
络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网状分布、表里循行的结构特点,形成络病学说研究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空间概念,对于解释疾病传变,提高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的诊断治疗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络脉在构成经络系统外——中——内三个层面上,占据了两个层面,即外(络)——中(经)——内(络)。因此,络病的发生既有外邪由皮毛入络,再由络及经这样的浅层次传变,又有久病入络这样的深层次传变,《灵枢·百病始生》曰:“是故虚邪中于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皮毛而入,入则抵深……,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输,……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稽留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络),或著络脉。”明确指出感受外邪之后,随病程的进展,病邪循阳络——经脉——阴络通路由浅入深的发展演变过程,既反映了一般疾病由络到经传变发展的普遍规律,也反映了多种迁延难愈的难治性疾病由经入络,由气及血,由功能病变发展到器质性损伤的慢性病理过程。
三、络脉的运行时速和常度
, 百拇医药
时速,指气血运行的时间与速度;常度,指气血循环的状态和节律。正如叶天士所言:“凡经脉直行,络脉横行,经气注络,络气还经,是其常度。”经络“行气血而营阴阳”,作为气血运行的通路,其正常的运行时速和循环状态,对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经络同时又是病邪侵犯人体并向内传变的通路,病邪侵入经络破坏正常的气血运行时速和循环状态,则导致疾病发生。中医学非常重视气血在体内的运行时速和状态,将之称为“气化”,认为“气化”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气血升降出入的通路是经络,络脉作为经络中下端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运行气血的时速和循环状态对生命机体的健康与否至关重要。
1.气血行缓
络脉从经脉主干支横别出,象树枝样逐层细分,络体细窄迂曲,分支众多,分布面广,在经脉主干快速运行的气血贯注到络脉后,随着络脉分支越趋末端,气血流速愈缓,对实现脏腑组织的灌注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络脉气血流缓的特点也决定了病久入深、易入难出、易滞、易瘀的病机特点。
, 百拇医药
2.面性弥散
络脉在体内循行表里上下,无处不在,形成遍布全身的网络系统,功能相同的络脉在体内呈现片状、面状、立体网状结构,气血由经脉中线状流注状态,进入络脉后相应地转变为面性弥散,发挥温煦、濡养作用。
3.末端连通
十二经脉“首尾相贯,如环无端”,形成气血线性运行的通道,但仅有十二经首尾相贯的气血通道显然不能维持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复杂的生命运动及其协调控制。络脉逐层细分,形成遍布全身的立体网络系统,其最末端孙络之间更有缠绊将从不同经脉逐层细分的网络组织在其末端广泛联系在一起,使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形成协调一致的整体,同时络脉相互连通,使之成为闭合的网状系统,气血在这一闭合网状系统中层层渗灌,与机体进行充分的营状交换。
4.津血互换
遍布全身的络脉气血行缓、面状弥散、末端连通的运行时速和循环状态特点,使络脉系统末端成为津血互换之处。津血同源而异流,津在脉外,血在脉内,津液入于脉内则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血液渗出脉外则成为津液,而津血互换则在络脉系统末端完成。
, 百拇医药
5.双向流动
人体之气在脏腑间互相流通,借助于不同脏腑区域的络脉进入该脏腑,成为脏腑功能的组成部分。不仅津血可通过络脉(血络)互相渗灌,气作为沟通和维持脏腑间联系和平衡的重要介质,也是通过广泛分布于脏腑之间的络脉(气络)相互流通,双向流动,实现脏腑间信息传递与功能协调,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络脉在完成津血互换的同时也带走组织代谢的废物,因此络脉的末端同时也是营养代谢的处所。
6.功能调节
络脉随其所循行分布的位置往往成为该脏腑或肌腠的组成部分,如阴络为循行于体内脏腑的络脉,循行于肝脏为肝络,循行于脑部为脑络,循行于心脏为心络等,阳络循行于体表成为“六经皮部”的组成部分,络脉运行气血的功能也往往成为该脏腑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络脉中运行的气血不像在经脉主干中规律性运行那样,而是根据络脉所处脏腑功能状态而调节其气血运行时速和常度。如胃肠消化时络中气血向中焦渗灌,聚精会神用脑思虑时络中气血向头部偏移,故中医又有“神者,血气也”之称。络中气血这种功能调节的循行输布状态显然与经脉中气血线性规律运行具有明显差异,这对于维持全身脏腑百骸协调一致,集中完成某些功能动作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这也为运用中医络病学说研究生命机体气血运行、输布、渗灌状态及其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上述可见,输布于立体网络系统中的气血运行时速和常度显然与经脉气血运行不同,气血流缓、面性弥散、末端连通、津血互换、双向流动、功能调节为络脉气血运行的显著特点,这为我们结合西医学认识络脉的生理功能,探讨在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广泛存在的络病病机状态及有效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百拇医药(吴以岭)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经脉是人体运行气血的主干,络脉是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正如《灵枢·脉度》所言:“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脉从经脉分出后,又逐层细分,由别络至孙络,孙络为络脉系统的最小单位,形成络脉逐级分化的网络系统。
十二经脉“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成为气血运行的线性通道。而由经脉逐级细分的络脉系统,在其最末端即孙络与孙络之间具有缠绊,从而发生面状的相互联系,构成遍布周身维持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网状生命内稳系统。
, http://www.100md.com
中医关于络脉逐级细化的网络层次概念,对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试想如果没有遍布全身的网络系统,仅有孤立的五脏六腑,即或加上十二经脉主干通道也是不可能完成复杂生命运动的。中医关于络脉逐级细化的网络分支,与西医学对血管和神经逐级细化分支的认识基本相似。如从大血管分出的中、小血管,又逐级细化为微血管,直至微循环的各级微细动静脉,维持着人体正常的血液循环;从脑神经和脊神经分出的神经又依次分支直至神经末梢,构成遍布全身的神经网络,发挥着控制和调节作用。可见,中医络脉的网络层次涵盖了西医学血管和神经的概念。
一、络脉的空间位置
络脉不象十二经脉那样有着明确的循行路线和起始部位,而是纵横交错连成网片状,其在人体内的空间位置分布是有规律可寻的。《灵枢·经脉篇》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由经脉别出的络脉循行于体表部位的是浮络、阳络;循行于体内的络脉是阴络,多分布于各个脏腑,成为脏腑之络。
, 百拇医药
二、络脉的结构特点
1.支横别出,逐层细分
《灵枢·经脉》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为孙”。经,有路径、途径之义,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部分,呈线状纵直循行人体上下,沟通表里脏腑,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联络之义,络脉是从经脉主干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的分支,横行于经脉之间,交错分布在全身各处。故明·李梴《医学入门》曰:“经,径也,径直者为经,经之支派旁出者为络。”支横别出的络脉如果不能越过较大的关节部位,则循经脉之间的旁道而行,故《灵枢·脉度》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所谓“绝道”,指与直行的经脉相横的小道。从经脉主干支横别出的络脉象树枝一样逐层细分,有大小粗细不同,具有明显的层次,由大的别络,分出系络、缠络,直至终末组织孙络。
2.络体细窄,网状分布
, 百拇医药 从经脉主干支横别出的络脉象树枝样逐层细分,遍布全身,外而体表肌腠、四肢百骸,内而五脏六腑,呈网状分布。
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的络脉,形成了遍布全身的无处不在的立体网络,经络系统运行气血、络属脏腑、调节平衡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络脉遍布全身的立体网络系统来完成的。由经脉主干分支细化出来的网络系统又发生着不同层次的横向联系,特别是在网络的末端-——孙络及孙络之间的“缠绊”,其血络部分非常类似西医学的微循环,络体细小迂曲,其气血流缓、津血互换、荣养代谢的功能特点也与西医学微循环功能非常类似。经络末端之孙络的气络部分,以经气环流为其主要功能,其信息传导、协调控制功能也与外周神经网络的功能相类似。可见,“三维立体网络系统”提出络脉的“立体网络”概念涵盖了血液循环和神经体液调节功能。
3.络分阴阳,循行表里
络脉遍布周身的立体网络系统在体内具有规律性的空间分布,循行于皮肤和体表黏膜的络脉为阳络,阳络参与皮部的组成,十二经之气血通过阳络温煦、濡养、护卫皮肤。循行于体内,布散于脏腑区域的络脉为阴络。阴络布散于脏腑区域,成为五脏六腑结构与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布散于心脏的称为心络,布散于肝脏的称为肝络,布散于肺脏的称为肺络,又有肾络、脾络、胃肠之络等。十二经气血通过络脉濡养、络属五脏六腑,调整脏腑阴阳平衡。经脉循行于肌肉之中,从而形成了外(体表阳络)——中(肌肉经脉)——内(脏腑阴络)的络脉空间分布规律。
, 百拇医药
络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网状分布、表里循行的结构特点,形成络病学说研究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空间概念,对于解释疾病传变,提高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的诊断治疗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络脉在构成经络系统外——中——内三个层面上,占据了两个层面,即外(络)——中(经)——内(络)。因此,络病的发生既有外邪由皮毛入络,再由络及经这样的浅层次传变,又有久病入络这样的深层次传变,《灵枢·百病始生》曰:“是故虚邪中于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皮毛而入,入则抵深……,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输,……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稽留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络),或著络脉。”明确指出感受外邪之后,随病程的进展,病邪循阳络——经脉——阴络通路由浅入深的发展演变过程,既反映了一般疾病由络到经传变发展的普遍规律,也反映了多种迁延难愈的难治性疾病由经入络,由气及血,由功能病变发展到器质性损伤的慢性病理过程。
三、络脉的运行时速和常度
, 百拇医药
时速,指气血运行的时间与速度;常度,指气血循环的状态和节律。正如叶天士所言:“凡经脉直行,络脉横行,经气注络,络气还经,是其常度。”经络“行气血而营阴阳”,作为气血运行的通路,其正常的运行时速和循环状态,对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经络同时又是病邪侵犯人体并向内传变的通路,病邪侵入经络破坏正常的气血运行时速和循环状态,则导致疾病发生。中医学非常重视气血在体内的运行时速和状态,将之称为“气化”,认为“气化”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气血升降出入的通路是经络,络脉作为经络中下端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运行气血的时速和循环状态对生命机体的健康与否至关重要。
1.气血行缓
络脉从经脉主干支横别出,象树枝样逐层细分,络体细窄迂曲,分支众多,分布面广,在经脉主干快速运行的气血贯注到络脉后,随着络脉分支越趋末端,气血流速愈缓,对实现脏腑组织的灌注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络脉气血流缓的特点也决定了病久入深、易入难出、易滞、易瘀的病机特点。
, 百拇医药
2.面性弥散
络脉在体内循行表里上下,无处不在,形成遍布全身的网络系统,功能相同的络脉在体内呈现片状、面状、立体网状结构,气血由经脉中线状流注状态,进入络脉后相应地转变为面性弥散,发挥温煦、濡养作用。
3.末端连通
十二经脉“首尾相贯,如环无端”,形成气血线性运行的通道,但仅有十二经首尾相贯的气血通道显然不能维持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复杂的生命运动及其协调控制。络脉逐层细分,形成遍布全身的立体网络系统,其最末端孙络之间更有缠绊将从不同经脉逐层细分的网络组织在其末端广泛联系在一起,使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形成协调一致的整体,同时络脉相互连通,使之成为闭合的网状系统,气血在这一闭合网状系统中层层渗灌,与机体进行充分的营状交换。
4.津血互换
遍布全身的络脉气血行缓、面状弥散、末端连通的运行时速和循环状态特点,使络脉系统末端成为津血互换之处。津血同源而异流,津在脉外,血在脉内,津液入于脉内则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血液渗出脉外则成为津液,而津血互换则在络脉系统末端完成。
, 百拇医药
5.双向流动
人体之气在脏腑间互相流通,借助于不同脏腑区域的络脉进入该脏腑,成为脏腑功能的组成部分。不仅津血可通过络脉(血络)互相渗灌,气作为沟通和维持脏腑间联系和平衡的重要介质,也是通过广泛分布于脏腑之间的络脉(气络)相互流通,双向流动,实现脏腑间信息传递与功能协调,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络脉在完成津血互换的同时也带走组织代谢的废物,因此络脉的末端同时也是营养代谢的处所。
6.功能调节
络脉随其所循行分布的位置往往成为该脏腑或肌腠的组成部分,如阴络为循行于体内脏腑的络脉,循行于肝脏为肝络,循行于脑部为脑络,循行于心脏为心络等,阳络循行于体表成为“六经皮部”的组成部分,络脉运行气血的功能也往往成为该脏腑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络脉中运行的气血不像在经脉主干中规律性运行那样,而是根据络脉所处脏腑功能状态而调节其气血运行时速和常度。如胃肠消化时络中气血向中焦渗灌,聚精会神用脑思虑时络中气血向头部偏移,故中医又有“神者,血气也”之称。络中气血这种功能调节的循行输布状态显然与经脉中气血线性规律运行具有明显差异,这对于维持全身脏腑百骸协调一致,集中完成某些功能动作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这也为运用中医络病学说研究生命机体气血运行、输布、渗灌状态及其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上述可见,输布于立体网络系统中的气血运行时速和常度显然与经脉气血运行不同,气血流缓、面性弥散、末端连通、津血互换、双向流动、功能调节为络脉气血运行的显著特点,这为我们结合西医学认识络脉的生理功能,探讨在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广泛存在的络病病机状态及有效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百拇医药(吴以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