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共三卷(也有五卷本)。全书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以问答的形式编篡而成。是《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重要中医典籍。
《难经》在《内经》的基础上,提出了八十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内容涉及到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由于历代专家学者的更改校注,现在流传的《难经》版本早已不是原书的本来面貌。根据元代吴澄的分篇方法,《难经》八十一难被分为六篇: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脉学在《难经》占有相当的比重。《难经》对《内经》所提出的“寸口诊法”进行了发展,确立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指出了气口部位寸、关、尺三部的阴阳属性,每部的浮、中、沉三候,以及与脏腑经络的配合关系;论述了切脉独取寸口以诊断疾病的原理,是由于寸口为“脉之大会”,是十二经脉经气汇聚之处而决定的。此外,还具体讨论了正常和异常的脉象及其临床意义。《难经》的独取寸口法改变了《内经》的全身遍诊法,为后世普遍推行的寸口诊脉法奠定了基础。
在论述脏腑生理功能的同时,《难经》首次把右肾称为命门,明确了命门与肾的关系,强调了命门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命门为“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从而开创了后世命门学说之先河。
《难经》对三焦的概念和功能也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并记载了五脏六腑的形态,描述了一些脏腑器官的周长、直径、长度、宽度及重量、容积等,补充了《内经》的解剖学知识。
《难经》还全面叙述了奇经八脉的含义、内容、循行部位、起止、与十二经脉的关系,以及发病证候等,补充了《内经》中所缺乏的这部分内容,使经络学说更为完善。
此外,《难经》还郑重讨论了针刺补泻法的运用。其中有迎随补泻法、刺井泻荥法、补母泻子法、泻火补水法,以及补泻的手法和步骤,误用补泻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等。从而对针灸疗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由于《难经》文字不易理解,所以历代医家对该书作了各种注本。最早的注本为三国时期吴太医令吕广为之注本,以后唐代杨玄操、宋代丁德用、庞安时、金代纪天锡、元代袁坤载、滑寿、明代马莳、清代徐灵胎 、黄元御等,都对《难经》作过不同的注释阐发本。, http://www.100md.com
《难经》在《内经》的基础上,提出了八十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内容涉及到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由于历代专家学者的更改校注,现在流传的《难经》版本早已不是原书的本来面貌。根据元代吴澄的分篇方法,《难经》八十一难被分为六篇: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脉学在《难经》占有相当的比重。《难经》对《内经》所提出的“寸口诊法”进行了发展,确立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指出了气口部位寸、关、尺三部的阴阳属性,每部的浮、中、沉三候,以及与脏腑经络的配合关系;论述了切脉独取寸口以诊断疾病的原理,是由于寸口为“脉之大会”,是十二经脉经气汇聚之处而决定的。此外,还具体讨论了正常和异常的脉象及其临床意义。《难经》的独取寸口法改变了《内经》的全身遍诊法,为后世普遍推行的寸口诊脉法奠定了基础。
在论述脏腑生理功能的同时,《难经》首次把右肾称为命门,明确了命门与肾的关系,强调了命门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命门为“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从而开创了后世命门学说之先河。
《难经》对三焦的概念和功能也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并记载了五脏六腑的形态,描述了一些脏腑器官的周长、直径、长度、宽度及重量、容积等,补充了《内经》的解剖学知识。
《难经》还全面叙述了奇经八脉的含义、内容、循行部位、起止、与十二经脉的关系,以及发病证候等,补充了《内经》中所缺乏的这部分内容,使经络学说更为完善。
此外,《难经》还郑重讨论了针刺补泻法的运用。其中有迎随补泻法、刺井泻荥法、补母泻子法、泻火补水法,以及补泻的手法和步骤,误用补泻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等。从而对针灸疗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由于《难经》文字不易理解,所以历代医家对该书作了各种注本。最早的注本为三国时期吴太医令吕广为之注本,以后唐代杨玄操、宋代丁德用、庞安时、金代纪天锡、元代袁坤载、滑寿、明代马莳、清代徐灵胎 、黄元御等,都对《难经》作过不同的注释阐发本。,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