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526907
医药之最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月30日 杏林在线
     世界最早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

    你注意过自己的舌头吗?为什么舌头上有一片象苔藓一样的东西?而舌头的颜色又为什么常常改变?为什么有人舌嫩而有人舌红? 又为什么有时舌头上象缺了一点什么似的? 这些都是属于中医舌诊所要回答的问题。舌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几千年来,舌诊已成为祖国医学的特色之一。

    早在我国殷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贞疾舌”的记载,其中就含有诊断病舌的意思。公元前3~5世纪成书的《内经》中已有较多关于舌诊的记载。如关于舌苔之色,认为舌苔黄是属于体内有热。还有舌卷,为舌卷缩口内,不能外伸,认为是由于高热神昏。《难经》中也有一些舌诊记载。到了汉唐时代,张仲景创造了“舌苔”一词,并确立舌诊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以后《诸病源候论》、《中藏经》、《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书也提到一些舌诊的内容。到宋、金、元时期,《活人书》以有无口燥舌干来辨阴阳虚实,《小儿药证直诀》首创“舒舌”、“弄舌”的名称。但以上一些文献中所记载舌诊的内容都比较分散,而我国最早的一本专门谈论舌诊的著作则要算《敖氏伤寒金镜录》,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舌诊专书。

    13世纪(元代),有一个姓敖的人,他对舌诊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真总结了当时察舌辨证的临床经验,写成《敖氏伤寒金镜录》一书。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讨论伤寒的舌诊。他在这本书中将各种舌象排列起来,绘成12幅图谱,并通过舌诊来论述症状。

    《敖氏伤寒金镜录》书成以后,限于当时条件,未能广为流行,以至现在已看不到原来的版本了。好在当时有个叫杜清碧的人,发现了这本书以后,自己动手绘了24幅舌象图,与原书12幅合为36幅,于公元1341年印刷出版。但由于印数不多,所以看到这本书的人也没有几个。

    我们现在看到的《敖氏伤寒金镜录》,就是经杜清碧增补的版本。该书以伤寒为主,又写了一些内科以及其他疾病。主要根据舌色,分辨寒热虚实、内伤外感,记录了各舌色所主病证的治疗与方药。全书分36种舌色,每种舌色都附有图谱。这对于临床诊断时应用,确有-定指导意义。

    到了明朝,一位著名医家薛己原封不动地将杜清碧增补的《敖氏伤寒金镜录》收入他的《薛氏医案》一书,《敖氏伤寒金镜录》方能借以广为流传。薛己对该书曾作过如下评论,他说:过去有本书叫《敖氏金镜录》》,专门以舌色来诊断毛病,书中既画了各种舌色的状况,又详细地写出了各种舌色所主的病证,然后再分别记述了它们的方药。医生只要一翻这本书就一目了然,清清爽爽。虽然比不上张仲景写的书,但十分合乎张仲景的道理。可真是既深奥而又通俗,既合乎实用而又简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47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