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访谈
编号:10527957
追求新中医时代的人 记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吴以岭教授
http://www.100md.com 2005年2月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88期
     “少年时代的梦想,青年时代的选择,中年时代的执著,乃至一生不变的追求,我都要感谢鲁迅先生。当我第一次读到鲁迅的《呐喊》中——‘中医是最有意无意的欺骗’的时候,难以用语言形容我当时的复杂情感。鲁迅先生的这根反向激励的鞭子从此伴随着我,让我在中医药学术创新和‘高科技引导现代中药’的探索中不敢有丝毫懈怠。”

    上面这段令人深思的话语,就是我们的主人公:一位既是医生、学者,又是企业家的吴以岭先生经常谈到的。在2005年1月25日刚刚结束的全国科协表彰大会上,吴以岭教授成为全国200名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之一,也是仅有的两位中医界科技人员中的一个。这一中国科技人员的最高荣誉对吴以岭来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而他不断前进的动力正是来自于他的不断创新。

    吴以岭1949年生于河北省故城一个中医世家,1982年获得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医学硕士学位。现任河北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1年度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全国政协委员,河北以岭医药集团董事长。

    少年求新 毕生奋斗

    有人说:“三岁定终身”,出身于中医世家的吴以岭,受父亲的熏陶,从少年时代就痴迷中医。1965年文化大革命的开始,破碎了吴以岭的大学梦,于是吴以岭决定自学中医,在当地中医界颇有名气的父亲吴世升对于儿子的选择语重心长地说:“为医要精求医术,切防庸医杀人不用刀;为医要崇尚医德,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在父亲的教诲下,吴以岭如饥似渴地钻研古代医学书籍,他还博览群书,自修了西医和高等中医院校的全部教材。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他仅用一个月时间的补习就考上了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上大学刚一年,老师们就发现他天资聪明,知识扎实,又有多年学医的积累,鼓励他报考研究生。吴以岭凭着惊人毅力,硬是用3个月的时间就补完了大学5年的课程,于1979年9月被南京中医学院录取为该院的首批硕士研究生。1982年,吴以岭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南京中医学院首批硕士学位。

    扎实的理论学习,为吴以岭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从南京中医学院完成了硕士学位的吴以岭谢绝了导师的盛情挽留,回到了滋养他成长的燕赵故土,又谢绝了人事部门要他去搞教学和科研的建议,来到河北省中医院内科当上了一名普通的医生。他想用自己的良知和多年积累的医学知识,像父亲当年一样悬壶济世,造福百姓。

    温故知新 学以致用

    在河北省中医院心血管科工作的吴以岭一心希望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百姓诊病,造福于民。当时中医药界治疗心血管病一直延续以“活血化瘀”的思想为指导,但效果却不太理想。如何才能找到治疗心血管病新的、有效的方法是吴以岭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

    中医所说的经络,粗者为经脉,细者为络脉,络脉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小血管。活血化瘀,是针对血液流通不畅、血液瘀滞进行的一种只针对血液的治疗方法。事实上,瘀血阻滞在脉络,除了血液的黏稠凝聚外,还有血管本身的原因——比如容易引起心肌梗死的血管痉挛。为什么传统中医治疗只针对促进血液的通畅,而没有针对改善血管本身的功能呢?温故才能知新,聪明的吴以岭在几千年浩瀚的中医药宝库中找到了突破口——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欲穷矣。

    对于中医前辈的智慧,吴以岭大胆予以创新,那就是将络病理论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联系在一起。他认为胸痹心痛不仅由于心之脉络瘀滞不通而引起,而且也可因心之络脉挛急、绌急造成卒然不通而痛,前者与西医心绞痛由冠状动脉硬化引起的病理认识相似,后者则与冠状动脉痉挛学说吻合。

    据此,吴以岭提出了“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治疗方法,那就是在心血管病人的治疗中加入有既活血功能,又有通络止痛作用的药物,如土鳖、蜈蚣、水蛭等。

    有一次,吴以岭为一个冠心病患者的4服方剂中每服都加入了8克全蝎,共有32克。谁知过了两天,病人慌张地来问他:“吴大夫,我把药吃错了,您给我开的4服药的全蝎,我一次就给吃了,不知道有什么问题没有?”看到病人慌张的神色,吴以岭问道:“你现在感觉怎么样?”病人说:“倒没什么特别的,只是觉得原来的胸闷和胸痛的感觉一下没有了。”吴以岭暗自惊喜,惊的是这么大的药量病人吃了竟然没事,喜的是原来自己想利用通络的方法改善和修复血管组织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向是正确的。他的研究第一次得到了明确的临床证实,于是他开始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治疗方剂。过了没多久,一个经过抢救有所缓解的心绞痛病人打着点滴找吴以岭看病,吴以岭根据病人的病情判断后开了4粒自己研制的胶囊。结果几天后这个病人的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

    一次次的临床体验不断印证了吴以岭研究思路的正确,他下决心将这种以络脉为主要对象的研究继续进行下去。

    推陈出新 普济众生

    吴以岭在临床上的创新使他见到了希望,他的“野心”开始膨胀,他开始盘算“我作为一名普通医生,假如我每天为20个病人看病,那么我一生就算工作50年,最多可以看36万个病人,而如果我将我的验方研制成药,每年就可以治疗500万个病人,就能使更多病人受益,也是我的最终目标”。为此他着手将自己的药方不断完善,研制出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新药——通心络,他在方中用人参作君药,起到治本的作用,用全蝎、水蛭、蜈蚣、土鳖、蝉蜕五虫并用,起到活血通络的作用。

    为了使自己研制的通心络得到医药界的认可,吴以岭找到了河北医科院中药研究室帮忙做动物药理实验,结果证明通心络不但能够有效避免血管痉挛的发生,还有降血脂抗凝的作用。有了药理实验的坚实基础,吴以岭开始实现他的“野心”——扩大临床用药的范围。可当时他的月工资只有60多块钱,于是他斗胆借了6万元,做了300份的通心络胶囊,免费送给病人服用。根据收回的100个有效病例发表了《中药通心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00例》的学术论文,第一次将他的针对络病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

    吴以岭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科委的高度重视,1993年,根据络病理论研发的通心络成为我国第一个治疗冠心病的中药国家项目。国家计委和科委为此共投入500万。国内外中西医专家对通心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将通心络的作用高度概括为:第一是对血液的治疗作用。通心络可以降脂抗凝,改变血液流变学、抵抗血小板聚集及血栓的形成,从而改善血液的粘稠凝聚状态。第二是对血管病变的治疗作用。能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稳定斑块,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有效缓解血管痉挛。第三是有效抑制心梗后的心室重构。第四是对微血管有显著保护作用,能明显保护急性心肌梗死晚期再灌注心肌微血管内皮功能和微血管的完整性。

    通心络的逐渐成功使他坚定了发展和完善络病理论的信心。吴以岭深知,要想重新振兴中医,就要使中医自身的理论体系得到国外同行的认可。2000年,吴以岭承担了“络病学研究及其应用”的国家课题,并开始着手写作《络病学》。

    吴以岭络病研究的理论创新是在系统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和创造性地提出具有现代意义新理论的双重基础上进行的。他就络病学说研究提出了“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的理论框架,从络脉的网络层次和空间位置、络脉的生理功能、运行速度和常度,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地反映了中医络脉的运行分布和生理功能,并提出一系列崭新的观点。首先,他提出络病的“三易”病机特点: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他还提出了“络病辩证八要”和“络以通为用”的络病治疗原则,归纳了前人医治络病的经验,按功能重新划分了治络的药物,初步形成了“络病证治”的学术理论体系。

    如果仅仅局限于学术领域,吴以岭的络学研究可能还不会产生如此大的震动,关键在于他把络病学说运用于临床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这使他多年苦心钻研的学术理论自一开始就深深地扎根于实践的土壤之上,走了一条实践——理论——实践——新药开发的良性循环之路。从他开始涉足络病学研究开始,他便运用络病学说进行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与研究,并在通心络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系列的新药。其中通心络胶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治疗冠心病脑血栓,参松养心胶囊主要针对心律失常,芪苈强心胶囊主要针对慢性心衰。更加可贵的是,吴以岭还把络病理论的临床研究范围扩展运用到了糖尿病并发症和很多世界性疑难病的治疗上,并研究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周络通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通肾络胶囊、治疗糖尿病眼底病变的芪黄明目胶囊。而针对世界性疑难病肌萎缩,络病理论更是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吴以岭带领课题组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奇经论治、五脏分证、三焦分治”的专门针对痿证的治疗新论,认为“奇经亏虚、八脉失养、络气虚滞”是痿证的主要病理变化。而根据这些论断进行的“中药肌萎灵注射液治疗运动神经元疾病研究”更是被列为国家“十五”攻关课题。

    大胆创新 再铸辉煌

    新药开发成功和药效理论创新给了吴以岭莫大的成功动力,他是一位永不满足的人,他要将科研的成果转化为产品。可是,当他拿着自己的这项成果敲开一家家企业的大门时,无一例外碰到的是闭门羹。到了1989年,终于有几个香港和新加坡的企业登门造访,想以入股的形式聘请他到当地开办中医院,并开出了1000万的天价购买通心络和肌萎灵的药方。还有一位香港商人答应提供全部投资,但有一个条件,就是科研成果必须由港方拿去注册。此时,“民族与人格”的情结激荡在吴以岭的心中,他决定要成立自己的公司,生产自己的产品,由此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三次飞跃——创立河北以岭医药集团。

    1992年6月16日,正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公开发表的日子,吴以岭离开了工作10余年的河北省中医院内科病房,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经过了12年的奋斗,吴以岭创办的小小研究所已经发展成了国家重点高新企业——以岭医药集团。以科技为先导、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研究中国传统医药,研发现代中药,走科研、临床、教学、生产、营销为一体的企业发展蓝图,已经变成了现实。

    如今,聚集在吴以岭周围的副高职称以上的科技人员有200人之多,冠在吴以岭头上的名称不下20个,获得10个国家、省、市级奖项,他所主持的国家省部级重大课题也有近20个之多,立项课题80个,开发计划139个,他所领导开发的国家级准字新药3个。2003年,以岭药业公司已经进入全国药业百强。

    吴以岭教授曾经谈到:没有理由责怪鲁迅先生。相对于先进的现代医学来说,中医现在太需要在临床疗效上证明自己了。只有不断地、高质量地证明自己的优势,才能扭转人们的偏见,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中医最终走向世界,这条证明之路非走不可……

    也正是这种客观求实的思想方式,坚定着吴以岭先生一生的理想和信念:继承中华民族传统医学文化的精髓,博览典籍,纵向探索,横向比求,力争在选择的研究领域提出新的理论、新的方法,进而研发国药精品,以服务民族,造福人类。现在,吴以岭先生“继承创新、造福人类”的事业理想,已经通过以岭药业的发展,成为所有“以岭人”神圣而崇高的旗帜,开创着中医药现代化的崭新局面。, http://www.100md.com(陆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