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医易之争
编号:10527971
两种截然不同的“天人合一”思想——与杨振宁先生商榷
http://www.100md.com 2005年2月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89期
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天人相应思想,顺应四时
     胡适先生有一句名言: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提出一个别出心裁的观点并不难,而要证实这个观点,却要付出十分艰苦的劳动,并且需要有非常谨慎的科学态度。杨振宁先生提出,中医和易经结合是没有前途的,天人合一思想是阻碍了科学发展。观点是十分惊世骇俗的,而论据却显得苍白,特别是人世间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天人合一”,如果不搞清楚,就会犯错。让我们先回顾一下《黄帝内经》记载的中医学的“天人合一”思想。

    (一)中医学的天人合一思想又称作天人相应思想,首先出现在《灵枢·邪客篇》“此人与天气相应也”。其主导思想是指人体的变化,是与自然界的变化相一致的,同时,人体的本身,又是一个小的自然界,人体也有着与大自然相类似的各种变化。《素问·气交变大论》提出:善于了解天文的,必定也会了解人。这种思想对中医生理学起了指导作用,《太阴阳明论》认为,喉主天气,司呼吸而主表,咽主地气,司吞咽而为内,所以阳经易受风邪,阴经易受湿邪,这就是同气相求的关系。从这段文献很好地解释了呼吸系统易受风邪侵袭,而消化系统易为湿邪所困的原因。《宝命全形论》中告诫人们:一个人的生活,和自然界是密切相关的,人能适应四时变迁,则自然界的一切,都成为他的生命源泉,能够知道万物作用的人,就有条件承受和运用万物,所以天有阴阳,人有十二经脉,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盛衰。用升清阳降浊阴的方法治疗耳聋、耳鸣、鼻塞,已为现代医生所广泛采用,而这一理论的产生,同样是受到自然界水气蒸发下雨的启示。《阴阳应象大论》最早提出了这一著名的法则:大自然的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云是天气下降之雨蒸发而成;人体的变化亦是这样,清阳之气出上窍,浊阴之气出下窍,清阳发于腠理,浊阴内注于五脏,清阳充实于四肢,浊阴内走六腑。自然界有一年四季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12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