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1993年第2期
编号:10693359
肝豆状核变性26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1993年4月15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3年第2期
     南通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南通市 226001

    项目负责人:陈仁华

    收稿日期 1992-12-25 修回日期 1993-02-17

    主题词 肝豆状核变性/诊断;肝豆状变性/治疗

    

    Subject headings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diagnosis;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therapy

    陈仁华,杨嘉训.肝豆状核变性26例临床分析.新消化病学杂志,1993;1(2):101
, http://www.100md.com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疾病,为提高其诊断率,本文收集我院近10a来住院确诊的26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性别与年龄 26例中男8例,女18例,年龄5岁~36岁,平均年龄19.5岁. 1例祖父母近亲结婚,3例姐妹先后患病,其余病例没有进行家谱调查.

    1.2 就诊主诉 手抖、行走不稳、言语不清13例. 腹胀、纳差8例,体检后发现肝功异常8例,癫痫持续状态2例,其中鼻衄8例,呕血黑便2例,腹水5例,伴两下肢浮肿2例.

    1.3 发病至就诊时间 3mo以内10例,6mo~1a 12例,3a以上4例. 就诊至确诊时1mo内12例,1mo及1a以上各7例.

    1.4 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在100g/L以上者12例,低于100g/L者14例. 白细胞低于4.0×109/L者11例,4.0×109/L以上者15例,血小板低于100×109/L者15例,谷丙转氨酶升高者8例.
, 百拇医药
    1.5 特殊检查 26例中作B超14例,诊为肝硬变者8例,内镜检查2例具有食管下段静脉曲张,测血清铜蓝蛋白5例均低于正常;用裂隙灯检查26例有K-F环23例,可疑K-F环2例.

    1.6 误诊病种 确诊前误诊为肝硬变11例,精神病1例(送精神病院),小舞蹈病2例,癫痫2例,组织细胞X病1例,慢性肝炎3例,慢性肾炎1例.

    2 讨论

    2.1 肝豆状核变性,其发病率欧美统计为0.2/10万人,日本发病率1.9~6.8/10万人. 本病发病率低,加之医生警惕性不高,往往满足常见病的诊断而误诊为各种疾病. 本组误诊21/26例(80.7%). 发病年龄大多发生在10岁~25岁(80%),国外有报告最大68岁,最小4岁. 国内资料最大58岁,最小2个月及2岁,本组25岁以下4例(15.3%),与文献相符.
, http://www.100md.com
    2.2 本病由于铜盐沉积于各脏器的程度不同,症状复杂迥异.如大量铜盐沉积于大脑基底节,则发生锥体外系症状,沉积于肝脏则导致肝细胞坏死和肝硬变,沉积于肾,酷似急慢性肾炎,沉积于角膜缘,呈棕、绿色等形成本病特征性的角膜色素环. 在儿童中,最早出现肝肾损害所产生的种种症状,或肝脏表现先于神经系统症状,14岁以下小儿,2/3以肝病为首发症状,表现为黄疸、脾肿大、肝功损害,以后出现水肿、腹水、呕血及黑便,有的精神异常为首发症状,1例送入精神病院,后因呕血黑便经会诊后确诊本病,锥体外系症状就诊12例,亦有表现为癫痫或偏瘫,本组3例呈癫痫持续状态,均发现有KF环而确诊.

    2.3 本病的诊断 K-F环是本病唯一特征性的体征,在神经症状出现前几年已存在,是早期发现无症状型的重要根据,也是诊断本病的可靠依据,但七岁以下儿童罕见. 对青少年起病的肢体震颤和肌强直,精神症状或发生于儿童的原因不明的肝硬变及其有家族史者均考虑本病. 但表现为慢活肝的豆状核变性可能没有KF环和精神症状,可行血清铜蓝蛋白,铜氧化酶及血清铜的测定,亦可行肝穿活检,如每克肝含铜量大于250μg时可确诊. 其他如青霉胺负荷试验,口服青霉胺1g(儿童20mg/kg,观察当天24h尿铜排泄量>1000μg为阳性(正常人<800μg),有助于亚临床期及早期患者的诊断.
, 百拇医药
    2.4 治疗 目前仍强调低铜饮食,护肝、驱铜,对症及中西药物结合等综合措施. 关于驱铜,早年采用BAL及EDTA,因毒性大,疗效差而弃用. 继用D-青霉胺,服用方便,毒性小,对改善神经症状效果好,但亦有无效病例. 1961年后,国外有人用锌盐治疗后神经症状明显减轻,K-F环消退,无不良反应,可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其机制是锌具有抑制胃肠道对铜的吸收,还可动员和排泄体内沉积的铜,或锌通过与铜竞争载体,使铜自粪便、胆汁和尿中排泄. 锌不仅能防止铜进一步在体内蓄积,还能逐渐除去已沉积的铜. 亦有认为锌能诱导肝和小肠内金属硫蛋白的合成,减少肠道对铜的吸收. 用法:硫酸锌配成溶液或装入药用胶囊中100mg~400mg,3次/d,餐间口服,无毒副作用.

    2.5 预后 对于已出现K-F环者病情已非早期,对他们的同胞兄弟,在出现明显症状前,尽早检查,以求及早确诊治疗.,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