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1993年第3期
编号:10693401
利胆退黄汤治疗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121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1993年7月15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3年第3期
     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北京市 100083

    项目负责人:卢国勋

    收稿日期 1992-12-05 修回日期 1993-06-02

    主题词 肝炎/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治疗;利胆退黄汤;中草药/治疗应用;黄疸/治疗

    

    Subject headings
hepatitis/therapy; juandice/therapy;drugs, Chinees herbs/therapeuctic use

    卢国勋,史成和.利胆退黄汤治疗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121例分析.新消化病学杂志,1993;1(3):183-184
, http://www.100md.com
    用中药“利胆退黄汤”治疗胆红素增高症,即传统医学的“黄疸”,疗效显著. 临床上对121例病毒性肝炎后胆红素增高症进行了治疗观察,现总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患急性病毒性肝炎3mo后,ALT恢复正常,而只有血清胆红素>20.5μmol/L. (正常值为17.1μmol/L以下),年龄20岁~45岁. 治疗组121例,其中男93例,女18例,对照组20例,男16例,女4例. 病程在3mo~1.5a者,治疗组87例,对照组12例;在6mo~1a者,治疗组25例,对照组6例;大于1a者,治疗组9例,对照组2例,胆红素在20.5μmol/L~34.2μmol/L者,治疗组83例,对照组13例,在35.9μmol/L~51.3μmol/L者,治疗组38例,对照组5例;>51.3μmol/L治疗组10例,对照组2例.

    1.2 分型 ①肝胆湿热型:以乏力、恶心或厌油腻、口苦、口粘、胁痛、尿黄、巩膜或黄、苔黄腻,质或红,脉弦滑数为主要表现. 治疗组有102例,对照组16例;②脾虚湿滞型:以乏力、纳差、口粘或淡、腹胀、便溏、胁痛、尿黄或清白、巩膜或黄、苔白腻、质淡胖齿痕、脉弦滑无力为主要表现. 治疗组有19例,对照组4例.
, 百拇医药
    1.3 治疗方法 ①治疗组:以利胆退黄汤(药物组成:茵陈(后下)30g,金钱草30g,郁金12g,茜草12g,白茅根20g)为基本方. 肝胆湿热型即服此方. 脾虚湿滞型前方去白茅根,加白术12g,茯苓20g. 胁痛者均可加青皮10g,川楝子10g;恶心,厌油腻者均可加藿香10g,竹茹10g;腹胀者均可加木香6g,枳壳12g;纳差者加焦三仙30g. 1剂/d. 水煎200mL,分两次口服. 对照组:vtic 0.1g,3次/d肝泰乐2片,3次/d.

    1.4 疗效评定 服药2mo为1疗程,以血清胆红素下降至正常或下降17.1μmol/L以上者(包括17.1μmol/L)及各症状有改善者为有效. 虽然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 但胆红素下降不足17.1μmol/L者为无效.

    2 结果

    
2.1 胆红素下降 治疗后,5、10、20、40和60*!d测定,治疗组有效112例,有效率92.6%;对照组有效7例,有效率35%(P<0.005). 治疗组疗效出现早、快. 对照组疗效出现晚,且差. 与治疗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 百拇医药
    2.2 症状改善 患者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纳差、恶心、厌油腻、口干苦、腹胀、便干或便溏、尿黄、巩膜黄、胁痛、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等表现. 经治疗后,无论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上述症状都有改善,治疗组尤为明显. 乏力、纳差、厌油腻、腹胀等症状的改善,治疗组明显强于对照组.

    2.3 疗效与分型 肝胆湿热型的总有效人数99例,有效率91.2%,脾虚湿滞型的总有效人数13例,有效率68.9%. 说明:肝胆湿热型疗效出现早、快、佳. 脾虚湿滞型疗效出现晚、差. 即阳黄易治,阴黄难治.

    2.4 疗效与病程 在治疗有效的病例中,病程在3mo~6mo的,治疗组92人,占有效人数的82.3%;对照组有5人,占有效人数的71.4%,病程在6mo~1a的,治疗组15人,占13.4%;对照组2人,占14.3%,病程在1a以上的,治疗组5人,占4.5%;对照组为0,说明:无论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均是病程越短疗效越好,相反病程越长疗效越差.

    3 讨论高胆红素血症属“黄疸”范畴. 所谓黄疸,如《内经》云:“湿热相交,民病瘅也.” 是由于湿热相搏,薰蒸肝胆,迫胆汁外溢,浸渍肌肤而发. 其病理机制以清,叶天士论述较为详尽,见《临证指南医案·疸》中“黄疸身黄目溺黄之谓也. 病以湿得之. 有阴有阳,在腑在脏. 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与胃之浊气共并,上不得越,下不得泄,薰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入膀胱溺黄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 阴黄之作,湿从寒化,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薰黄,阴主晦治在脾. ”古人又云:“脾胃有热,谷气薰蒸,因为毒热所夹故猝然发黄.” 此为急黄. 由上述所知,黄疸的发病基础为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