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1994年第3期
编号:10693974
消化道激素的临床研究动态
http://www.100md.com 1994年9月20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4年第3期
     项目负责人:潘伯荣,男。1932-08-15生。江苏省宜兴市人。1956年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六年制本科毕业。1965年第四军医大学消化内科硕士毕业(全军首届)。1982年英国皇家医师研究生院客座研究员,研究消化免疫与生化,并多次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现任第四军医大学内科学教授,主任医师。第四军医大学学报首届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986-1989)组长。国际肝病研究会会员,生物学编辑委员会会员,药学信息委员会会员,本刊副总编。发表论文200篇,主编主审专著16部,参编专著12部,译校英日俄医学文献200余万字等。[西安市长乐西路17号621-12,邮编:710033,电话:(029)3235125,3231741转73713](1994-04-19收稿)

    潘伯荣.消化道激素的临床研究动态.新消化病学杂志,1994;2(3):138-139

    1 消化道激素的研究动态
, http://www.100md.com
    1.1 历史 消化道不仅是消化器官,也是人体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其内分泌细胞的数目超过任何一个内分泌腺体。1902年Bayliss和Starling首先发现促胰液素,1905年Edkins发现促胃液素,这是对Pavlov消化神经生理学的极大挑战。由于分泌消化道激素的内分泌细胞是散在的,而且在同一个粘膜部位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内分泌细胞,因此研究工作非常困难。直到20世纪60年代Gregory和Mutt才分别提纯促胃液素和促胰液素。1966年Pearse称这类细胞为APUD系统细胞,主要分布在胃肠胰,又称为GEP系统。更惊人的进展是不少消化道激素如缩胆囊素(CCK)、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等也存在于神经系统,而有些神经多肽(肽能神经)也见于消化道,故称为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80年代以来消化道激素的研究已进入新的基因时代,临床研究也出现了更加良好的前景。

    1.2 消化道内分泌细胞 人们很早就发现消化道粘膜有一种基底颗粒细胞,曾称为胃肠嗜铬细胞(enterochromaffinlike cell, ECL细胞),可分为银亲合细胞和嗜银细胞,还有一种既非亲银也非嗜银,而NSE阳性细胞。细胞表面有突起与消化道腔接触者为开放型,而与管腔不接触者为闭合型。经当代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电镜研究,已发现18种内分泌细胞,即P细胞(分泌肽),D1细胞(肽?),EC细胞(5HT,肽),D细胞(生长抑素,SS), B细胞(胰岛素,Ins), PP细胞(胰多肽,PP),A细胞(升血糖素Gluc),X细胞,ECL细胞(组胺),G细胞及IG细胞(促胃液素),TG细胞(促胃液素/CCK末端),I细胞(CCK),S细胞(促胰液素), K细胞(促胃液素抑制肽,GIP), Mo细胞(胃动素Mot), N细胞(神经减压素NT)及M细胞(GLI)等。实际上APUD系统的细胞已有40多种。 消化道激素的作用方式是多方面:①经典的内分泌作用方式;②旁分泌(paracrine),即分泌的激素直接作用于邻近的靶细胞;③神经内分泌方式;④神经递质;⑤腔内分泌方式(lumone)。消化道激素对消化、吸收、消化管运动、代谢及神经功能都有影响,调节人体功能。
, http://www.100md.com
    2 消化道激素的临床应用研究

    2.1 发病机制的研究 许多消化系统疾病常伴有消化道激素紊乱,例如:消化性溃疡患者胃窦部G细胞增多,功能亢进;而D细胞则减少,或功能不足,从而使壁细胞分泌更多胃酸,而迷切后血中促胃液素升高明显。手术后发生倾倒综合征者,可见餐后血中NT和肠Gluc升高,有时VIP(血管活性肠肽)也升高,可以解释倾倒综合征的发生机制。恶性贫血时G细胞数明显增多,而且细胞内促胃液素多已排空,可能是一种生物反馈性代偿机制,有时还比卓-艾综合征者更高。特发性脂肪泻,即麦胶性肠病时促胰液素明显减少,而肠Gluc则增多。热带性吸收不良(斯泼鲁)血中胃动素升高达4倍,肠Gluc升高达10倍,而GIP则减少一半。慢性胰腺炎时胃动素和肠Gluc升高,有胰功不全伴脂肪泻者PP明显减少,而促胃液素和GIP则无改变。急性肠道感染而有严重腹泻者胃动素和肠升糖素增加,VIP及PP也略有增加。给正常志愿者使用胃动素后胃排空明显加快,结肠运动也增强。囊性纤维化症时血中Ins,GIP明显减少,服牛奶后PP不再升高,血浆肠升糖素升高。Hirschsprung病时肽能神经递质明显减少,如VIP减少80%。Chagas病时直肠粘膜中VIP,肠Gluc,P物质及生长抑素都减少达一半,而有类似表现,病变在中枢神经的Shy-Drager病则肠神经性多肽正常。溃疡性结肠炎时血中促胃液素、GIP、胃动素、PP皆升高;而Crohn病时也有GIP、胃动素、肠Gluc及PP升高,VIP却无变化。肝硬变时,特别是有腹水者常伴有多种胃肠激素的紊乱,国内外都有不少研究。
, http://www.100md.com
    2.2 协助临床诊断 有些疾病可以通过测定血中某一消化道激素的水平而辅助诊断。例如,卓-艾综合征,即胰腺G细胞瘤,血中促胃液素浓度明显升高,常达正常之10倍,甚至达10~250μg/L,对诊断帮助极大。胰性腹泻(WDHA综合征,VIP瘤)时血中VIP明显升高,笔者遇到胰腺外VIP瘤患者,虽经多家大医院及教授专家诊治多年无效,经血VIP测定而确诊,经手术证实而治愈。其他还有升糖素瘤、CCK瘤、NT瘤、GPP瘤、P物质瘤、生长抑素瘤、PP瘤、Ins瘤都有相关激素升高所致的临床表现,都可通过测定这些激素辅助诊断,而且切除的瘤组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如ABC或PAP法可以确诊。此外,燕麦状细胞型肺癌可产生一种或多种激素,如SS,NT等,并出现相应的症状,甚至造成误诊,值得注意。 有些激素已用于临床功能检查或负荷试验,如五肽促胃液素已人工合成,并广泛用于胃酸分泌的刺激剂,它比组胺的作用强500倍,能很快达到峰值,而且副作用比组胺小,通常试验用剂量为6μg/kg BW。促胰液素已作为刺激胰腺分泌的功能检查试验,而且,在ERCP下帮助收集胰液作细胞学检查或测定CEA,CA19.9等有助于早期胰腺癌的诊断。促胰液素的奇逆反应常可协助诊断促胃液素瘤;促胰液素还可配合胰血管造影及腹膜后注气造影,以增加阳性发现。 CCK已用作胆囊功能的检查试剂,代替过去惯用的油煎鸡蛋,可以克服高脂餐作胆囊造影的不恒定性,对高脂血症及冠心病患者也适用,副作用小,而且15min~20min即可达峰值,还不妨碍十二指肠液的采集,如配合B超作动态观察,极为方便。
, 百拇医药
    2.3 治疗上的应用 不少消化道激素已开始临床应用,如Ins用于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已有很长历史了,现不再详述。人工合成的促胃液素已试用于治疗胃下垂、胃无力症、低胃酸症、胃消化不良和慢性萎缩性胃炎,鸡内金的治疗机制是否包括促胃液素,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途径。还有人试用促胃液素治疗复发性阿弗他口炎的报道。当然,用量及疗程值得研究,因为过量有诱发消化性溃疡的危险。促胰液素治疗消化性溃疡也有报道,疗效满意。 生长抑素的临床应用已出现可喜的前景,为了提高疗效,延长作用时间,瑞士山德士(Sandoz)公司已人工合成SS类似物SOS 201-995(奥曲肽,octreotide)注射液,商品名善得定(sandostatin,山德抑素)。临床试用很成功,它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比静滴甲氰咪呱为好。还可治疗巨人症、促胃液素瘤及VIP瘤等,也有效,如作为术前用药,也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该药在我国已取得授权行政保护(1993-12-01,授权号B-US9312103)。此外,GIP也试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及胰升糖素引起的糖尿病,精神失常也可以用生长抑素治疗。 总之,消化道激素的研究已取得了惊人的进展,也为祖国医学的研究开僻了一个新的领域,进一步的开发研究正在大力推进,值得临床工作者关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