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1994年第4期
编号:10694017
肝纤维化的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1994年12月20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4年第4期
肝纤维化;细胞;细胞外基质;分子病理,项目负责人:,主题词,1ECM与肝纤维化,2参与肝纤维化的细胞及其调节机制,表1正常肝脏狄氏间隙ECM,表2KC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及主要作用,3,参考文献
     项目负责人:王要军, 250031, 济南军区总医院

    主题词 肝纤维化;细胞;细胞外基质;分子病理

    王要军, 孙自勤. 肝纤维化的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新消化病学杂志, 1994;2(4):244-246

    一般认为肝窦周存在三种细胞即窦内皮细胞(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 SEC)、枯否细胞(Kupffer cells, KC)和储脂细胞(fat-storing cells, FSC)。 有人也将肝脏相关淋巴细胞(又称Pit细胞)列入窦周细胞。内皮细胞和肝细胞(hepatocytes, HC)之间的间隙为狄氏间隙,KC与FSC则位于狄氏间隙内。肝主质细胞即HC和间质细胞在肝纤维化形成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最终都通过合成和降解狄氏间隙内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发挥作用。世界著名肝病学家Bissell曾将当今肝纤维化研究精髓概括如下[1]:①肝纤维化的研究必须包括ECM的生物学作用和肝小叶解剖学变化,在炎症期和纤维化早期ECM的研究应集中于它在狄氏间隙内的改变而非肝脏ECM总量的变化,引起肝脏狄氏间隙ECM改变的主要因素是FSC, 这足以说明狄氏间隙ECM改变和细胞功能变化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1 ECM与肝纤维化

    自正常肝组织提取蛋白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肝脏ECM包括胶原、基质糖蛋白、蛋白多糖(PG)和弹性蛋白。免疫组化及免疫电镜研究显示正常肝狄氏间隙含多种ECM成分,如表1[2-5]。其中最丰富的是III型胶原和FN。狄氏间隙虽有少许LN和IV型胶原、硫酸肝素、副层粘蛋白沉积,一般认为正常肝中无基底膜结构。所有ECM成分在肝纤维化发生中都起一定作用,组成“基底膜”成分的物质可能有更大作用。基底膜成分为复合体,核心为IV型胶原,外周为糖蛋白和PG。因肝细胞基底面即肝窦面存在这种复合体,故对肝脏是否有真正的基底膜存有争议。ECM多通过与肝细胞膜直接接触发挥生物学效应。FN能通过成纤维细胞表面粘附受体将信息传入细胞内,在肝纤维化过程中起着起搏点样启动作用,LN对调节基底膜的形成、细胞粘附、生长、迁移和分化起着重要作用[6]。PG能通过转录和转录后机制保持培养的肝细胞特异性基因表达,肝细胞培养基中加入可溶性PG,这些物质即被转运至细胞核。硫酸肝素能促进间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趋化行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732 字符